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文学现场 | 手指小说《祝王老师前程似锦》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10-30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10月26日下午五点,一个秋风飒爽的午后,创意写作学院24级散文工坊的同学们心怀文学理想,齐聚远景108教室,在贾墨冰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研讨手指的小说《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本次会议由杨林同学主持。

图片

图片梁学敏(手指)

手指,本名梁学敏。1981年生于山西阳城,小说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暴力史》《鸽子飞过城墙》《李丽正在离开》《小县城》等。

现场发言

图片贾墨冰老师

贾墨冰老师:在行文风格方面,手指老师的行文非常节制,这是他的语言特点,也是手指老师的语言智慧所在。我经常说大家不要把小说写成一个结论,手指的小说就不是结论式的,它是一个呈现的艺术。他在小说里并没有告诉你这是个虚伪的人或者那个人很善良,但是你读了之后自然就会明白。他在小说中的主观介入是有原则的,有限度的,他让你读了小说后自己去体会,而不是告诉你这篇小说写的究竟是什么。手指提供的不是结论,不是答案,而是呈现本身,是呈现生活的本身。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呈现式的语言风格和节制的文学艺术。

其次这篇小说讲的是校园文化,讲的是教师的生活状态、教师的爱情状况。老师也不是完美的,像李艳,也容易做出糟糕的事情来。我认为这篇小说里面写的是爱的回忆而不是爱情本身。李艳的恋爱其实是在不断重复一种旧爱的模式,她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作为一个模版或者一个复制品存在着,而这种爱的重复只会让爱的本身不断降低、稀释,直到爱情死亡。她看似深情,其实重复得到的只是爱的疲倦。

把对爱情的回忆建立在其他人身上,那些人又算什么呢?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但小说就反映了人在爱情中的困惑和自我折磨。我们看到的一切在小说里手指并没有告诉你,他给你的是一个开放式结局,这是该篇小说的好处,就是给你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故事走向。我始终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手指老师是一个优秀和成熟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是既有节制的一面,也有令人震动和感受到文学语言余味的一面,他的写作是在现实主义的土壤里生出的尖利的追问和无言的叹息。

图片杨怡明

杨怡明:读了这篇小说,我觉得它很好展现了人性与爱情观,彭小春一直都觉得王均亮远不如他,但王均亮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比他更优秀的省城的事业单位,但彭小春一直在准备考博,考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这导致彭小春对王均亮尤其的嫉妒,但又不能表现出对他的嫉妒,这里就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后来彭小春和李艳的爱情,包括彭小春的出轨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爱?

图片罗怡颍

罗怡颍:这篇小说让我感觉更像是彭小春的自白书,作者虽在前期大量写了彭小春,王均亮,李艳他们在任教时的琐碎小事,但却最终都为爱这一主题做了铺垫,李艳在三任男友身上寻找着曾经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何尝不是刻舟求剑?她画地为牢,将三个人都困在了原地。彭小春,他矛盾割裂,虚伪刻薄,偏执幼稚,多疑敏感,他很早就便迷失了自我,深陷在别人的看法中,而这种种一切都最终导致了他与李艳的爱情悲剧。而王均亮,或许才是全文最清醒的人,他从一开始就看透了彭小春看透了李艳,那次短暂的交锋,我本以为是懦夫穷途末路的爆发,但到后面给彭小春的短信,玩笑的话语我才明白,他是蓄意而为,他早就明白一切,这与我先前认识的热情,温和,善良,老实的王均亮大相径庭,他会在意,会拉踩,他是个有欲有妒有恨的普通人,他对爱的透彻使他最后没有像彭小春那样的狼狈。他们三人或许都是彼此穷极一生的一场荒唐梦,有人提前下车,有人一醉经年。

图片郭皓悦

郭皓悦:在本篇小说中,我的关注点是彭小春这个人,他特别矛盾,他看不起王均亮,又处处要跟王均亮比,他厌烦王均亮敷衍王均亮,但又会无形中去认可王均亮的一些话。种种细节都可以看出他是有缺点的是矛盾的。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给自己带了很多层面具,面具之下是更美的面具。最后我认为王均亮这个人处事精明圆滑,而李艳一直在追寻爱,世上不会再有那么一个人,我觉得她是悲哀的。

图片刘帅

刘帅:这篇小说我读了三遍,也在黄河期刊上看过手指老师的这篇文章,我认为这篇小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一个人如何会对另一个人的爱情产生变化,我觉得这本小说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在生活中所理解的不同的爱,彭小春开始对爱的逃避,到后来觉得自己的爱是确定的,到最后又变成怀疑,其实在我看来,他们两个人或者说三个人之间相互的这种广泛意义的爱,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着别人,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一种批判,更像是一种探讨,每一个人都在探寻自己所理解的不同的爱,像是所有人都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一样,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叫做爱,你应该怎么感受这个瞬息万变下的东西?我认为小说在最后也印证这一原来对于爱和人的探讨是从古至今都有,而且必定会延续下去的,最后,他以小见大的表达了,人物对于爱的,然后引起读者对于大人物的思考。

图片程皞煜

程皞煜:首先,这篇小说从取景上取材于教育工作者的日常课堂教学同事之间的交流,这种平淡普通的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让我们读的时候更好的代入文章,而且我觉得它的细节描写的很好,就像王均亮唱歌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王均亮唱歌还是挺好听的,他唱的是一首深情的歌,投入时闭上眼睛,微微摇晃,几句简单的概括就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王均亮唱歌时的状态,让王均亮更接近于现实,总之,这是值得一读的,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篇文章。

图片姜怡

姜怡:这篇小说是通过描写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引发人们对爱的一种思考。我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勇敢的去爱,而不是像彭小春一样,争个高下而去赌爱,后来他又出轨,他出轨的动机可能是因为他之前并没有那么坚定的去爱那个人,爱一个人也并不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同一种感觉,而李艳是在用同一种感觉去爱不同的人,启发了我对真正的爱的一些思索。

图片卢钊琪

卢钊琪:这文章主要聚焦在彭小春,王均亮,李艳三位教师的职业纠纷上。彭小春在他的教学内容,学习态度方面对王军亮进行了全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打压,这种行为可以反映出他内心的虚伪。但王均亮在某些方面的超越引发了他的嫉妒,其次是他们三人的感情关系,冯小春对李艳起初是有好感的,但因为王均亮,他对李艳的情感由最初的喜欢,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心态,他开始寻找李艳的缺点,说服自己李艳并不值得喜欢,这种情感的转变,是一种人性的嫉妒和自私,往往无法想要得到的东西,会通过贬低他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失落,这样的小说人物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都会有不同的成长和反思,小春在王均亮离开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王均亮在职场经历后也逐渐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定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虚荣自负,同时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努力坚强和反思。

图片杨林

杨林:学历并不代表着高道德水准,园丁也不是没有七情六欲,我反思着角色的缩影,无能又高傲的蔑视对现实的嘲讽,对于现状投机生活,对于这个品质是普遍的现状,思索中一个一个字扎响,一个一个眼神蔑视过去的自己,蔑视的同时又成了将来的被蔑视者,身边似乎总有毫不费力又游刃有余的角色,我也常常羡慕到有点嫉妒的程度,平淡着的真挚让我哪怕恨不是自己笔下写出但也像饱餐一顿后的唾沫,第三视角总是有些窥探的意味,所以喜欢小说散文,每次重复的读都有不同的理解,完全不亚于写日记的复盘不亚于自己的内耗,本文的节奏令我很舒服,要耐心的老者,你愿意听他讲,他就讲,你累了,他就跟你说孩子睡吧,明天我还在,这样柔和的文字,更容易让我接受。同时卸下防备,我们就被这些柔和揉碎。喜欢这个东西,就会潜移默化的靠近,这次我遇到了好文章又要变成学人精了。

图片梁蓝月

梁蓝月: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有三个主人公,但我感觉它主要是围绕一个小人物来写的,其余的两个人都是在衬托彭小春的内心活动,彭小春和李艳的感情在我看来就是因为王均亮拒绝了李艳,然后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彭小春身上缺乏王军亮的那些优点,就刻意模仿王均亮去获得自己的爱情,他也可能是因为王均亮的原因,喜欢上这个李艳,到最后发现李艳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然后去移情别恋。

图片李欣胜

李欣胜: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彭小春,王均亮,还有李艳,彭小春,因为出身的优越感以及自身的傲慢,自负的性格对王均亮表现出不屑后,又发现王均亮有独特的魅力,并向他敞开心扉,而李艳的出现又引发了他们三个人的情感纠葛,将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他们推动情节的发展,叙述性的展现出来。这篇小说也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小说,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爱情的复杂性,更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这篇小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嫉妒,自卑,爱情和自我认知,也让我们在思考中不断成长。

张子悦: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彭小春和王均亮这两位新入职教师的互动,展现了不同人在工作,学习,生活态度的差异表现了彭小春和王均亮以及李艳之间内心的本质,他们容易在理性和感性之间体现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彭小春看不起王均亮,但在王均亮考上事业单位之后又谄媚的讨好王均亮,包括李艳来自大城市,彭小春便觉得怪异的发饰为时尚,这些人物都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进一步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图片闫金实

闫金实:《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是一个非常贴近于现实的文章,取材于现实,描绘的是人性,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形形色色的人搅在一起,社会发展迅速,不仅早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从前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尽可能满足,但即使是这样,对于人来说已经够了吗?手指老师笔下的《祝王老师前程似锦》,就是向我们展示人性所在的一面,每个人都渴望被爱,人性的本质是贪婪的,李艳找了四个对象,按照统一的话术模板和相处方式,仅仅是为了寻找和对象在一起的感受,那种从前刻骨铭心的爱的感觉,这从根本上来看是她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表现。她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当代人物质与精神之间不均衡的发展。

图片王恺

王恺:这篇小说以平静而朴实的方式展开,但整篇小说却置而不理,王均亮从不知名院校毕业到考公的职业生涯中,似乎经历过了冒险的过程。在文中介绍的几件事虽断断续续,但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缺点,就是在无权无势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彭小春对王均亮从各个方面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他指指点点,但王均亮在最后考上编制对彭小春说的话也很有深度,他们就这样相互面试,有奉承,有嫉妒,同时他们又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却又不肯停下。

图片李明坤

李明坤:梁老师的文风像“靠近海岸洞窟里”的梦,是那种,深夜能闻到海风,海浪拍打的声音透过石缝深深浅浅,这个梦沉沉的,却并不安稳。“他们的关系只是因为李艳而已”,这也涉及到了一个朋友的问题,关系不能是通过单一个体而建立的,这样的关系并不会长久。我们可以因为刚好钟意街角一片落叶而靠近,但是只有落叶在岁月里是单调的。重复那种爱的感觉在我看来像格林童话里那双穿上脱不下只能一直跳舞的红舞鞋一样,最后那个主人公让屠夫砍掉了她的脚。爱不是消耗品,也找不到代替物,重复爱的感觉无异于一直打开的水龙头。找寻爱并不难过,困在过去也并不难过,但是你不能往前走只是为了当一个导演再去延续过去。

图片赵一宁

赵一宁:小说用了爱情展示了快节奏生活下的男女情感,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写李艳对彭小春的背叛和欺骗这些人性丑陋的一面来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美好性格。在我看来李艳像是当代年轻人对于爱情观念的缩影,看重恋爱时的感觉,但是又不能忍受恋爱后新鲜感过后的平淡。王亮均对待爱情则显得精明一些,懂得在了解李艳为人后及时抽身,对待异性的方式也能够保持分寸,保持自身的清醒和判断能力在情感中显得尤为可贵。

图片王嘉颀

王嘉颀:读这篇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口语化,并非书面用语那样难懂复杂,而是更多地运用了白话甚至参杂了一些土话。我一度认为此文主人公非他莫属了,直至文章中段李艳的出现。这个角色无疑是贯穿全文,引导故事转折的关键人物,她夹杂在彭小春和王均亮之间主导人物情感。小说最后一节,写出王钧亮与彭小春经李艳一事后感情由淡渐浓,又因为没有李艳这个话题以后由浓转淡,就好似经历过了一圈循环,最终又回到两人相识之前,再无联系。最后一段冷漠平淡的描写不像激情洋溢的总结,或突然升华的结尾。就那样平平淡淡,像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一样,话语很轻,又萦绕许久。

图片桂晨琼

桂晨琼:文章中讲诉的情节并没有多么的波折反而很平凡,甚至在文中和我们展示人性时没有一味的写某个人物有多好或者是多坏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发生的这些事做出的反应是很真实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复杂的。我们既有和王均亮老师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也有和彭小春老师一样在面对同事朋友阴暗的一面比如:嫉妒虚伪,在感情中也会和李艳一样短暂的迷茫或者是消沉。我想这正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学习的地方。

图片杨翼银

杨翼银:作者以叙述的方式,第三人称的视角将彭小春心理的扭曲与多变留给读者,他是一个没有主见,嫉妒心极强而又大志无成的人。在这一方面,他是失败者。从另一方面说,嫉妒心也让他收获了一份短暂的爱情,确切的说他为了面子,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改变了一次,勇敢了一次,自信了一次。像王老师这样有着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和有自己的追求,才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他有宽广的胸怀,能够虚心接受指点,也能在复杂之中看清现实,对待事豁然,对待人坦率,这是很多人都不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图片赵吉

赵吉;我认为这篇小说很贴近生活,它不单单是在写彭和王的事更多的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彭曾在王的吹捧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对他和自己的定位都出现了错误,他错误的居高临下,这让他失去了做人的高尚性。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小说情节的设置也很有趣,因前面续写王如何不认真学习,然后装模作样和自己的女同事勾勾搭搭,但最后还是考上了省城的编制,我猜这是作者故意去安排的情节。但觉得还有不足,这几个人写的很立体,但是我觉得有点不太真实,就好像这些人物是专门为了剧情而服务,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来塑造的一样,他们不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像是一个为价值观塑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最后,彭王两人的爱情观也值得我去思考,到底怎样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到底怎样去面对感情的忠诚和外界的诱惑。

图片胡淑敏

胡淑敏:这篇小说从动作和心理上,把人物描写的十分生动形象,小说的环境描写很自然,让我感到很亲切,然后这本小说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人性的险恶,看到了彭小春的虚伪,同时也看到了王均亮对梦想的坚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小说。

文学评论

赵吉:很贴近生活,才读一段,就觉得这些的不单单是彭小春、王均亮和李艳,更是你、我、他。

但是就是这样很生活的作品,让我深深思考,关于做人,做事。彭在面对王的吹捧崇拜时,迷失了自我,对他和自己的定位都出现了错误,他错误地居高临下,这让他失去了做人的高尚性。

写的很有特点,他认为,如果想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不一定要写一些类似好人光荣牺牲的情节,也可以描写一个有缺点,甚至让人觉得恶心的人,这个人也可以有优点,像生活中的一个活人。用错误的事和人来衬托,对比,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抛弃传统的圣母情节。更生活,更有感觉。

情节也很有趣,像生活一样。明明前面如何如何写王均亮学习不认真,装模作样,但最后却考上了,这是笔者故意安排的情节。也为彭的前倨后恭铺垫,让彭的形象更加立体。

写法很成熟,安排的几个主人公都很合适的显出一个完美的人,三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都很立体。

不过我觉得还有不足,这几个主人公虽然立体,但却有点不真实,人物上不真实,好像他的性格就是为了剧情,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来塑造的一样,人物的优缺点都太过明显,就像是已经吃过很多次的家常菜。

故事的高潮应该是在彭和李的爱情故事,彭是有些自卑的,在面对自己喜爱的人时,不勇敢,这样很难收获自己的爱情。同时两人反映的爱情观也值得我去思考,到底怎么样去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到底怎么样去面对感情的忠诚和外界的诱惑。两人都不真诚,这样的感情不会长久,同时他也反应出了恋爱中的我们的一些心思,作者写的很细。

彭和王的敌对也贯穿了全文,两人的相处既虚伪又坦诚,既互相瞧不起又不得不维持体面,这很讽刺,又很现实。

这部小说写的很像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很普通很现实的题材,里面的主人公有你和我的缺点,优点,以小见大。我读起来也有点恍惚,这好像我们日常发生的事,被我们当成八卦在聊。

卢钊琪:《祝王老师前程似锦》这篇小说,通过彭小春和王均亮两位教师的职场经历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职场和情感对人的影响。

首先彭小春和王均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彭小春自恃学历和能力,对王均亮充满了鄙夷。他从一开始就因为王均亮的毕业院校不知名而看不起他,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贯穿了他们整个同事生涯。彭小春在教学内容、学习态度等方面对王均亮进行全方位的“指点”,实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打压。他的这种行为,一方面反映出他内心的虚荣和自负,他享受着旁人对他学历的高看,无法容忍一个他认为不如自己的人成为同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职场中常见的竞争心态,他害怕王均亮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所以试图通过贬低对方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然而,王均亮却有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尽管他面临着彭小春的种种刁难和不屑,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彭小春的消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王均亮考上了省城的事业单位,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彭小春却在考博的道路上屡屡受挫。这一结果不仅是对彭小春自负的一种讽刺,也是想让我们看到了努力和坚持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方面,彭小春、王均亮和李艳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彭小春最初对李艳有着好感,但这种好感因为王均亮的存在而变得复杂起来。他看到女同事们对王均亮的热情,以及李艳与王均亮之间看似亲密的关系,心中产生了嫉妒和不满。他的情感从最初的喜欢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扭曲的心态,他开始寻找李艳的缺点,试图说服自己李艳并不值得喜欢。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出人性中的嫉妒和自私。当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通过贬低它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失落。

而王均亮与李艳之间的关系则更加扑朔迷离。王均亮虽然否认与李艳有特殊关系,但李艳却经常找他,两人的行为举止让人产生疑惑。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李艳对感情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她似乎在寻找一种曾经拥有过的爱情感觉,但却始终无法找到。她对彭小春和王均亮的感情,既有一定的真诚,又似乎带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她的这种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情感面前的迷茫和挣扎。当一个人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情感困境,试图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曾经的感觉,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反思。彭小春在王均亮离开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对王均亮的态度,从看不起到敬佩,从嫉妒到祝福,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提考博的事,而是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学习王均亮的教学方法,他的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分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成长和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能够勇于反思和改正的勇气。

王均亮在经历了职场和情感的波折后,也更加成熟和稳重。他在与彭小春的交往中,虽然曾经受到过彭小春的伤害,但他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在彭小春需要帮助时,给予他支持和鼓励。他对李艳的感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被李艳的表象所迷惑。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虚荣、自负、嫉妒和自私,同时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努力、坚持、善良和反思。这些人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性画卷,也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王恺:故事以及平静而朴实的方式展开,但整篇小说质而不俚。王均亮从被个别同事看不起到收到各个同事的祝贺“祝王老师前程似锦”。从毕业于不知名院校到成功考公。职业生涯似艰难万险的过程,却在文中极少体现出。平淡的叙事也使我看的断断续续,时常停下来在想是否错过了什么精彩的情节。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人性的缺点就是在无权无势善良的人上挑毛病,在有权有势的人身上找优点。彭小春和王均亮同为同事,但彭小春却看不起他。王均亮会在朋友圈分享老家附近村镇里的山、寺庙,而彭小春的一言不发似乎要与他一较高下,要展示他的高高在上。在所有场合与王均亮说话都是一副高高在上、指指点点的态度。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不管见识高低,一个人深度整理和收拾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过人。彭小春会对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问题进行指点,王均亮虽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但最后也不了了之。王均亮会闷声干大事默默考公,而彭小春大张旗鼓要考博却两次落榜。王均亮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与同事处好关系,他犹如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山鸟与鱼不同路,就好像早餐店的老板问他们两个要什么,彭小春会说志得意满,而王军亮只会说要油条豆浆。学校附近的楼盘便宜,王军亮会预订,而彭小春放弃。只为自己考博,不为自己留后路,他们穿的鞋各式各样同样也意味着他们要走不同的路。

两人到最后的沟通的“桥梁”是李艳。她明媚、张扬,是当代女性的现状,她好像那株墙上的花,趁着她还鲜活,不允许被任何人消灭。但她也同样花心,会很快的开启一段爱情,但也会很快的结束。 王均亮与彭小春虽不再是同事,但因为她的存在,两人关系也在稍微缓和。

故事的结尾,是两人不再联系。两人的关系,双方短暂示好又破裂,如烟花般短暂而美好。文章的最后,考上公的王均亮对彭小春说话时也有优越感,而彭小春依旧对他反感。他们相互蔑视,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自己又匍匐于别人前面。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下。

张子悦:人生短短数十载,总是要追求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在追求的路上,我们总会产生私心,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用一些小手段,小心思。而人性本质上是仁慈和富有同情心的,只有通过文明的影响,我们才会变得自私、竞争和好斗。《祝王老师前程似锦》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人性是复杂的,有善良,有同情,但在阴暗下,隐藏着自私、嫉妒和贪婪的暗斑,彭小春即使如此,虽一人不争不抢,一心只想考博,甚至看不起本科硕士都上的不知名的师范院校的王均亮,但却暗暗嫉妒王均亮的人缘、桃花以及优秀的工作。彭小春大肆宣扬自己的考博决心,却连考两次都为成功,王均亮不作声响最终考上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往往嫉妒容易使人心生怨恨,两人关系也变得紧张。渐渐地,两人通过王艳开始联系,但李艳只是他们的共同话题,随着李艳的离开,两人的关系也就变淡了。正是彭小春的嫉妒心理使他事业人缘变得慌张,这种原因出现也有社会发展的原因,复杂的社会让人心难测,失去了很多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淳朴民风,出现了自私自利的心理。

小说构造的李艳形象鲜明,似乎是一位渣女形象,但懂得人心,给人温暖,她能帮王均亮还债务,能将抽奖抽到的苹果手机送给彭小春,却给每个人一种爱的假象。现实也是如此,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谜题,人性或许还会面临无数的考验。这篇小说通过彭小春和王均亮这两位新入职教师的鲜明对比与互动,展现了不同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和观念上的差异,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在我看来,人们总是追逐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名誉,这容易使人迷失方向,陷入无尽的欲望漩涡,失去对生活中简单幸福的感知。这篇小说生动的展现出了人内心的本质,实际上,人性的本质是欲望,人往往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动摇,他真正的内心是什么,这难以定论。手指老师的小说带给人一种思考,彭小春、王均亮以及李艳的内心都深不可测,让人难以捉摸,而这种变化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彭小春毕业于知名大学,便常常看不起王均亮,王均亮在彭小春的影响下努力考上了省城的事业单位便也有了优越感,来自大城市的王艳自然是一种潇洒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小说人物都被赋予了神奇色彩,引发了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胡姝敏:《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是作家梁学敏的一部精彩之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同时,人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险恶,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无尽的思考。

在小说中,人物彭小春、王均亮和李艳被作者描绘的栩栩如生。彭小春和王均亮是一起面试、一起到同一所学校中教学的老师,但是在彭小春的心里一直看不起王均亮,只因为在他的印象里王均亮永远都是那么的不堪入目,永远都是在混日子,而且学习也有问题,上课总是爱以明星八卦来举。彭小春总是爱贬低别人,尤其是王均亮,他总是认为王均亮本科硕士都上的是那些不知名的师范院校,水平低下。每次宣布自己要考博,但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王均亮是一个热情活泼、外向的人,学校里的女老师都认识他,甚至有时候远远的都会朝他打招呼,总爱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为了自己的目标一点点努力,最后成功的考编成功。在面对彭小春的看不起时,选择容忍。

李艳是一个很独特,但也很水性杨花的,也是小说里唯一的一位女主角。

作者通过对彭小春和王均亮之间的矛盾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在小说中,彭小春的嫉妒与不甘心、对王均亮的贬低与王均亮的一度容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在阅读室一度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同时,小说通过对彭小春的心理、语言、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次表现了他的虚伪。他一心想要离开小县城,几次考博的失利与彭小春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最后考编成功做出了对比。文章中,彭小春对李艳爱慕也是达到极致,通过彭小春和李艳之间恋爱的描写以及之后的的分手和当王均亮告诉彭小春最后的真相时,体现了人性的尖酸刻薄。

《祝王老师前程似锦》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坚持与梦想的一部作品。小说语言质朴且具有力量,作者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性的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小说。

闫金实:《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是一部非常贴近于现实的小说。它取材于现实,描绘的是人,反应了人性的矛盾。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形形色色的人搅在一起。社会发展迅速,如今早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从前,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了尽可能的满足,但即使这样对于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吗?梁学敏老师笔下的《祝王老师前程似锦》就向我们展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到底人性的本质还是贪婪的,得到了还想要更多,没有了就要狠狠的夺回来。在《祝王老师前程似锦》中的李艳和彭小春就是这样的典例。李艳有过在大城市工作的经历,并且在那的收入很可观,但放弃了她的工作来到了一个小县城,这证明了她物质上的富裕,从她毫不犹豫的帮王均亮还完欠款也可以看出。但她却干出了令我们都匪夷所思的事,我们能知道的,她找了四个对象,都按照统一的话术模板和相处方式,仅仅只是为了重现和第一任对象在一起时的感受,那种“爱”的感受。这从根本上来看是她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表现,她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反应了当代人们物质与精神不均衡发展的现实。

从过程上来看,所有的结果早早就埋下了种子,这从人的性格,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就能看出,一开始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彭小春无疑是个性格恶劣,精神贫乏的青年,这就是一颗颗恶劣的种子,等到外界的负面情绪将它浇灌至成熟,它将长出恶劣的果实,危害的就是自身。要根除这些恶劣的种子无疑是困难的,它 是刻在骨子里的,并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现给他人。彭小春一直看不起王均亮,但最后却模仿他、夸赞他,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什么样的遭遇才能让他改变如此之大?他的改变是发自内心的吗?我只从中看到了偌大的讽刺,到最后彭小春还是原来的模样,一点也没有改变,我对此感到诧异。

又不得不重新去想,他看不起王均亮,是因为他不如自己,但之后王老师考上编制之后,他愧疚,他嫉妒,但他从没想过要去从根本上去改变自己,多么悲哀啊,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卑劣的,看不到又怎么去更改呢。

刘帅:读了几遍,不停的翻过去,第一遍如囫囵吞枣,只隐约有一种感觉,但终归还是觉得很乱。第二次沉下心去阅读,不断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性格,心里终于有了一个念头,这篇小说藏在平常而繁琐的故事情节下,想讲述许多很深刻的东西,于是又在网络上找了很多资料,终于找到手指老师在《黄河》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小说可以发现真相”的访谈,上面记录着“最终这篇小说探讨的主要问题变成一个人如何会对另一个人产生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小说中讲述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爱,不论是李艳因为想重复感受真爱的情绪,需要别人对他产生爱的感觉,还是彭小春一开始对爱的逃避,到后来觉得自己的爱是如此确定,最后变成了对爱的怀疑,都是每个人对爱的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当然爱永远是广义的,并不单指爱情,每两个人之间或者群体之间都可能会产生这种情感。但我认为,李艳对于爱玩弄的态度,王均亮的冷漠,彭小春的怀疑,他们对于爱的态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了别人。但这并不是在批判他们,世界上有很多种人,很多种路,每一个人在探寻自己理解的不同的爱,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在世间踽踽独行,没有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叫做爱,你应该怎么感受这个瞬息万变,又亘古不变的玩意儿?

藏在爱之下,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人性。人或许会变,人性却不会。文章最后彭小春在王军亮提出想把房子转给他时,“心里还是不高兴”,“这种优越感让他反感”,于是二人再无联系。曾经一位了不起的人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我认为小说最后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人类对于爱与人性的探讨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小说,文章,戏曲数不胜数,这篇小说是以小见大的,从一件让读者认为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说起,却讲述了一个很深刻的东西,能够让读者在小事中思考和疑问,我想这恰恰就是小说的一种境界。

李欣胜:这部小说以彭小春、王均亮和李艳三个人的故事为主线,用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揭开人性的复杂面纱,探讨爱情的迷茫和人生抉择。

故事从彭小春得知王均亮成为自己的同事开始,这个自负的知识分子对王均亮满是轻蔑。在他眼里,王均亮出身平凡,水平有限,与自己差距太大。相处过程中,彭小春的优越感暴露无遗,不仅在教学上批评王均亮,还在生活中居高临下。然而,当王均亮指出彭小春瞧不起他时,彭小春却极力否认,还声称是好朋友,矛盾又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彭小春的优越感慢慢崩溃。他考博失败,而王均亮却考上省城的事业单位,这让他陷入嫉妒和痛苦。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重新审视与王均亮的关系。

王均亮,一个看似普通却充满魅力的人。学历和能力不如彭小春,但他乐观积极、热情洋溢,热爱生活。他骑摩托车探索家乡的村落和山河,分享生活感悟。王均亮异性缘不错,尽管彭小春认为他“见了女的就走不动路”,但这恰恰证明他的热情和真诚。面对彭小春的攻击,他大多时候选择忍耐和包容。然而,他与李艳的复杂关系让他陷入困惑和挣扎。

李艳,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女性。她的出现打破彭小春和王均亮之间的平衡。她的时尚穿着和独特气质吸引彭小春,但彭小春因王均亮而对李艳的感情历经波折。而彭小春和王均亮也因李艳关系更进一步。李艳对彭小春和王均亮都有特殊情感,行为让人捉摸不透。她似乎在寻找真爱,却陷入男性之间游走,擅长把握男性心理。但她不断重复过去的模式,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小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不断。彭小春的嫉妒、对李艳的感情变化,王均亮与李艳的暧昧关系,以及李艳对过去爱情的执着,都让故事扣人心弦。这些矛盾冲突不仅推动情节发展,还深刻反映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经过一番挫折和困惑,小说中的人物都有所成长。彭小春在痛苦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反思人生,放下对王均亮的偏见,寻找真实的自己。王均亮在与彭小春和李艳的相处中,也逐渐明白内心需求,勇敢面对未来。李艳虽然在爱情中迷失,但经历让她对爱情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许未来她能找到真爱。

这部小说还通过人物描绘,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学历和出身偏见、权力和地位追求、爱情的物质化等。小说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成长与蜕变,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特别是彭小春,从一个自负的知识分子,到一个开始反思自我、寻找真实自我的人,他的转变让人印象深刻。他开始意识到,人生并不是只有学历和地位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王均亮,他用自己的乐观和热情感染了周围的人。他教会我们,即使出身平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与彭小春之间的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包容和理解。

李艳的故事则让我们反思,爱情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追求,还是心灵的契合?她在爱情中的迷失和挣扎,最终让她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许,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爱情和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的种种偏见和追求,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纯真。

最后,这部小说真的非常值得一读。它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更让我们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彭小春、王均亮和李艳的故事中找到一些启示和感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杨翼银:梁学敏的这篇小说《祝王老师前程似锦》,以主人翁王均亮和彭小春即将成为同事开篇,然而他们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让我为此而更加好奇两人的后续相处。

作者用平实而质朴的格调,展现出人物间的矛盾,引起了我对人性的反思。无论是工资上的对比,能力上的否定,还是朋友圈的看法,处处都彰显着彭小春对王均亮的鄙视。彭小春在开始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王均亮的,他是生活中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这类人。站在我的角度,我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指点的态度,更厌恶冷漠的嘲讽和辱骂。

新来的李艳老师到学校后,彭老师会因李老师在大城市待过而改变原本对她穿着怪异的看法,便觉得她很时尚;会因王均亮的口头之言轻而易举的让嫉妒之心占据灵魂的全部,对爱的人转为疏远。作者以叙述的方式,第三人称的视角将彭小春心理的扭曲与多变留给读者,他是一个没有主见,嫉妒心极强而又大志无成的人。在这一方面,他是失败者。从另一方面说,嫉妒心也让他收获了一份短暂的爱情,确切的说他为了面子,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改变了一次,勇敢了一次,自信了一次。

一开始我认为彭小春是渣男,但到最后我却感到李艳老师才是渣的那个人。一个人怎样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爱,什么是真爱?是的,李艳老师的爱经不起推敲和蛊惑,但是,她又给了我一种纯真感,这种纯真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自己的爱,但在另一方面又让人厌恶。因为她是在逗弄别人,追求被爱的感觉。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另一个人产生爱呢?正如文章中的金钱,同情,还是什么?

我想,像王老师这样有着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和有自己的追求,才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他有宽广的胸怀,能够虚心接受指点,也能在复杂之中看清现实,对待事豁然,对待人坦率,这是很多人都不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最后,王均亮和彭小春他们之间的感情从矛盾转为友好而化为平淡,从口中常提起的李艳变为漠不关心,最终没了联系。仔细品读是伤感的情调,是抒情的特征,在阅读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冷暖,和如何让自己生活能够洒脱,应该怎么去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和对真正的爱情的思考。

郭皓悦:初读这篇小说,我是疑惑的。

深藏不露的王均亮,矛盾的彭小春,寻找爱的李艳。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复杂的情绪变化,我是无法理解的。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尝试着沉住气,以一个平常人的视角去理解,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在纸上勾画,终于有了些感悟。

本篇小说的题目是 《祝王老师前程似锦》,于是在读这篇小说时,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王均亮王老师身上。

王老师是一个很圆滑的人。全文只提到过一次王均亮的情绪爆发,就是在同事喝酒时,王均亮对彭小春说,“我知道你一直看不起我”,“你牛逼个屁啊”。但仅有一次,后来再没提起过,仍对彭小春尊敬有加。在彭小春和李艳确认关系后,彭小春跟他分享他和李艳的故事时,王均亮也没有告诉彭小春自己曾和李艳在一起过。他隐藏了自己所有的情绪,直到彭小春对他说,他和李艳分手了之后,王均亮才将事情全盘托出。

在我看来,王均亮他的情商很高。他不会将自己的情绪轻易外露,总能无形中拉近他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他又大大咧咧的,处事较为随意,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和打算,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气魄。

作为全文中唯一的女主角,我对李艳的态度并不明晰。

作为从大城市来县城的女教师,她穿着怪异,身上总会有一个地方不协调。她抽烟,对每一个靠近她的男人都发出欲拒还迎的暧昧信号,让他们觉得有希望。她不断的更换着身边的男人,说着一模一样的话,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渴望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曾经深爱着的那个人的身影。

我认为李艳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找不到那个合适的人的。因为她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有独属自己的优点,然而不会有一个人能同时具有所有的优点。她只能在一次次被爱中,减少对他人的爱。不过,也许享受被爱,也是一种幸福。

最后是主人公彭小春,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矛盾。从文章一开始,他就掩饰不住对王均亮的厌烦,他不愿意和王均亮做同事,看不起王均亮的教学水平,拼了命的证明总有一天他会离开这个小县城,但他在无形中又认可王均亮对李艳的评价,放弃了对李艳的喜欢。得知王均亮比他早一步考进更好的学校时,他又觉得自己一直把王均亮当朋友。他在已经有对象的情况下,和另一个女生暧昧不清,质疑着他对李艳的爱和李艳对他的爱。种种线索,细节,情绪的描写,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从上帝视角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让人厌恶的人。但是平心而论,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带着层层面具,最终也成了自己当初最不喜欢的样子,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的社交能手。但内心辨别好与坏的斗争从未停止。

王嘉颀:手指的这篇小说通过平凡平淡的语气描写出一个县城学校里老师们的故事,通过事件表现出各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他们的情感交织。

读这篇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铺直叙但意犹未尽。并非书面用语那样难懂复杂,而是更多地运用了白话甚至参杂了一些土话。例如“相跟”这词,给身处山西的读者带来一种极致的亲切感,也证明了日常化的语言写作更能给予读者真情实感与共鸣。

这篇从一开始写彭小春与王钧亮面试入职,两人的态度,性格,以及为人处世。在我看来两人就如同反义词一般相互对比,相互呼应,文中在对彭小春的描写之前一般都是有主观词语的,比如:“彭小春觉得”“彭小春认为”“彭小春感到”“彭小春想”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内心。由于文中多处对彭小春的描写,导致我一度认为此文主人公非他莫属了,直至文章中段李艳的出现。这个角色无疑是贯穿全文,引导故事转折的关键人物,她夹杂在彭小春和王均亮之间主导人物情感。

李艳以“爱”作为手段来获得自己甚至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她得到了爱,是否又付出过爱?“爱是一种假象而已,如果你相信它,它就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了,它就不存在了”小说中这句话让我现在还未曾参透,这篇小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爱吗?一个人如何会对另一个人产生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虽然李艳在对不同男朋友时使用的手段或者说交往的流程一致,但她也确实是付出过一些,例如王钧亮说自己没钱,李艳会大方的拿钱给王钧亮填补空缺;李艳在学校晚会上抽到一等奖也会大方的赠送给彭小春。李艳虽然将他们纳入了自己编排的故事当中,看似是玩弄了他们的感情,其实他在不同的恋爱中也付出着不同的东西,虽然不知道她是否付出过爱,但她无疑投入了时间和物质。

“重复带来的效果肯定是逐渐递减的”这句话是彭小春听到王钧亮揭发李艳后想的,其实不光是爱,什么东西都经不住重复带来的伤害,一件机器重复久了会损坏,何况是人,甚至是感情。

小说最后一节,写出王钧亮与彭小春经李艳一事后感情由淡渐浓,又因为没有李艳这个话题以后由浓转淡,就好似经历过了一圈循环,最终又回到两人相识之前,再无联系。

最后一段冷漠平淡的描写不像激情洋溢的总结,或突然升华的结尾。就那样平平淡淡,像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一样,话语很轻,又萦绕许久。

罗怡颍:这篇小说我感觉更像是彭小春的自白书,在文章前期,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渲染和刻画彭小春的形象,同时,以对比的方式来体现王均亮的性格特征,李艳则是他们后期关系维系的纽带,是故事后期的线索。作者在前期虽大量写了他们任教时的琐碎小事,但却最终都为爱这一主题做了铺垫。

李艳在三任男友的身上寻找着曾经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何尝不是刻舟求剑?她画地为牢,将三个人都困在了原地。

彭小春从他一开始与王均亮相处的点点滴滴中,便可看出他的矛盾,割裂,虚伪刻薄,偏执幼稚。他很早的便迷失了自我,深陷在别人的看法中。

他幼稚,因为对王军亮频繁发朋友圈表达喜悦的鄙夷,便扼杀自己的情绪,誓与王均亮争个高下;他刻薄,看不得王均亮的一点好,别人稍有夸赞他对王均亮恶语相向;他虚伪,在王均亮入编后,他变得谄媚,在得知李艳从大城市来时,便觉得怪异的配饰为时尚;他矛盾,看不起王军亮,厌恶王均亮,嫌王均亮烦的同时,又因他不曾知晓王均亮考编的消息而愤怒,他认为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他因为嫉妒王均亮的成功,而不断与同事编排王均亮,他一面享受着这种感觉,又一面厌恶着这样的自己,他迷失了自我,缺失了身为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他多疑他敏感,他始终活在别人的看法中,而这种种一切都为他与李艳的爱情做了铺垫。彭小春不懂爱,始终在叩问自己什么是爱。在重庆出差的那段时间,他似乎对爱有了新的见解,但为了那一点忠诚,他最后窥见了全局,他是最可悲的。

而王均亮,或许才是全文最清醒的人。他从一开始就看透了彭小春,看透了李艳。那次短暂的交锋,我本以为是懦夫穷途末路的爆发,但看到后面给彭小春的短信,玩笑的话语,我才明白,他是蓄意而为,他早就明白一切。这与我先前认识到的热情,温和,善良,老实的王均亮大相径庭,他会在意,他会拉踩,他是个有欲,有妒,有恨的普通人,他对爱的参悟,对李艳的参悟,使他最后没有像彭小春那样的狼狈。正如他所说“我没有像你陷得那样深”“爱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如果你相信它,它就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了,它就不存在了“

在本就飘摇不定的李艳离开后,以李艳为纽带的二人渐渐失去联系,

我想,在这场名为爱的关系中,他们或许都是彼此的触不可及,都是彼此穷极一生的一场荒唐梦,有的人提前下车,有的人,一醉经年。

崔淑琴:读了梁学敏的《祝王老师前程似锦》,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王均亮和彭小春两人在县城学校教书的主线展开,以及想寻找之前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感觉的李艳。以上帝视角讲述了彭小春的高傲,王均亮的朴实以及李艳的跳脱潇洒。

手指的小说写的像你我平时都会发生的任何事情,就好像安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很和谐似的,用非常平实的文字,轻轻柔柔地把读者的心牵住,好像一杯暖和的白水,想要去品尝去体会。文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几点,我很诧异,我以为它会是一篇看完就忘的,可却不是。彭小春,傲慢爱装逼,带着深深的有色眼镜勉强且虚伪的与王均亮相处着,他看不起王均亮而不是不喜欢王均亮,这样一个词语的替换实际带着很多轻蔑与厌恶,就像我们老师说的我们可以不喜欢一个人但不能看不起一个人,这样的性质就变坏了。在彭小春对李艳心动时,因为王均亮的一句话“你也不看看她长什么样子,那么难看,我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我怎么可能找那么丑的女的呢”而想着自己绝对不会去追求李艳,觉得丢人。而在王均亮考上事业单位后回来的一次聚餐中,王均亮的挑衅与起哄让彭小春激起一股胜负欲而向李艳表白。好讽刺的爱,好恶心的人性,但是说出来也很笑人,我们恰恰都是这样的。而王均亮看起来不修边幅总是用错误的例子来引用教育学生或与女老师搭讪,用表演痕迹很重的照片配文字精装着朋友圈,看到女人走不动道,被彭小春打压、看不起,而后考上了事业单位成为所有人眼里的神话。我始终认为王均亮人物的塑造是一个标本,一种满分榜样。或许是有彭小春这样的形象出现,作者需要扭动大家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给我们刻画了王均亮,看似粗枝烂叶实则凤凰涅槃的形象。读完之后,我猛地醒悟,人人梦成王均亮实际都是彭小春。也或许是我的心态太过消极需要改正。最后一点,就在彭小春那么看不起王均亮的那些日子,然而考上事业单位的彭小春再次回来以新的身份与大家见面时,彭小春的行为模式心理动态,我眼里出现了活生生的每一个人。他们是我们。背后变着法说坏话和当面费尽心思地讨好…后来因为李艳,他们变得亲密,变得无话不谈。在这个反复咀嚼了的腐朽谈资开始淡去,俩人的关系也继续浮现了真实模样。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因为感受利益因为物质利益,错综复杂得交织在一起,当维系俩人的真实枢纽断去,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是彭小春与王均亮的真实模样。如果在真空里设想我希望我们可以不去考虑后果地做事,是因为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不看别人脸色行事,是因为实实在在不靠任何人。可李艳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想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我也是。

李明坤:读了梁老师的《祝王老师前程似锦》后,感觉是很复杂的。梁老师的文风像“靠近海岸洞窟里”的梦,是那种,深夜能闻到海风,海浪拍打的声音透过石缝深深浅浅,有零碎摇曳的火。这个梦沉沉的,却并不安稳,里面是摇曳的船。

他写彭小春的恶劣,是被太阳光晒干后的粗糙,很划人。彭小春身上穿着一层长衫,他前期对王钧亮有着近乎张扬的嫉妒,这种嫉妒是他人口中的“欺负”,但是他对这份嫉妒不坦荡,他是有些自命清高,他不承认这种嫉妒的感情会存在在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他的身上,却对着王钧亮指指点点。他在同事聚餐对王钧亮大声谩骂的时候其实是这个人物最尖锐的时候。

他又有种自卑感,他是一个尖锐的批评家,工具是鼻梁上的放大镜,他会无限放大别人的话和举动,然后去考究、推断或者是,臆想。为什么会说他是自卑的呢?他那么骄傲,他前期在以高高在上者的姿态在对王军亮说教。“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了,要不然别人会嘲讽自己的”,太过在乎别人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自卑的体现。我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是这样说的,“不能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其实我也是一样,总去想那么样别人会怎么样,像开学自我介绍啊,其实那个时候呢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注意力不会特别集中,是我自己的夸大让一些东西变得越来越大。

在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多少是觉得有一些东西映射到了自己身上。这些东西具体多少是说不清楚的,下意识却会觉得一部分像自己的。他后来又反转,他去竭力维护王钧亮,竭力维护之后呢又最后暗暗较劲了一句暗示自己家里比王钧亮家里更加富有,极致的起伏之后意料外地再也不联系。这里其实就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味道了。这种割裂不是黑与白,反倒是像一种渐变色调的嘲讽。小说是这样说的“他们的关系只是因为李艳而已”,这也涉及到了一个朋友的问题,关系不能是通过单一个体而建立的,这样的关系并不会长久。我们可以因为刚好中意街角一片落叶而靠近,但是只有落叶在岁月里是单调的,无味的。

再说一下李艳。她很清楚,“我可以和你说同样的话,和你做同样的事,但你不是他啊。”她在重复爱的感觉。刻骨铭心无疑是最难忘的烙印,走出去、走不出去,那都不会用于评定什么东西。重复那种爱的感觉在我看来像格林童话里那双穿上脱不下只能一直跳舞的红舞鞋一样,最后那个主人公让屠夫砍掉了她的脚。我看来的爱不是消耗品,也找不到代替物,重复爱的感觉无异于一直打开的水龙头。找寻爱并不难过,困在过去也并不难过,但是你不能往前走只是为了当一个导演再去延续过去。

姜怡:这篇小说讲述了两男和一女的爱情纠葛,王均亮是一个善于向他人表现,喜欢交际,性格热情又圆滑老练的人,而彭小春则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

他面对喜欢的人不敢追求,被自己嫉妒的人捷足先登,而后在酒桌上向对方表白,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气不过王老师不仅睡了她,还顺利考上了公务员,而那冲动的表现就是压抑了许久的愤愤不平,他想证明自己的勇敢,却又让自己失态,后来彭小春和那个人恋爱了,在县城的宾馆里发生关系,再后来他又出轨了,结束了那段出发点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爱情而发展成的关系,在那段关系的维持期间,他本有点妒忌王老师的心好像也没那么不舒服了,他还跟王老师讲述在关系里的微妙感受,好像和他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但在那段关系结束以后,王老师不仅告诉他,李艳用同样的方式也对待过他,彭小春的心像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要裂得更大了,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用一种戏谑的手法暗示的故事的结局,彭小春用最后的体面证明了自己,他父母准备在县城给他买房,言外之意是他比王均亮有钱,他还是拉不下那张比纸还要薄的脸去正视自己的胆怯和懦弱。

有些人的败是事实上的败,有些人的败是嘴上说不出去的败,赢了又如何,输了又能怎样。大大方方地去面对,不拘不束地去体验生活,而不是隐晦自己的感受,爱就勇敢去爱,而不是为了争个高低去赌爱,而真正的爱并不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找感觉,李艳是一个不会爱的人甚至于是缺爱的,也许她在面对任何男人的时候都会用对待第一个爱着的人的手法去与他们相爱。相爱过的人分开后总希望还能找到一个像之前爱过的人一般的那样,但事实上并不会,面对一段感情,人不能总活在上一段的情感,而李艳则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她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王均亮,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彭小春,活在感情的舒适圈确实很容易,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王均亮选择见好就收,及时抽身,而彭小春却陷了进去,但彭小春又不是一个特专情的人,仿佛他爱一个人只爱那一种征服的感觉,然而那种感觉并不是常有,他出轨的动机也在情理之中,他对刘艳可能也并不是所谓的爱情,他和出轨对象就更不是了,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同一种感觉罢了,而李艳则却相反,用同一种感觉去爱那些不同的人。

桂晨琼:《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是一部描绘教师生活与感情的一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王均亮老师与同事彭小春老师之间的人生轨迹与内心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复杂与感情的多面性。

文章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彭小春是如何的看不起王均亮,彭小春觉得王均亮和自己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再到后来彭小春知道王均亮要考编也是一副嘲讽的表情觉得他就是一个不入法眼的小瘪三,但当彭小春见到王均亮比自己人缘好时他也在嫉妒。当自己两次考博失败而王均亮考上公务员大家都在夸王均亮厉害是个干大事的人时,彭小春觉得大家是在针对他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考博的事,后来在聚餐中彭小春看见系主任对王均亮说话也客气了许多,当轮番向王均亮敬酒时自己虽然嫉妒但还是说了句祝福语。这里也表达了彭小春这个人物的虚伪。

文中关于彭小春与李艳的感情也是浓墨重彩的。读到最后我们发现李艳因为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为了重复这种爱的感觉所以一直都在找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甚至做同样的事而彭小春在与李艳恋爱中对另一个女生也产生了喜欢,虽然凭着他对李艳的忠诚并没有和那个女生发生什么但也算是精神出轨。这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也许爱情并没有那么纯粹美好,反而是多面性的。

而我们的主人公王均亮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是他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课后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种超越师生关系的关怀,让人看到了教育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与责任。同时,王老师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中的不屈与力量。

文章中讲诉的情节并没有多么的波折反而很平凡,甚至在文中和我们展示人性时没有一味的写某个人物有多好或者是多坏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发生的这些事做出的反应是很真实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复杂的。我们既有和王均亮老师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也有和彭小春老师一样在面对同事朋友阴暗的一面比如:嫉妒虚伪,在感情中也会和李艳一样短暂的迷茫或者是消沉。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把文章中的每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刻画的如此真实,我想这正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学习的地方。

杨怡明:梁学敏的小说《祝王老师前程似锦》讲述了彭小春与王均亮之间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彭小春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中的嫉妒、自卑与成长。

彭小春最初对王均亮充满了不屑与偏见。他因王均亮的学历、教学方式以及生活态度而看不起他,在交往中处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然而,王均亮却凭借自身努力考上了省城的事业单位,这一转变让彭小春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嫉妒到反思,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王均亮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李艳的出现也成为了两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彭小春对李艳的感情经历了从喜欢到怀疑,再到因王均亮而产生复杂情感的过程。李艳的行为和态度让彭小春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和挣扎之中,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爱情面前的盲目和脆弱。李艳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也充满了矛盾,她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出同样的一面,这使得她周围的人都陷入了对她真实情感的猜测之中。她的存在,不仅考验着彭小春和王均亮之间的友情,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和友情的真正需求。从人物塑造上看,彭小春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负,又有面对感情时的自卑和迷茫。他的嫉妒心理和对王均亮态度的转变,使他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王均亮则相对更加沉稳和务实,他虽然没有彭小春的学历优势,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他的善良和大度在与彭小春的相处中也有所体现。李艳这个人物则充满了神秘感,她的行为和言语常常让人捉摸不透,她对感情的态度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

从主题上看,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性、嫉妒和成长的问题。彭小春的嫉妒源于他对自身的不满和对王均亮的错误认知,这种嫉妒不仅影响了他与王均亮的关系,也让他在感情上陷入了困境。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反思和成长。彭小春的嫉妒、自卑和反思,反映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彭小春在得知王均亮考上事业单位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他在面对李艳时的复杂情感,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彭小春和王均亮的学历、性格以及人生轨迹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主题。

总的来说,《祝王老师前程似锦》是一篇富有深度和内涵的文章,它通过讲述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闪光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和他人的思考。

赵一宁:手指老师以平实凝练的语言写下这篇我非常喜爱的小说,用李艳和彭小春的爱情故事,去探讨一个人如何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爱,也揭示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爱情充满迷茫这一问题,给读者们展示了快节奏社会下男女情感。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写李艳对彭小春的背叛和欺骗这些人性丑陋的一面来激发读者心灵深处的美好性格。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手指老师笔下人物的性格并不都是完美的,是有缺点的小人物。彭小春在王均亮刚来时因为看不上他的学历所展示出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而在王均亮考公上岸后彭小春又展现了那种难以在人前掩饰的嫉妒情绪,这些在人性中负面的品质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而彭小春之后对王亮均的道歉以及他在老师们之中推荐王老师的课都让读者看到了彭小春的成长。而李艳则是在爱情上有缺陷,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爱一个人,寻找着爱情却也无法得到爱情。

“爱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如果你相信它,它就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了,它就不存在了”是手指老师对小说所表达的爱情观的诠释,彭小春渴望和最求这种爱情,而李艳让他产生爱的感觉,所以才会追求李艳。而在重庆的遇到那个女孩时,彭小春也产生了那种爱的感觉,到这时彭小春就注定会和李艳分开,他对自己的爱产生了怀疑,一旦产生怀疑,爱情就走远了。李艳对待爱情更加直接,遵循感觉而不负责任,她对追求她的三人采取了当初和前男友一样的模式,但她没有得到原来的感觉,所以不辞而别。在我看来李艳像是当代年轻人对于爱情观念的缩影,看重恋爱时的感觉,但是又不能忍受恋爱后新鲜感过后的平淡。王亮均对待爱情则显得精明一些,懂得在了解李艳为人后及时抽身,对待异性的方式也能够保持分寸,保持自身的清醒和判断能力,在情感中显得尤为可贵。

手指老师以克制凝练的文笔,陈述着自身对爱情的理解,用平淡的日常去刻画人物,在生活的琐碎中蕴藏道理,通过对话和行为的微妙变化,他展现了人物之间情感的微妙波动,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情感深度。

程皞煜:首先从主题上来说是一篇关于教育工作者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彭小春与王均亮两位老师的不同教育模式,彭老师更死板,守规矩一些,不怎么受学生喜欢,恰恰相反王老师的教学模式更加轻松幽默更受学生喜欢。作品中的王老师在职业发展中不断成长,在面对各种选择中不断探索。人物塑造上彭小春自视甚高、努力上进,对王均亮的行为和态度常常流露出不屑;而王均亮则性格较为外向、随性,甚至有些 “不务正业”,文中王老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体现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热情。例如,王均亮热衷于和异性交往、在课堂上用明星八卦举例等行为,与彭小春的认真、专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并记住这两个人物。从情节上多取材于教育工作者的日常,例如:课堂教学,同事之间的交流,这种平淡普通的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能让读者更好的带入这篇文章。文中情节上也设置了几处矛盾冲突,例如:一直想要走出这里的彭小春没有走出去,反而看似不怎么努力的王老师却考上了公务员,认为李艳“丑”的彭小春却和李艳在一起等等,多处矛盾与冲突使剧情更加吸引读者,也更好的去塑造人物形象。本文的写作风格比较细腻,比如:王均亮在朋友圈发的图片和文字,李艳头上的米老鼠发卡,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也为后文做了一定的铺垫,彭小春屏蔽王老师朋友圈所以不知道王老师发生了什么,彭老师也留不住去过大城市的李艳。本文语言也颇为简洁,没有过多辞藻的修饰但是却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唱歌时的场景,“王均亮唱歌还是挺好听的,他唱的是一首深情的情歌,投入时闭上眼睛微微摇晃脑袋”,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地展现了王均亮唱歌时的状态。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理解。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文章。

梁蓝月:彭小春从对王均亮从鄙视到嫉妒。彭小春对李艳从最初的喜欢,到后面的深爱,再到分手后的反思。 王均亮和彭小春的关系从朋友转为疏远,两人之间的互动反映出对李艳的共同情感纽带。

文章深刻探讨了嫉妒、爱情、自我认知等主题,描绘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与心理变化。彭小春试图维持骄傲和优越感,但不断被生活中小小的成功与失败所动摇。王均亮在某方面战胜彭小春时,彭小春的心态便出现变化,开始审视自己的真实情绪与动机。

文章也涉及了人际关系中的友情和竞争,用同事间微妙的心理相互较劲来刻画社会生活中个体对成功的渴望与追逐。

整体来看,故事情节层层递进,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通过角色的互动,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自我认知、情感纠葛以及个人成长。

杨林:简单的小人物,甚至贴切到周围的人,更为真实鲜活,读的时候甚至不自觉带入某位。过于贴切的生活,也让我们反思着自己,对周围的人,就像是里面的一个个老师缩影。无能又高傲着蔑视,但被现实嘲讽,屈于现状,妥协生活。

果然废物是普遍性的,一切恶劣的品质也一样,像回头看。一个一个字扎向,一个一个眼神蔑视过去的自己,蔑视的同时,又成了将来的被蔑视者。跳不出,似乎印证着那句他人即地狱,在所有现实的文章中指责,某瞬间的自己。

王老师似乎一直遥不可及,身边总有似乎毫不费力就游刃有余的角色,人总是要向上看的,即使爬到中等,也还是仰望,而自身的位置就成了谷底。日常生活中拧巴着假装,生涩别扭到,自己的表情和动作都僵硬,难得在角落舒展,也好像成了装作。“羡慕到有点嫉妒的程度”。常常。

而所谓的爱或不爱,也从能看到一点线索的文章中,照镜子。或许照到的不是自己,镜中的前任们,也像午夜幽灵般,重新萦绕上心头。又开始对现状惴惴不安,再次怀疑每个人的真心。喜欢这种似乎不带作者主观语言的文字,有更多思索探索的空间,只是终点,总会回到自己。

平淡着的真挚,怪触动人的,哪怕不是从自己笔下,“也像是饱餐一顿后咽着唾沫”。我成了小学课本里偷看故事的小孩,第三视角总是有些窥探的意味,所以喜欢散文或者小说,俗套的说是上头,好像把别人的人生再过一遍,每次重复的读都有不同的理解,不亚于写日记的复盘,不亚于内耗。

太容易被带着走,渐渐失去想法,只是用眼睛推着进展,导致读着读着总要断下来休息上一两分钟,但本文的节奏足以让我放松休息,像耐心的老者,你愿意听他就讲,你累了,他和你说孩子睡吧,明天还在这里见面。柔和的文字,会让我更容易接受,同时卸下防备的我,又被这份柔和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