12月12日晚七点,创意写作学院21级作家班散文工坊的同学们齐聚杏花书院会议室,一起研讨车前子的散文集《茶话会》。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贾墨冰老师,吕鸿飞、白宇、郑祯莉、季钰栋、李亚燃、常禾、杨柳、王锐锐、高嘉璐、薛宇、崔宇涵,共11名同学,会议由崔宇涵同学主持。
作品链接
《茶话会》是著名诗人、画家车前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二辑,第一辑收入《回忆茶》《茶意五帖》《好事成双》《蒸青闲笔》《茉莉花茶》等与“喝茶”有关的篇目,第二辑收录《城南唱和》《册页晚》等与“诗、话”有关的篇目。《茶话会》为我们呈现了丈人世界的各个层面和侧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本集子名《茶话会》。‘茶话会’这词,很少说了。以前逢年过节要开个茶话会,有人退休,也要开个茶话会。我编完这本集子,似乎有退休之感,所以‘茶话会’这词,于我十分亲切。也十分凑巧,因为辑写的正是‘茶’,第二辑写的正是‘话’,两辑碰头,一期一‘会’:‘不管如何,我还是喝了一杯茶,说了几句话。’”
作者简介
车前子,男。诗人,散文家,画家。原名顾盼,1963年生于苏州,现居北京。出版有诗集与散文集《正经》《新骑手与马:车前子诗选集1978--2016》《发明》《明月前身》《木瓜玩》《云头花朵》《苏州慢》等三十余种,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对他而言,“诗人选本中的自我,仅仅是件艺术品”,如此而已。
“我喜欢迷路。我要让文字四面八方,发散流窜。我希望我正在写的这首诗没有终点。写散文,开头一句话非常重要,要让一个句子穿过针眼,然后才能缝缝补补;或者这么说,开头一句话让我骑到马上,然后信马由缰。”
第一位做发言的是杨柳同学,她认为本书有文人风骨,意在言外并且称赞了生命的脆弱性。
王锐锐则说车前子似古代文人般涉猎广泛,如曹雪芹般。后来又做了补充,认为读本书与写毛笔字相近。
白宇认为读此书未必懂得,感觉为上。车前子的文章读来无疲乏之感,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本书做了总结。
吕鸿飞同学说读车前子的文章似聊天般轻松愉悦,贴近生活,又不失高雅。
薛宇的感受是读《茶话会》给人”贞静”之感,车前子的思维跳脱但读来使人心静。
高嘉璐觉得书中茶各有各的风骨与气节,车前子的文字具有跳跃性,他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赋予茶生命。
郑振莉读完本书之后,对喝茶有了一定了解,她认为作者从细枝末节入手写出了生活的美。
常禾的感受是作者车前子描写的文字十分和谐,他善于将生活的碎片整合,有触动人心之力量。
季钰栋认为自己可以从书中幽默的片段中看出作者热爱生活且活得轻松随意。
崔宇涵认为自己能从书中读出人生百味,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和青春也不过是场同谋与合欢。作者能把自己带入生活。
对于同学们不同的观点,贾墨冰老师给予了肯定,在研讨会结束之时,贾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做了总结,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本书的评论。
贾老师最后总结道:先从研讨会的背景图说起,这个图是一幅古画,很有意蕴,它呈现的自然风景若有若无,跌宕多姿,就像我们的研讨会主题“神龙见首不见尾”,给人朦胧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直给的,又是留白的。我们这个研讨会之所以叫“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因为车前子的文字给人一种跳跃的,甚至是飞行般的语言气息,或者又像一个迷人的谜。
第二,在《茶话会》的第一辑大家容易走近,是因为在这里车前子常常拿着“花”,有时是“鲜花”,有时是“枯萎的花”。若是“鲜花”,大概是一种对于人世的通透与亲近,表明他的人类身份;若是“枯萎的花”,则有一种深沉的回忆和时间的沉淀,或者是一种挽歌、凭吊。而在第二辑里,他就露出思想的锋芒和反骨。这里车前子常常拿着“真刀真枪”,“刀”用于进攻,下手一点也不软;“枪”则是“虚晃一枪”,似有似无,仿佛回魂一般。前后两辑形成鲜明对照,既烈火烹油,又十全如意。
第三,车前子的文学价值在于他继承了汉语言的骨血正脉。从《庄子》到《世说新语》,再到明清时期的公安派、江南文人群落,而车前子正是继承的这气脉,而且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革新和创造或者语言上的实验与颠覆。这正符合“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的主旨。
第四,大家读车前子的文章,觉得他是一个散文家,又是诗人和水墨画家,其实他是一个文人、一个大通才。文人是比散文家、画家等身份更广博的身份或者符号——一个高贵的但现在已经濒危的文化符号。在古代,像苏东坡、王维这些文人,他们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而非某个单一身份。现在这种真正具有一流通才性质的文人非常罕见,而车前子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文人。我的眼睛看到的是——他已身在文人的气脉当中,而这气脉就是历史,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都一样,都是气脉,都是历史。
最后,贾老师对车前子的文章概括了几个鲜明的特点:意外——在车前子的文章里有很多惊人的反转,他的笔法和笔意永远不在读者的意料当中。余味——他的文章常读常新,令人出神或入神,如有神助,但又不知道是哪位神仙。写意——区别于工笔,他在传神、意境上下功夫,下硬功夫。浓淡交融——在淡的地方一笔带过或者竟然淡出了浓烈;而浓烈处,则充满了讽刺和愤怒,继而又能浓出了淡然。好玩——这“好玩”既是有趣之解,也可理解为车前子喜欢玩,而且他的确是玩了出来。我不觉得现在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镇压住他,他最好的文字已经称得上“至正极美”。而他并非总在云端之上,以我对他的了解,因为他太过爱惜美,所以虽然时常出偏师以制胜,但他终究身在烟火人间,有人世的可亲与可靠。
整个研讨会历时一个小时三十分钟,同学们大胆的发言与深刻的体会,让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学生评论精选
季钰栋2021届学生 向往黄昏和月亮的moonlight boy
我好奇于为何上了年纪的人或是文人皆爱饮茶,那微微的苦涩和繁琐的泡茶过程难道不会让他们厌烦吗?后来我才想清楚,茶一遍遍泡出的,不仅仅是苦涩的茶水,更是有温度的江河。
我偏爱于车前子先生生活里的幽默,书中有篇是先生听烦了蝈蝈的叫声,于是去请教该如何,得到的答复是“搁冰箱”;还有引起我共鸣的一句“艺术史上仅仅留下姓名的艺术家,再有一点故事烘云托月,在我看来,他们捡了个大便宜。”;更有一章讲人越长越会像他宠爱的东西从而戏称邻居老张十分像他养的狗。这些生活中常识或者是无趣以至于不会有人去仔细想的事情,被先生一点一点从生活的“泥沼”中寻出来。
先生的写作风格也令我十分欢喜,似“神龙见首不见尾”般,结尾结得干净漂亮,并不过多赘述却又给足了读者信息和想象空间。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全是:文章要虎头,猪肚,豹尾,以明确的点题为绝妙。我也深谙此道,于是将写得明确完整作为自己写作的第一要义,以爆炸式大量的信息填充自己的文章,但其实中国人是讲求含蓄的,有些话不必全表露,借先生茶话会一篇中的句子:“实而难虚,虚能致实。”
在先生和友人们闲坐喝茶的一章章里,我读到的主题则是:先生成为了”孤岛”—一座信息世界里的“孤岛”。我向窗外看见有人在看我,向天空望见有飞过的鸟俯视我,甚至向校园里的湖凝视,也有鱼在瞄我。在这个窥探欲过剩的时代,不被凝望确实是一种福气。先生平和的心境和闲暇的日常让我感觉他似乎并不和我同处一个世代。星亮起来,又淡下去。我发现,似乎亲与密也有安全距离。
先生文章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如果不对其有所了解,那是万万不能理解其中深意的。或许先生心中所想便是写给懂的人看,但我的理解是或许先生在“独舞”。在一片荒芜中独自呐喊,喊出自己无法诉说的事,将灵魂都喊向大地。我们听到但却只顾跋涉心空空,无法理解先生的“好景不在景中”。人间的满也是这人间的空,只是我们也都没想过自己为何匆匆。
先生的文章读来并不让人感受到接受知识的疲惫,反而真似茶水般,先接受了它的苦涩,才能品味到它的回甘,也更能沁人心脾。像做了一场无用的清净梦,坐在莫比乌斯环上行驶的过山车上,来了一场无目的的旅行,只是加入这茶话会中。
见到先生此书后记不禁更觉亲切,他和我们一样,记忆在乱窜且拒绝定型。我仿佛真的见到灶台上所画的藕和鱼在炒碧螺春。
“真是美妙”,窗外恰好与先生和张岱所见之景相同,片片雪花落在我们的心底,也偶有几片落进我们共同的,有温度的江河中去。
王锐锐,拿着笔杆子,常穿梭于诗意的林间
庄子有言:无用之用乃大用。喝茶、说话这些看似平常小事,而车前子却将其记录下来,并将其合集成册,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在车前子笔下反而会生发出强大的灵气。
我个人认为,这部《茶话会》写出了车前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将自然、自我、社会都融入了这部书中,在这里茶是作为作者的一个寄托物、意中物而出现的。在读每篇文章时,我想象着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人或物,似乎我也是喝茶者或其中的一片茶,作者写茶与生活中的琐碎,代入感很强。对于茶的情感,我也是比较浓厚的,小时候常与祖父喝“碧螺春”。“碧螺春”在车前子的笔下时常出现,在谈及到碧螺春的茶香时,他写道,它是特存的花果香,是茶中的抽象派,小小的、含蓄的、凝练的、内敛的。这一系列的概括是经典的,将碧螺春的茶香描绘得十分细腻,就算是没喝过的碧螺春的人也会感到一阵茶香。在其中加入了车前子老道的品茶经验。让我真的沉醉其中,回忆往事。
除此之外,车前子在写文章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诗风、古代诗风和文言的形式,在谈及“思想实验”和“语言之河”二者的关系之时,车前子用现代诗的处理方法,“一尺是...”“另一尺是...”,虽然我未感觉到诗意的那种跳脱与灵气(可能是我境界有限),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无厘头、闲笔、留白的那一部分,这正是我最敬佩的地方,表面毫无波澜,实则情感绵延,让人得以细细深思。
更奇特的是文章不乏趣味性。一提到茶、喝茶,人们的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一位长生而立、满脸严肃、羽扇纶巾的大文士吧!但车前子却不然,他有那些常人所无的趣味,在他的文章中有茶与茶的对话(稍不留神读者就成为了一种茶叶),有地区的乡俗文化让人感到发笑(但随即笑完,就会让你沉思),这是很好的一点。反观有些文章趣味中失去了沉思,沉思中饱含严肃,让人读起来要么太轻松,要么太费劲。比如车前子在文章中写道:有油画家和水墨画家长得不分彼此,细看之下,发现他们长得都像钱,当然,还有些区别,有的更像美元,有的更像人民币。这段话若是第一次看到会觉得好笑,人越长越像钱,细细品味过后,有一种“好像就是有那么回事的感觉”,趣味之后有一层沉甸甸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起当今的拜金主义者,讽刺之感油然而生。
毕竟是古风之作,在文章中车前子提到中国画在于虚,而虚体现在章法、笔墨、结体。我个人认为,这不仅在书画中适用,在写文章中同样适用。书画中,章法、笔墨、结体是从大处着眼往细微处看。在文章中,我想也应该是相通的。我想车前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其文章章法工稳、笔墨细致入微、结体干净准确。由此呢,我认为这部《茶话会》不仅是车前子三观的体现,更反映了他身上的一种古代文人特质。
杨柳 2021古筝界小仙女
“不管如何,我还是喝了一杯茶,说了几句话”这部散文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一辑写“茶”,第二辑写“话”两辑碰头,一期一“会”。
一篇随笔从废话开始又从废话结束,这有点像喝茶,第一泡倒掉,最后统统倒掉。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作者的生活像是被茶所充满,在任何地点喝茶,在任何时间喝茶,花茶、魏荫铁观音、六安瓜片、武夷水仙、碧螺春……作者又暗喻人生像茶,“秋茶比春茶苦涩,是因为沉淀的东西多了;人到中年,也是如此,所以要修,与茶农讲究加工一样。”这令我不禁思考,作者是否在说他自己呢?作者还追求文人的一种境界——本味。何为“本味”?“本味”就是回到本来的样子,随性,洒脱。作者心向往之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到达文人的境界,所以算不上文人,可是在我看来,车前子不仅是文人,还是一个伟大的文人。他在《回忆茶》中所写“既不成人之美锦上添花,也不落井下石越描越黑”这像是在说明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别人都是成人之美,锦上添花,可车前子恰恰与人相反,这可能表明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对这个世界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
在《园林里的长颈鹿》中曾写“我写书就是为了吃饭,没有更大的抱负。或许是有的,时间一长,忘了。”作者丝毫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为了吃饭就写书,但我相信这肯定不是他真正的想法,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的坚持。《茶话会》这本书记录了车前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作品中构造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给读者分享一些意在言外的东西,以自己的经历冷静客观的描述了世俗生活,体现出一种洒脱、淡泊、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慰藉,正如他所说“好散文,一段世俗生活而已。”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有意思的话,“生命的可爱正在于脆弱”,这不禁令我感到疑惑,生命是脆弱的不假,但是,它也是顽强的。人们称赞生命都称赞它的顽强,第一次见有人称赞它的脆弱,当然,也可能是我还没有达到作者的那种境界,所以无法理解。在《红》中,作者就提到了“留白”,在《有关写诗。并非诗歌观》中又提到了“留白”,可见留白的重要性,运用留白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可以使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在读《茶话会》这本书,给我一种放松闲适的感觉,作者就像是在自言自语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正如止庵老师的评价“自说自话,无法无天”。并且还具有兼知性和感性,胆大又心细。他对事物的感觉,他的描述,他的见解,那些联想、想象、比喻,让人惊奇之后,会得到顿悟的快感。
李亚燃,笔名栗子2021届食环女明星 喜欢热闹
《茶话会》主要讲了与“喝茶”有关的篇目,呈现了文人世界各个层面和侧面。
通过看车前子的《茶话会》,我感受到他的文字是比较瘦的,有骨感,兼有着软性力量,阅读可以使人静下来,文字比较轻,使阅读者也能陷入一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开篇所说,“我小时候就喜欢喝茶。偷喝祖母的茶”作者从小对喝茶就有浓厚的兴趣,我想这也是他作这本茶话会的灵感所在,他对茶有很大的赞美,他把茶比喻成一件衣裳,喝茶:本人本味的生活,真性情的生活。他也总是把文人和喝茶联系在一起,就如书中所说“文人与茶一味,这一味就是本味和自性”同时,他的文字也是有趣味的,否则也不会写出“把蝈蝈放到冰箱里防止它叫图清静”的初看比较滑稽的句子,蝈蝈的存在叫声也衬托了夏天的村庄。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的“饮茶记”把他对茶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好茶是思想的产物”这句话是对茶的高度评价,早上品味完茶,到了下午再来品第二道茶,作者把这道茶视为解脱他疲劳的茶,最后选择了铁观音,这其中包含了他一些微妙的情感。到后来的“酒之间 茶之间”这篇的阅读令我不解的是,从标题来看,侧重点应该为酒,可是正文中对酒的描写只是穿插了一部分,更多的描写是地理位置的转移,像是逛了一个景点,又像是进行了一次旅游。
转到第二辑来赏析,第二辑主要与“诗,话”有关的篇目,不再像第一辑一样浅浅的只是谈茶,而是进一步把茶带到生活中,带到与人们的互动中,就好比边喝茶边聊天的感觉,第一篇的“俨然坐下”中,主要讲了苏东坡,在他的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乐观带点无所谓的人,因为苏东坡在牢里也可以呼呼大睡,后来谈论他的书法,不从书法角度来看,进而巧妙地切入正题,他的书法都像与人聊天,与“茶话会”的 初衷不谋而合,认为这个过渡是很巧妙的,在“城南唱和”中,他又提到了李白,王羲之......等“文人”他对他们的书法和诗有着独特的理解,可见他的文学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中间有一些篇章写到了回忆,回忆马缨花,又回忆园路山河,虽然文字上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忧伤,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隐隐的惆怅,毕竟一牵扯到回忆,都会有感慨作伴。到最后的“壁画系”,给人一种谈生活的感觉,例如“第一幅画,九曲桥”描述得柔中带刚后来又提到了“喝羊汤”真正体现了“会”。
第一辑写“茶”,第二辑写“话”,两辑碰头,一期一“会”;车前子整本书的语言偏有趣,写作手法偏简短幽默,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文人的气息,在感受放松茶谈的时候也深入了思考。
高嘉璐,笔名白柰,2021级学生,爱追逐漫天繁星与月亮的girl
“小官喝茶,夜里睡不着了。”车前子从小和茶有着不解的缘分,长大后也爱喝茶,从喝茶中品悟人生真谛。《茶话会》中第一辑的几乎每一篇散文的题目中都带有一个茶字。先生的 《茶话会》不仅仅写的是茶更多的表达的是对现实怪相的质问与挑明。
车前子先生奇怪的文字中体现着先生的幽默风趣。在《一玉兰堂的雅集》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说,扫地的难找。扫地的分寸掌握最难,一不小心不是斯文扫地,就是扫地出门。”在常人的眼中扫地无非就是弯着腰低头扫着地下的垃圾,可在车前子的文章中有斯文扫地,有人扫着扫着就变成了扫地出门了。看似很怪异的一句话,但当你来回品读就会发现,那些斯文扫地的人就是那些在金钱利益面前蒙蔽了双眼的“艺术家”,本来是为了文学而相聚,却应为一点点小利益而露出了丑陋的本性。他们是装作扫地的伪善者,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为扫地出门了 。车前子用很幽默的语言揭开了这一文学圈内的遮羞布。在《香艳小说》中作者爱祁门红茶,将喝祁门红茶比作读一本香艳小说。看似很奇怪的 ,实则又很恰当,祁门红茶冲泡呈现出来的鲜红色确实很美丽。在细品一口,那种似花非花,似蜜非蜜的香甜就涌上心头。让人久久无法忘记,那种欲拒还迎的感觉就如同古代的香艳小说一样。
车前子先生的文字很神秘,在他的世界里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件事物都有情感。在《青橄榄青木瓜青女子》一文中,青木瓜成了记者正在采访身为水果作者的青橄榄。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把自己想象成水果作家,“我尝试用最简短的方式最直接地向吃青橄榄的人传达感受。比喻也应该很简单。但是我却花了许多时间来赢得读者。”“我是混合书面语和口语的。也就是混合了口感和情感。”“肉感决定我的生活。”水果如果是作家那么口感和肉感就是他们最好的写作风格。作者就像这青木瓜,文字也是晦涩难懂的,但他有自己风格,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像读者阐述着自己的风格。可见车前子是一个有独特,又很会想象的人。
读他的文章我们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能看到古代人的喝茶习惯。能在今人的身上发现古人的影子。这不仅仅是一篇散文,作者更多的为我们展示了茶这个古老文化的真正内涵,以及亘古不变的做人准则。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他是一个“艰涩、乏味、难读、令人困惑的作家。”车前子就像是这茶,初读他的文章是苦读是晦涩,只有沉下心来细品才能发先每一个比喻都是奇特有合理。他的文章结尾有时候很突兀,感觉还应该有点什么,却戛然而止了。这种文章留白的方法总能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
常禾,笔名初末,2021级学生,爱好广泛,社交牛杂,写作入门幼儿园级学生,正在跳级
《茶话会》是著名诗人、画家车前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二辑,辑收入《回忆茶》《茶意五帖》《好事成双》《蒸青闲笔》《茉莉花茶》等与“喝茶”有关的篇目,第二辑收录《城南唱和》《册页晚》等与“诗、话”有关的篇目。
初读此书,会让人略感乏味,相比于有故事情节跌宕的小说来说,散文集的读者相对少,但这并不妨碍它散发自己特有的魅力。捧在手中细读,可以感受到车前子特有的灵性与通透。在他笔下,向水中投入橄榄后,六安瓜片可以向白瓷盖碗奔去,不凌驾与橄榄之上,散落橄榄周围六安瓜片圆周如巢,生动的比喻让人不得不感慨车前子惊人的想象力。正如钱红丽对这本书的评价给我的感觉一样,车前子的文字比较瘦,字一瘦,就有骨感,兼有着软性力量,力拨千斤的柔荑胜过高山大海的呼号喧哗。关键,让人静下来,一下沉底,陷入,又不乏推手的绵柔韧猛隐藏其中。车前子的文字也轻,灵性写作的人均如此。
读茶,看雪,文人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车前子,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行的,你跟不上他的速度。读他的文字甚至还要有一定的姿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体魄,一定的力气,才能加入他的世界。规则随时都会被打破,或者根本就没有规则。彻底的放松。彻底的没有拘束。毁坏,再建设;解构,再建构。或者干脆开辟出一块空地。在他的文字游戏里流转,感受他不同与世俗的浪漫和精神世界。
从茶里品车前子独特的心境,再读话时就会多了一份洒脱,少了一份拘谨。看过他的刊在报纸上的文章《桃李丑核》当时极喜欢一段话‘我最爱空心菜,认为是蔬中上品。所以我炒空心菜尤妙,深情在焉’初读此文便钟情于此句,私以为极富风骨而兼有跳脱之感 玩世不恭之意。每读常想抚掌而笑,痛饮三大白。可惜不胜酒力。他的文,清清淡淡,有时又美得不像话,可能是因为他善画吧,他的文章,对美有很深的诠释。在青橄榄青木瓜青女子中,我是个艰涩、乏味难读、令人困惑的女子,他仿佛在告诉我,你可以不要非得成为花,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一枚青橄榄似的青女子,做自己,总会有人欣赏。
他像是对世间万物都格外在意,理解马缨花三姐妹的“同谋”与“合欢”,也明白长颈鹿的难言之隐,甚至一个红色,都在他笔下熠熠生辉,仿佛带着灵魂。纵使之前颜色一味。书翻到最后,是车前子的致故乡,恋恋不舍地读完九曲桥,车前子笔下会记录怎么吃羊汤,扬子鳄身材盈盈是姑娘家。
看到这样一句评价车前子的话,觉得很适合结尾,读车前子,没有不入其画的,也没有不入其诗的。车前子画画也是写诗,只是,是用颜色写诗。
白宇,21级学生,希望用有温度的文字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喝了一杯茶,说了几句话,编了一本集。”
第一辑写的是“茶”,但并不拘于单纯的品茶、喝茶,而是从“茶”起,思维开始跳跃到许多各种空白的抽象思维。第二辑写的是“话”,包含许多的杂谈,其中也不乏作者在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就小说而言,需要作者对情节的把控到位,制造悬念与高潮,才不会让人读不下去;而散文对我来说,需要有美感与代入感。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缺点什么,现在我找到了。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品一杯茶,清香淡雅,不会有丝毫疲乏感,作者的文章对美有很深的诠释,可能是和他擅长绘画有一定关联,他的画形散而神不散,乍一看很乱,但是有点睛之笔,关键特点都抓得很鲜明。
“有一丈水,退掉八尺。剩下两尺,一尺是——诗人不踏进语言之河,那么任何实验和思想都是无效的。另一尺是——没有实验与思想的介入,诗人也踏不进语言之河。”
“水落之际,顺便把刚才的梦记下:我和妻子晚年在扬州生活,一天去茶馆喝茶,茶馆主人抱着个穿红棉袄的小孩,我身上有些冷,就此别过。”
语言的魅力在文章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破除了对初识文学时所认为的写东西就要写的明明白白,而车前子先生认为语言不宜过度的展开,他习惯用一种点到为止的语言节制,让思维承载着语言迷失在文章中。
“大雪飞扬,红泥炉子,铁壶,橄榄炭,一杯茶喝出庄严,直喝到雪在暮色之中恍如银河,在回忆里这个感觉真是美妙。”
初次读到此便钟情于此句,私认为极具古韵风味,窃以为读来时有诗词之韵律感。仿佛能看到三两友人于雪天在屋内品茶,有很强的代入感,代入的不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同身受。
“黄昏。黄昏作为经济积极地向写意画家提供了萧瑟风格。向透视法借款。花费多少交换机?航海家又是怎样的喜鹊和乌鸦呢?白鹭的粪便把山下的香樟树变成泡沫四溅的浴缸,万家灯火摇落其中洗了一个月光浴。欲望,全是人为的欲望——人为的欲望——偶尔有失群的大雁飞过,影子陀螺般在铺地上大转,雁泪不经意地潮湿掉干干的紫薇花。“睡意总是在众人之中傲慢地到来。”而睡意总是在众人之中傲慢地到来。”
这完全符合作者喜欢迷路的写法,四面八方的文字,发散,流窜。老一辈书法家说过,写字,眼睛不要盯住黑的,要看白的地方。作者在文中大部分留白,放弃了锦上添花,也避免了画蛇添足,这无意识的空白也是文章读来舒服的原因之一。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手中的手机,拿起身旁的笔,好好体验身边的点滴,毕竟,它们不该被遗忘。“喝了一杯茶,说了几句话,编了一本集。”
薛宇2021级学生,笔名辛茗。有趣的世界 未知的灵魂
车前子,苏州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南方人是偏爱于泡茶、书画的,毕竟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嘛。
个人认为,车前子是一个敢想、敢写、敢说的作家,无所畏俱。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会让你意想不到的作家,他的文字反转是极其快的。所以,在看车前子的作品时得带着“脑子”,反应更灵敏些。
《茶话会》中《在叶圣陶故居喝茶》这一篇,他刚开始写到被人带着去访绣娘,谈到绣娘的绣品后,他很可爱地写了一句“这是题外话。也不题外。”让我觉得既有趣又可爱。这个小节中前半段用来描写绣品,只有中间一段一笔带过喝茶,最后又以中国文章所结尾道出了他对中国文章衰败的感叹。所以就,说车前子总能给人带来出奇不意的惊喜。
《俨然坐下》中更多地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写出了现在文人的现状。车前子是相当钦佩苏东坡的。在写苏东坡“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的心急时,凭着他对苏东坡的了解,用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将苏东坡的个性流露出来。同时也若有若现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但这一夜,他遍寻黄龙图而不获,翻箱倒柜,会不会生闷气呢?会不会挠头皮呢?会不会把家人喊起来责问呢?会不会打翻酱油瓶呢?会不会颤颤悠悠爬到桌子上打量橱顶,或者钻进床底像一只蟋蟀?宋朝有酱酒吗?不知道。想象宋朝的酱油――北宋时候的酱油是黄杏的颜色,南宋时候的酱油是青梅的颜色,凭什么啊?” 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来车前子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人。同时,他还带些孩子气息。尤其是最后那句“凭什么啊”有孩子的那种不服输,较真的那股劲儿。文末中“苏东坡是最会聊天的人,而现在的文人只会讲课不会聊天。终究不幸。”所以便能解释前文的苏东坡“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时苏东坡的着急。他或许寻找的不仅仅是黄居寀的龙,更多地是在寻找中国会聊天的人。
《好玩的地方》这一小篇中结尾处“其实我们已在这个地方,只是不知道它的好玩。”车前子是一个性格多面的人。从这儿能看得出他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人。与上个所介绍的小篇中充满小孩子气的车前子截然不同。能够读得出来车前子是一个懂得留意当下,珍惜现在。品味生活中酸甜苦辣咸的人。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种即视感。
《阿婆茶》这一小篇中介绍到茶名的由来,可以看得出来在阿婆所居地――周庄。这个地方是一个母系社会,所有的决策往往都会经过阿婆这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镇上的阿婆到下午便开始一天又一天地轮流聚在一起吃茶,参加者必须是上些岁数的女性,男性不参加。由此便有了“阿婆茶”的由来。
读《茶话会》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我们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生活做朋友。才能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作家,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郑祯莉,笔名记得叫醒我 2021级学生,再忙也要记得开心不止现在.
饮茶自古是文人要干的事情,茶香贵清贱浊,茶味贵雅贱俗,吃茶择水选茶,煮泡洗倒呈。
喝茶远远要比喝水要来得复杂一些,就像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壶水要倒掉,却依然跟着倒掉,文学家的散文从废话开始,我的日记也是从废话开始再以废话结束,第一泡倒掉,最后通通倒掉。
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如果非要添点什么乐子,那估计也要像文人一样吃茶了,我喜欢车前子,为什么喜欢说不太上来,大致是因为都与茶结缘了吧。
《茶话会》,这三个字大致很少说了,我喜欢茶,但是我不懂茶,来一壶热水,随便杯子里扔些茶叶,就这样草草了事,当然不应该这样粗鲁地对待它。看完这本书,大致对车前子也有了一些比较表面的认识,知道他喜欢吃茶,文化底蕴深厚,会画画,知识渊博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真正钻我心尖尖的,可能是他对我向往生活的描写,那些离远离吵闹喧嚣的生活,纯粹的烟火气息。
我也爱喝茶,但是我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字,这是我和文人最大的差别也是唯一的差别,他写出来的废话是文学,而我的只是换了文字的排列顺序丝毫没有文学价值也只是胡编乱造罢了。
书中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差别还是有的,前者大致写茶后者大致写画本质上没有啥差别。个人比较喜欢第一辑他喝茶,常融入自己的人生体悟。他爱茶,茶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很会品茶,三言俩语便将茶香映入眼帘茉莉花茶,“茶味醇厚,花香幽静”;祁门红茶的特点是“香艳”;碧螺春则“淡而有味”;六安瓜茶是“云头花朵”……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我觉得他评茶的功夫,一点也不亚于他文字的功夫!
茶渍本是人们不甚喜爱的东西,但在车前子那里,却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色泽,浅绛色,朱砂色,细看又有赭石,棕黄,胭脂,曙红靛蓝……不一样的茶渍不一样的色泽,摆开好像将它们收录在册。从世人皆烦的茶渍中竟能看到如此美妙的大千世界,于品茶之细节处,看出他有别于常人的茶趣!车前子的茶趣,既是茶人之趣,更是文人之趣。“茶,遇水而成千百滋味;墨,遇水而成万千情状。”茶香,文字更香。车前子的茶趣,一样让人难忘,让人仰视!
茶汤的明亮透过文字飘出的茶香,散在书里。他说:“喝茶是与自己应酬,更多时候是与自己说话。”朴素而隽永,耐人咀嚼。“如果茶的味道佶屈聱牙,茶的香横征泰敛,定不是好茶。”茶如文字,有“隔”与“不隔”之别。“许苦不许涩,怕薄不怕厚。”是说茶,也是说生活。大隐隐于市。我总觉得,车前子是一位遍尝百茶的资深茶者,也是一位颇得茶中三昧的隐者。不是很懂茶的我,大致也略懂一二了。
吕鸿飞,笔名晓,2021级学生,想知晓一切。
茶话会,顾名思义,是饮茶谈话之会。先生的笔法是这样的,文章刚开始淡淡的像茶余饭后的闲聊,慢慢在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故事,再讲出重点引人深思,产生疑问,不禁的好奇,想去探索,充满魅力。
阅读了车前子的《茶话会》感受到先生的极爱喝茶,开篇第一篇虽然题目是喝水,讲的却是从小到大的喝茶。又从喝茶说到学习,说到学文化。吃奶是本能,喝茶是文化,又提喝水,就是在说在学文化,自己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读得出先生是十分谦虚。不禁想起我小时候的喝茶经历,那时候就是看电视知道的喝茶,每逢过夏天父亲母亲们单位就会发茶,发冰糖,我和姐姐就会在泡茶时,偷偷抓两块糖放在嘴里。虽然味道单一,可总是甜蜜的。
我认为最富想象的篇章可能就是《昨晚的梦》,第一句:“某地浮云麟然,我坐在半空斟茶,却没有茶水—从壶嘴走出的是香气。”就把我的思维牢牢抓住,整个世界瞬间消失,只留下我和这本书。继续伴着先生梦下去:我继续斟茶,茶壶似乎要倒立茶盅之上,从壶嘴走出来的,继续是香气。揭开茶壶盖,香气反而消失,闻它不到,只见壶中一朵大紫花积瓣成塔;茶香消失?不,是变成花香,还长出了花,还层层叠叠成了一座塔,在先生的描述下,我渐渐想象出来,真美,美的不真实。“塔尖,趴着一只大白蝶,翅膀上红颜斑驳且洒脱(打着褶皱的大紫花像是推举着大白蝶的盘子;拍动身体的大白蝶,原来是从大紫花中开出的大白花)。”又说有一只大白蝶,原来是“香气”活了变成大白碟,热气灵动的样子被先生写的惟妙惟肖,虽然是简简单单的泡茶,在先生看来是这么的有趣。原来真的普通人和文化人从根本就不一样,看的东西一样,心中产生的东西却不一样。
《真是美妙》短短几行字,讲的却是大部分人心心念念的场景,真是美妙。三言两语先是画出冬季雪景的一幅画,再带入感情,虽然文字简单,感情却很复杂,真是美妙。
《致家乡》好像是一首诗,漂亮极了。“有些人的秘密故乡是文字,有些人的秘密故乡是图书馆,有些人的秘密故乡是毛笔,有些人的秘密故乡是董事会,有些人的故乡是养殖场,有些人的故乡是人民币……”人在擅长的领域,就好像在家乡一样很亲切熟练。“穷极无聊,我把故乡拿在手上,往空中扔着玩——然后等它掉下,看看会不会砸出一个陨石坑。是为致故乡。”一句话几个字,熟悉的陌生感瞬间来了。
崔宇涵,远景学院21级学生,英语专业,喜欢文学。
我一直觉得茶是和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的,读完车前子先生的《茶话会》之后,便更确信了。大概是刻板印象的缘故,记忆中的文人总是一袭青布长衫,身形瘦削,留上几缕短须,但身边定少不了一把茶壶,几只茶杯。
想起张可久的《山中书事》,其中一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听来便觉格外清丽美好。可惜茶要独品,酒需共酌,茶酒二者本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又想到古时那些风雅人士,将腊梅花瓣上的细雪收集在陶罐里,埋入地下,等来年开春,再取来煎茶喝。好是好,可太过繁杂讲究,就像把谦谦君子硬塞到华服套子之中,失其本性。车前子喝茶,我觉得是讲究“随性”二字的,好似地为茶壶,天为壶盖,世间万物皆为水,每个人都是一根茶叶。以茶会友,以茶论道,身心处处都在腾起白气的热水中化为一股清香,也不失为种独特的快乐。
喝茶去,在各种园子里,在假山石后,乘兴赏玩该喝杯茶,梦游玄境该喝杯茶,就连家中的茶水仙花开了也该喝杯茶。夜空皓朗,良宵清光,坐在老树下,沏上一壶六安瓜片,融进去些旧时的月色,香啊,厚实又大度,神仙来了也不换。读着读着,却看到他又说:喝茶到底是世俗生活,非神仙的日子,神仙餐风饮露,喝什么鸟茶!很有个性,真是话都让他说去了。
车前子的文章里不仅有茶,还有生活百味。虽说书名叫茶话会,可更像是茶画会。中国画是怕实不怕虚的,古代的画家更是各有特色,皆具风骨。他便立刻化身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评论家,眼光、言辞瞬间就犀利起来,再加上自己也钟爱作画,难怪说得笔思者得水墨。又写玉兰堂的雅集,参展者六人经过精心挑选,为何偏偏还要挑个会扫地的?读至最后一句时忍俊不禁,才明白,是扫地分寸难掌握,怕斯文扫地,也怕被扫地出门。
与秋一打电话,听闻明年水贵,能问出“我们要不要收藏水呢”的奇人,也会为语言之河与实验思想而思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读车前子,读他的风格,无拘无束,无法无天。律动、跳跃、有温度的文字,像是瓷白杯上隔了夜的浅黄茶渍,倒不难看,旁人也许觉得无聊,但真正能欣赏者却乐在其中。茶渍呈在杯底,倒映出陌生的一副面孔。我看着,不禁联想到自己,为了些琐事追逐别人的背影,何时能做到让文字四面八方,发散流窜,是难事,也是好事一桩。
落雪时,围着红泥火炉,人影两三粒,乘一叶舟,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清人张岱的冬天。我在北国的冬天里裹着棉服,看车前子在书中挥毫飞白一点,清茶一杯,苏杭扬州真好。想来想去,觉得人总该留下些时间和自己相处,于是我们就在一起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