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改稿实录 |山西六大文学期刊主编助力2024信院作家班学员改稿会

发布日期:2024-04-02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3月30日下午,“2024信院作家班学员改稿会”在一餐厅三楼多功能会议厅成功举办。《黄河》主编杨遥,《乡土文学》主编杨凤喜,《太行文学》主编任慧文,《山西文学》执行主编陈克海,《都市》副主编高璟,《五台山》主编闫庆梅、副主编韩玉光莅临现场,面对面给晋中信息学院作家班学员们的作品提出了修改建议。

图片

改稿会由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主持,作家教师李先锋、贾墨冰、刘向莲、王雅馨、徐清松、白海飞、李柳杨、冯泽以及2023届作家班全体学员、2022和2021届作家班部分学员参加了改稿会。

六大期刊主编畅谈学员作品得失


图片

《黄河》主编杨遥

图片同学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负责山西省作协的《黄河》杂志,大家有好的作品欢迎给我们投稿。看到同学们的文章我还是挺震撼的。大家的文章总体挺成熟。我来简单分析一下给我分配的这5篇小说。总体感受还是很有收获,同类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青春文体小说,这5篇小说却都是脱离青春的叙事,叙述手法都经过训练,在我的意识里年轻学生写稿子,大部分是线性叙事,但这五位同学都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每个同学各有各的方法,我想这和老师的教导方法是有关系的。《告别》给我一种意识流的感觉,跳跃性非常大,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不单单是思绪、结构飞跃,文章比喻很多,用得也很好,不是单单为了新奇而新奇,而是新颖又独特准确,这个学生非常有才华。但问题是什么呢?笔墨没有集中写,跳跃太大,使得文章阅读起来特别费劲,读了好几次摸不着头脑,我觉得作者需要调整一下叙述的目标,不要太过于分散,也不要太随意,虽然有才华,但是这样的文章作为作品是不够成熟的,文章的第一句,“小五这辈子,统共两次被人逮着掐了脖子。”这句话与卡佛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不一样,卡佛是以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结构去写的这三件事,在我的认知里,《告别》接下来要写小五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但是这里掐住了脖子,意识漂到别处去了。《疯子,疯子》感受不一样,比如这句“我站在门口随便往下倒”很独特,作者写的时候故意炫技,写疯子的作品非常多,比如《狂人日记》,写的时候“我”和疯子一体会更朴实一些,年轻作者急于炫耀花里胡哨,以为自己聪明,没有深挖,我认为应该有意收敛一些.《荆棘之地》结构很棒,受了一些西方文学影响,当下社会意识形态不要过分渲染宗教。小说里面写的时候人物名字很重要,名字带着文化烙印,名字太随意,太离奇古怪,这样是不行的。一个初学者没必要故意写陌生的东西,教堂了解多少,你就写教堂的事情?结构上,跳跃一下非常好,除非对国外特别了解,否则没必要设置到国外,不妨写村庄社区。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特别重要,把生活和自己的关系处理好更容易写好,现在这个作者的内容就有点虚。《旅程》写的是城市中乌鸦攻击一张纸,遇到老人,涉及的点很有趣,公平变得不公,勇气一无所有,还有走下去的决心吗。点都很好,意义都是什么?不要为了写点而写点,读一下《尤利西斯》,主人公一天时间去了很多地方,医院学校报社酒吧,有代表性,有独特意义,去了城镇,这个城镇特点,虽然写了打架围观,围观的人也打,但没有写透,没有写出来。《女儿,你叫什么》用几个人物名字作为小标题,交叉着写,这样的小说比较灵活,有一些感受非常好,内容比较清晰,事情很简单,把生活中一些相似的事情进行逻辑推理,融合看过的作品,会让文本更加丰富,艺术真相更符合。五位同学挺会写,文字感受力比较强,希望你们继续练习,多读作品。

《乡土文学》主编杨凤喜


图片

我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交流会,阅读了五篇精彩的短篇小说。尽管篇幅限制可能影响了同学们的发挥,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颇丰,也做了详尽的笔记。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秋天的来信》这篇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哀愁。讲述了两位少女从相识到别离的过程,她们在秋风萧瑟中相遇,又在落叶纷飞中告别。她们相互治愈,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文章的环境描绘如诗如画,仿佛置身于一个寓言般的世界。情节设置也别具匠心,将两个患病的女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慰藉。然而,视角的运用略显矛盾,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切换让人困惑。此外,叙事过程有些拖沓,情感层次不够鲜明。构思方面也有待提高,尽量避免过于俗套的情节。

接下来是《大约在沉睡》,这篇文章的文字功底非常出色,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不幸女孩的生活。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全文过于概括,缺乏生活化的细腻描绘,结构方面也有待改进,可以尝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展现更大的情怀和格局。

《邂逅》这篇作品讲述了“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农村妇女,通过她的自述展现了坚韧的品质。然而文章中存在一些自我矛盾的地方,文字表达也不够精确。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细节,让作品更具吸引力。

《她很冷》这篇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然而语言过于直白,缺乏故事情节,内心世界的描绘也过于直接。我们要学会用细节和对话来展示人物的情感,而非直接告诉读者。

最后一篇是《年》,这篇作品更像散文,讲述了作者随父母回乡过年的故事。语言表达需要更加精确,开头的描述略显生硬。作为一篇小说,这篇文章的呈现过程不够充分,意义也不明确。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了同学们扎实的文学功底。我认为,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理解他人的观点,体验他人的命运,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则。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思考语言、情感和故事,多加训练,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好。

《太行文学》主编任慧文

图片我非常荣幸能参与今天的改稿会。收到邀请时,我满怀激动地推迟了原定前往山东的计划,并在路上发了个朋友圈:“向着青春出发”,因为我渴望一睹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我审阅了六篇稿件,包括四篇小说和两篇散文。它们带给我的心情起伏与初读时的期待相映成趣。虽然有些作品也让我考虑是否可以选载,但总体来说,它们尚未达到我期望的标准。以下是我的点评,纯属个人意见。《大白兔奶糖》这篇作品来自我的老乡,一个初学者。她的作品存在文体意识问题,开头和结尾是小说形式,而正文却是散文叙述。我们需要明确小说与散文的区别:小说注重叙事动态和画面感,而散文偏重于描写。此外,人物形象模糊,无法清晰传达作者的意图。故事结构也需更紧凑,每个句子都应充满节奏感。《爱在黎明破晓时》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尽管略显网文风格,这并不让我反感。然而,它对人物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深度。好的作品应呈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紧张关系。《好久不见的我们》结构完整,但风格并非我所偏爱。我更倾向于朦胧美的小说,而此作品处理得过于简单。建议作者参考汪曾祺的《受戒》,学习如何精妙处理爱情题材。至于两篇散文,《回忆录》中有几个精彩片段,整体风格我喜欢,但感觉稍显飘忽。而《虚度》则在篇幅结构和重点安排上有待调整,以更好地展现对人性的思考。最后,我想谈谈有效与无效写作。目前这些作品尚未触动我的情感,但我相信通过广泛阅读和不断写作,你们中定会有人成为杰出的年轻作家。我期待未来有机会读到你们的更多作品。

《山西文学》执行主编陈克海

图片

很荣幸今日与诸位交流,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杂志的新栏目《初声》,这是专注于发表山西青年作家作品的栏目,以小说为主。我们对稿件持开放态度,鼓励有潜力的作品,同时也会将杂志赠与大家。此次审阅的五篇小说中,我感受到年轻作者们的深厚情感,你们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尤为令我钦佩。在阅读《日升之处》时,我与杨遥老师同感,故事的时空穿梭让人难以捉摸。它试图通过对话推动情节,但似乎过于依赖此方式,使得叙述显得杂乱无章。故事讲述了一个凤凰男的经历——他看似过上了好日子,也最终娶了大学生,但回乡创业至精疲力尽而死。然而,结局又令人怀疑他真的仅因劳累而死?还有关于他父母的描写也颇为混乱。我认为短篇小说应聚焦于单一主题,避免内容过于庞杂。《白老头》故事写的还是比较简单,作者写的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和一个留守老人相互守望的一个故事,但是作者写得情深意切,我认为它改一改还是可以在我们的《初声》栏目发表的。或许是风俗习惯的不同,北方人会在人死后吃一顿饭,我觉得没有人会为了热切的盼望吃顿饭,而想让一个人死亡。我觉得前面的几段不如不写,直接从“我初次认识白老头的时候,他牙齿还没有疼得这样厉害”开始写。我觉得作者再把开头改改是可以发表的。至于《北城小事》,它的初稿连标点都未经检查,这在我看来是对编辑工作的不尊重。小说从新中国分配房屋的背景迅速跳跃到农村生活,以及主人公娶二婚妻子的情节。这种突兀的转变显示出作者对于核心主题的处理不够严谨。由于我们年纪相仿,对于这样的题材我感到难以深入理解。此外,还有情节上的逻辑问题,如男主角死后又仿佛重新占据了家庭,以及视角和人物堆砌的问题,都影响了故事的清晰度。《在潮湿的空气里散步》中,表现了一对大学时期就相爱的男女面对孩子淹死的现实。尽管文章尝试探讨近年来中国许多孩子意外事故的社会现象,但其主题表达并不鲜明。情感转换的笔力考验着作者,而这篇作品似乎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点。如果只聚焦于丧子之痛及其对人的影响,并通过一些细节来展现,可能会比现在这种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游离的叙述更具冲击力。最后一篇是《疯姑娘》,读起来流畅,节奏把握得当。不过,关于疯女人发疯的原因和她的家庭背景,逻辑上显得不够完整。前文大量观察疯女人的描写与她为何发疯的解释并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的来说,这些文章都很有潜力,在适当的指导和修改下,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期待看到更多年轻人投稿给我们的杂志,希望你们能提供更多优秀的稿件。

《都市》副主编高璟

图片

很高兴再次来到晋中信息学院,这次我阅读了三种不同题材的作品。其中,最长的是非虚构作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自一位无固定职业者的自述》,文章记录了一个中年男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奋斗历程,这是无数被时代推动的普通人的缩影,展现了一个少年梦想破灭后的每一次人生转折。有几点小问题,作者的成长环境并不是知识分子家庭,而是更接近底层农村家庭的背景。且文章中没有提及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影响,这些家庭成员往往会对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七、八岁时,作者曾购买一本武术图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武术热潮,但文章并未说明图谱的来源和卖家等信息。在进行访谈时,追问和深挖细节非常关键,比如妻子的身份、职业、居住地等细节均未提及。动荡搬迁的背景也未作清晰交代。此外,文章的标题过长且未能概括人物的生平轨迹。对于非虚构写作,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作品,其规律通常更简单,只要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就能开展出色的写作。希望作者能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故事。在小说《崩塌》中,作者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良知与胆量之间的矛盾。这个作品通过一个三口之家的关系裂痕,引发读者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深层思考。写作可以不局限于中国背景,甚至可置于苏联时期等异国时空,以此开拓现实主义小说的新路径。另一部小说《瘾》描绘了一对男女渐行渐远的心理轨迹。他们从沟通不畅演变到彻底失去期望。虽然叙述技巧和语言表达得体,但故事后续发展缺乏新意。作者在婚姻观点上需要展现更多个性化视角,即便没有亲身经历婚姻,也能通过观察和深入探索找到独特的声音。都市情感题材应深挖身边人的真实故事,以获取更具感染力的内核。《泪桥》带有浓厚的青春气息,讲述了简单纯粹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情感特征。尽管故事较短且有些零散,但可以通过细化几个关键场景来增强情感深度和连贯性。文章中擦泪的纸巾被比作珍珠,这一细节增添了诗意,体现了青春文学的特色。在散文《保持界外》中,作者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充沛,论点清晰有力。然而,作品在细节描写上稍显不足。建议加入关于陌生人之间边界感的讨论,以真实案例为基础,使主题更加突出。此外,作者可以尝试将这种写作风格运用到歌词创作和自媒体制作中,突破传统散文的局限。《戏水回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三十岁的已婚男性,作品借助传统情感构建,穿插回忆和插叙,展现了对青春时代的怀念。为了增强文章的价值,可以考虑省略一些非必要的内心独白和角色对话。最后,《二六工的小院子》这篇散文凭借其边地特色内容脱颖而出。作者可以进一步挖掘个性化元素,如地名“二六工”的由来,并扩充内容至五千字。可以向儿童文学靠拢,专注于描述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包括边地风光、集市热闹、田间劳作等,寻找并表现异质性。《旅程》这篇小说具有儿童文学的特质,想象力丰富奇特。作者应着重考虑如何吸引儿童读者,让他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五台山》主编闫庆梅

图片

学校的环境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就我个人而言,写作应随心所欲,享受过程即可,所以以下只是我的一些观点,大家可以选择性聆听。《秋之殇》是对加拿大国宝级作家麦克劳德短篇小说《秋》的评论,尽管评论写作挑战重重,需要深厚的文学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但是这位年轻作家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文章显得有些杂乱,未能充分描绘小说中对人性复杂层面的探讨,如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以及母亲角色的深层含义。建议在评论中保持简洁明了,避免结构混乱,如突兀地介绍作者或重复前述内容。《寄生》这篇小说尝试广泛人物设定,穿越三代家庭,但短篇小说的框架似乎承载不下这样宏大的结构,导致缺乏细节支撑。标题直接指向了道德评判,而故事发展显得不够合理,人物关系处理也较为突兀。《谜底》以水的视角呈现世界,探索诸如自杀等沉重主题。尽管展示了水的多面性,但结构上的缺陷影响了叙事清晰度。要是能重新构思结构并明确故事意图,更有助于表达的深刻性。散文追求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些作品并未能深入挖掘共同情绪,显得有些表面化:《落日》聚焦于小情绪和真善美的探索,但还是期待作者能有更多关于作者自身爱情观的深入讨论。在《回忆录》中,虽有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但感情碎片缺乏统一主旨,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忆事》一文过于简略,开头部分处理欠缺考虑,而且内容跳跃,缺乏连贯性。在童年往事的小标题中,应更专注于具体的经历,传达更具吸引力的个人见解,而非抽象的数字概念。

《五台山》副主编韩玉光

图片

似乎每位诗人在起步时都会遇到一个难以突破的困境,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记得自己在创作初期,虽然对诗歌怀有热爱并自认为具备一定的才情与洞察力,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对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诗与散文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试图通过点滴来勾勒整体,然而往往在阅读中迷失方向,无法找到核心所在。无目的的写作反映了一种生活状态,缺乏节奏感和音乐性。当韵律和细节处理不到位,作品就失去了引人入胜的力量。即使语言表达能力强,如果焦点不集中,也难以打动人心。就像在《垂钓者日记》中,尽管诗的结尾有亮点,但最终未能精准聚焦,从而偏离了初衷。留白是诗歌中的关键技巧,它涉及到将物象与意向巧妙地串联起来。在创作中,我们需要关注清晰度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模糊不清。年轻诗人具有想象力和语言天赋,但仍需在聚焦和清晰表达上下功夫。诗歌是梦的解析,诗人需要将潜意识中的想象清晰表达出来,而不是陷入混沌。水流的意象若不清晰,则会导致语言的浪费。在创作中,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清晰的意向,而不是轻易堆砌辞藻。诗歌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要求我们在情感、细节、节奏和清晰度上不断精进,以实现语言艺术的极致,希望同学们能成为生活中的诗人,写出更好的作品。

写作问题在你问我答之间瞬间释疑

图片

学员李文涛:高老师好,您提到大学生的写作都有早熟倾向,但是如果内容不沉重我就有心理包袱,怎么化解这种情况呢?还有如果不是自己的经历我就不敢落笔,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化解呢?《都市》副主编高璟:写作的价值在于真情实感,假如你真的思考到那个份上,外在表现与真正的思考都可以写,完全可以写的有深度,不要担心别人怎么说,不要觉得太肤浅幼稚,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一样,我们都是无意识地在用大人的口吻讲话,不妨回归天真,能够更加质朴未尝不可。就好像老顽童、老画家,也是很宝贵的,更可贵的是葆有最初对世界的感知,而不是被约束被规训之后的世界,文学可以接受你的意志特点。要学会共情,把人物的命运想象成自己的命运,你就会更理解她,每个人都有跳不出的点,你要有充分的共情能力,写出来的是谁就是谁。

图片学员许林:韩老师好,如何让诗歌不只是您所说的不清晰,而是更加有中心,更加聚焦呢?

《五台山》副主编韩玉光:诗就是无目的,如何穿透一点,我可以讲,与情要近,情是诗的源头,情从哪来,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心。人与万物共情,一心二情三物,我们写诗用语言,最终一定要对应情,词与物对应,就是大道。你非要深刻吗?世界哪有主题?宇宙哪有主题?如果你能找到一点,那世界所有的物都在一点处,情不到位,你离情太远,没有情就没有心。心不在,物也就不在,要有情感而不是情绪。


图片学员梁达:关于《戏水回声》这篇文章,刚开始我确实是写成了一篇小说,但是写完之后我读了一下发现所表达的人物感情不并强烈,所以再三思索之下我还是将它改成了散文。所以我想问一下高老师,如何将主人公的情感立体化呢,让文章显得更加饱满?

《都市》副主编高璟:最好有一个具体的事情,主要是回忆,如果真的想更像小说,需要一个由头,中间发生问题等等,让一个人物真正陷入问题,比如,文章中“我”打算请村子里的人看一场戏,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台上没几个人,这时候妻子出来嘲讽“我”,这样设置一个矛盾对立的场合,夫妻矛盾就有了,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站起来说话等等,情节就有了。

图片学员李雪雪: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很多老师都提到一个大概内容,大家的小说有很多面,都写到了,但是不够完整,写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跑偏,写出来就是会出现每一面都要照顾到,徐清松老师在课上提到过理论书籍《小说面面观》,里面有个术语叫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如何才能把小说的每一面都写出来呢?从一面切入还是直接立体地切入?

《都市》副主编高璟:我感觉小说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我们可以只记录生活本来的复杂,比如一家几口人,几个人互相的交流,有多少个层面,折射出什么个性,必然是圆形的,他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很多本性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多面的,你就记录生活中每一个有意思的一天,你就忠实记录,给一个场景,让人物自己去活动,努力还原生活,把生活写在纸上。

图片学员古丽兵小说人物起名字非常重要,如何起名呢?比方说设置一个寓意等等?或者说您有什么起名的规则或者说经验可以分享一下?黄河主编杨遥:名字是有时代特点的,我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写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你就可以看看周围同学都用什么样的名字,你可以把姓或者某个字替换一下,主要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有跳脱感。就好比你在一个青春恋爱类型的小说里突然冒出来一个男主的名字叫建国,就会让读者有一种从整个故事跳出来的感觉,这样很明显就是不行的。

学员韩宇新:我是一个情绪比较充沛的人,写作也很情绪化,我写的东西也很负面,我不觉得散文是写美好的,我感觉我的作品会写家庭一地鸡毛,挫折、困难等负面的东西,都是我想表达的东西,所以我想问一下老师,就是我这个方面与大家不同,我这种方向是对的吗,我应该继续这样吗?

《都市》副主编高璟:我觉得你可以往杂文方向写,我建议你自己开个UP主号,你有态度,愿意公开表达,你就去表达你对社会的态度,如果你表达的是一个有共鸣的话题,那些平台有多少你的同龄人啊,那个赛道更适合你,散文施展不开你的才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