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在写什么? | 创意写作学院举办作家教师创作分享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4-05-21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5月19日周日晚7点,创意协作学院11位作家老师及11位作家班学生云集右岸书院,在微风中,在月色下,展开了一场关于作家老师文学创作的分享交流会。此次交流会由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老师主持,他首先指出,创意写作学院的特色之一是聘用作家进行写作教学,作家老师要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是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只有坚持创作,把那些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才有资格去教学生们如何写作。此次活动,要求作家老师每人分享一下自己近期创作的作品,以及自己对于写作本身有哪些新的想法。至于活动目的,一方面是督促老师抓紧创作,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试教,激发大家的灵感。分享开始前,张老师提出三个要求:第一,每位老师都要发言;第二,大家不要展开攻击,如对其他发言者内容不赞同,也应秉持“共同进步”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修改意见或者建议;第三,请保持风度,即使对他人的协作创意或者细节极其赞赏,也不应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或者借鉴。随后,张东旭老师抛砖引玉,介绍了自己近期正在进行创作的作品梗概和基本细节:一个发生在特殊时期的故事,一个人如何在整体彷徨的时代寻找出路却最终失败的故事,一个充满着象征主义却奇妙的带着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张老师强调,这是他带着作家班学生一步一步给大家演示着从无到有、可以清晰展示创作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冲突是如何生出、如何推动的故事。张老师发言结束,同事们和同学们都热情鼓掌,这个分享会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发言的,是贾墨冰老师。贾墨冰
贾老师雄辩滔滔,声音中就可以听出他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作品的自信,他直言,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路径,文学又不存在居中的绝对真理,因此他和张老师的创作方法有区别,是从“理念”出发,佐以自己对“形式”的思考而进行编排、布局的创作。这其实并未出乎在场各位的预料,因为贾老师过往作品的文风本就奇幻瑰丽,想象力与扎实的推演在他进行的故事介绍中展露无遗:人的欲望是几乎所有作品的书写主题,而人类的基本欲望无外乎“食色”二字,这部作品关注的就是“食欲”,而展示食欲的极致,就是“食物”的极致特殊,贾老师找到了最特殊的食物——书籍。而这个中心的确立,整部作品也就基本完成了。紧接着发言的是贾若萱老师,她首先介绍了最近正在创作的两部小说,简单介绍故事梗概后就开始解释自己的创作目的——注意,这里说的目的不是小说的主题,而是对作为创作者的她本人而言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或者说这部作品是为了要解决自己思考的什么问题——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相对抽离自己作为叙事者在作品中的参与度。贾老师解释说,在自己过往的创作生涯中,总是不自觉的让故事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纠葛太深,因此故事的推动总难免依托“我”的情绪,这固然让她的作品因此充满感染力,但在一些需要特定叙述视角的故事中又会让她无力说服读者。因此,这次的两部作品,她有意识的列出了时间线,又主动的采取了旁观的视角,试图进行突破,效果如何,还待时间检验。如此真诚的发言,让接下来分享的仲艳婷老师发言风格都显得理所应当了。仲老师首先解释自己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剧作领域,又因为近期的精力被毕业论文牵扯而没有放置在小说创作当中,因而这次主要分享的是自己的处女作。那是一篇讲述“文学梦”与“文学少女”的半自传体小说,因为真诚的自我剖析而让与会者紧张起来,又因为对主题的深刻思考而让学生们瞠目结舌。在分享的最后,仲老师说,文学总是能够让自己得到一个发泄的途径,或者说,文学让自己有了更深的生命实感,this is life live for!紧接着发言的就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作家老师李柳杨,李老师可能就是仲老师所说的充分感受着“生命”的那种作家,她的热情挥洒在艺术的各个领域:绘画、诗歌、散文、小说、摄影、行为艺术……可是她发言的开头却是这样说的:我的生命经验还是太稀少了,以至于经常会有自己都震惊的创意却无法拿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她叹息着:有那么好的“骨头”,却没法给它挂上足够好的“肉”。李老师讲述了克里卡列夫的故事,作为“苏联”宇航员,他登上了空间站,然后苏联解体了,他成为了一个无国籍的人,就这样孤独的在近地轨道漂流了311天。李老师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题材啊,可我不懂科学,我无法完成一个符合我愿景的小说,我能理解那种孤独,可却难以拿出让人信服的过程。交流会现场陷入一片沉寂。果然这个时候还是冯泽老师稳稳地接过了现场,他总是这样,虽然不出声,但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做事情,自然的把大家的情绪又带了回来,他讲述了自己正在创作的作品梗概,不花哨,不炫技,甚至主题也不“疯狂”:一个男人,面对了一个来自工作的困境,焦头烂额之际,父亲又带来了另外的问题。一对父子,要怎么相处,“和解”这个词,是不是我们这样随口说来的轻易?冯老师说,这部作品大体已经成型,但现在还需要解决前后两部分衔接的问题,我正在思考,也许有答案,也许没有。随后便默默地把话筒交了出去。接过话筒的是白海飞老师,也许冯老师的风格让现场沉静下来白老师觉得有些不妥,因此他开口就要“热场子”。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小说开头,是我在兼职跑滴滴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场景。白老师说道,一个法国姑娘坐上了我的车。作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果然白老师的这句话让坐在他身后的几位同学哈哈笑了起来,同事们彼此看了一眼,“两个以前从来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当然是爱情。”确定了,诗人出身的白老师,骨子里是个纯文青。可惜,白老师这部作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我们只能等待。接下来发言的是来自科幻学院的申宏伟老师,作为热爱文学、热爱卡尔维诺的写作活动积极参与者,申老师首先表达了对之前发言的贾墨冰老师观点的赞同,认为对“形式”的思考在文学发展到现阶段是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理所应当要处理的问题,而且申老师认为“文字”或者说“语言”的重要性更应被大家所重视。接下来他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开头,谦虚地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批评都好。刘向莲老师的发言秉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首先感谢了在信院教学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帮助,接着回归到“创作”本身,她说,我在创作中有4个身份,来自我生活环境的“煤矿”身份,来自我现在职业的“教师”身份,来自我的家庭的“母亲”身份以及“人”的身份,在创作题材方面我并不限制自己:散文、非虚构、小说等等。每天早上醒来,我把这些身份所写出的作品排在我的面前,搞搞这个,再跳到那个,心中感觉无限满足。看得出来,说到作品的陈老师真的非常高兴,笑到花枝乱颤。她说,我最近创作的小说题目叫做《染一个红头发》,说的是一个女人在多身份纠葛下的行动。大家对陈年老师的写作风格都有了解,在不以“猎奇”为追求的叙事风格下缓慢铺陈,静水流深地提供强烈的情绪价值使得故事本身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好名字,已经足以让大家回味良久。钟小骏老师本来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部作品,但他说因为近期一下看了太多稿件,竟然在昨天凌晨的梦中想起了之前很久创作的但没有成功的一部作品,把这个小说想明白了。他很兴奋,说之前困扰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想要提供的“答案”一直没有办法与自己想出的“故事”进行匹配,曾经尝试过修改“内核”,也尝试过改变叙事风格,但最终都失败了,这次突然灵光一闪,改变了“叙事者”,顿时一片豁然开朗。大家纷纷恭喜钟老师,鼓励他早点完成。最后进行分享的是徐清松老师。徐老师与申老师的文学观点十分接近,于是话题也从“文体”出发,介绍了自己最近创作的《无主题变奏曲与三重奏》,并提出了自己的创作观:没有难度的书写也就意味着没有书写价值。他看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很严肃地说:我认为对文学有价值的书写行为,是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写作理论,并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创作,这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创作者身份的最高要求。至此,11位作家老师的分享流程结束,时间也已来到了8点半,随后又展开了半小时的彼此交流时间,大家的焦点集中到张老师和钟老师分享的两部小说上,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贾墨冰老师对张老师作品中的“象征”提出建议,又希望钟老师作品中的“指向”能够加强,白海飞老师则对张老师作品的来源有所思考,建议参考《年月日》,徐青松老师认为钟老师作品的“主题”可以有所改变,仲艳婷老师则建议钟老师的叙事形式可以借鉴契诃夫和鲁迅……9点整,在刮过几次大风之后,月亮露了出来。22位师生共同合影留念,纪念这货真价实的文学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