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这个冬天不太冷 | 晋中信院作家班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结课实录

发布日期:2025-02-25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图片时光匆匆,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的近三十位同学已经跟随创意写作学院徐清松、申宏伟两位老师完成了整整一学期的“文学之旅”,工坊课也迎来了结课的日子。

冬至暖心活动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结课前一天恰逢冬至,徐清松老师与二十余位同学相约,在雮谷书院·共享厨房开展以“这个冬天不太冷——品美食·写春联”为主题的冬日暖心活动。

图片图片刘瑞祥、杨智恒、丁晓娜三位同学扮演起了“大厨”角色。刘瑞祥同学负责的是今天的硬菜——炸酥肉,用面粉将肉包裹,放在锅里炸一段时间,反复三次,美味的小酥肉才终于出锅。大家迫不急待地替大厨品尝味道,并纷纷说道:“这个太好吃了!味道真绝!”忙完小酥肉,刘大厨并没有停止步伐,又继续进行了下一个大工程——炸馍片。他将馒头切成几块,放进锅里,金灿灿的馍片很快就出锅了。杨智恒同学负责的是炸肉丸子和素丸子,丸子在锅中翻滚,炸至全熟后被端上了桌。丁晓娜同学负责的是炸蘑菇和做蛋挞。每一次美食出锅,都会有“美食试吃员”循“味”而来,替大家最先对美食作出品评。

图片图片图片寒假快要来了,带着自己写的春联回家,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窦昕蕾同学静下心来,用毛笔书写下自己对新年的祝福。秀气的笔锋,令大家感受到如过年一般红红火火的温暖。

图片小说的构思应当精妙

12月22日下午,徐清松老师、申宏伟老师与2024届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学员相聚于远景学院101教室,进行本学期的学生作品讲评。一学期的创意写作课程让大家收获满满,每位同学都带着自己对文学的全新理解,完成了自己的期末作品。

图片徐老师总结了本学期自己课程的重点,并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合理选取视角的重要性。徐老师以武婷婷同学的作品为例,称赞她通过猫的视角,传递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徐老师鼓励大家都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价值点,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图片之后,申老师通过对比分析赵艺萱同学第一节课的作品《疯子》与她的结课作品《狐格》,称赞同学们的小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小说的选题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申老师以刘瑞祥同学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为引创作出优秀作品为例,告诉同学们小说的灵感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着,申老师讲到了冯睿欣的作品《破茧》,她以自己去养老院的志愿经历为素材,写了一篇感人的小说,申老师指出,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的优秀作品是每位同学都可以写出来的。

科幻创作中的大学问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少同学都喜欢科幻文学。申宏伟老师看了很多同学的科幻作品之后说到,科幻小说的写作并不简单,注重科幻设定的合理与严密是一大关键。

图片路子轩同学以猫的视角创作了一篇科幻小说。申老师为她的想象力点赞,也指出了她作品中科幻设定缺乏逻辑等问题。申老师以如阿西莫夫、克拉克的经典科幻小说和《哥斯拉》《阿凡达》等科幻电影为例,总结出假想科学、异构世界、技术奇观、奇异生物、社会结构五种设定方式,并鼓励同学们要勤于练笔。

文学评论要落到实处

图片徐清松老师对多位同学的文学评论进行了细致点评。徐老师以邵瓷同学的《和声叠影》评论为例,指出评论的标题要与内容契合,恰到好处的感受会让读者体会到创作者的初心。杨智恒同学评论了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徐老师对文章的行文安排提出了建议。徐慧然评论了沈从文的小说《丈夫》,徐老师称赞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对上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阅读中热爱生活,追寻自我

本学期,同学们依托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阅读了不少文学类书籍。作为本节工坊课的最后环节,两位老师与同学们继续相聚于毣谷书院胶囊书屋,聆听同学们这一学期的读书收获。

路子轩:

图片我给大家推荐的是《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身为一个中年的股票经纪人,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但是抛弃一切去追寻内心深处的艺术梦想。这种对梦想的执着和勇气让我感到敬佩,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是否也有勇气去追求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希望我们都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在满地是六便士的生活中,不忘抬头仰望心中的月亮,找到理想和现实的一个平衡点。

武婷婷:

图片我读的是《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整本书一共12封信,除了最后一篇是勉励的话以外,其他11封信从不同方面讲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这本书让我对作家的文学风格产生了很多思考。每一位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是在不断写作中去寻找并形成的。如果只是模仿自己崇拜的作家的风格,那就只会成为劣质的模仿品,而模仿者本人也必将成为低劣的作家。

桑婧宇:

图片我看的是《皮囊》,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与无奈,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纯粹。

《皮囊》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皮囊,它是我们的外在束缚,也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媒介。但在皮囊之下,藏着的是我们的灵魂和梦想。我们不能仅仅被皮囊所左右,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去探寻皮囊背后的意义,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哪怕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赵威程:

图片我读的是《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老北京的烟火气与旧时光的温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梭在北平胡同中,感同身受着英子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提醒我们珍视内心的纯真,在岁月洪流中,保持善良底色,以勇敢之心面对生活的变数,不让尘世纷扰蒙蔽最初的美好。

邵瓷:

图片我想分享两本书,第一本就是老师推荐看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但是作者和译者用用优美的语言,赋予了这本书新的价值,让这本书有了深刻的意义。第二本书是《乌合之众》,这是一本以专业角度去分析大众心理的书,通过社会中不同的人类群体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带领我们去了解人类心理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工具书对于我们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只有了解了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去诠释一个角色。

刘瑞祥:

图片我看的是卡佛的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我在卡佛的小说里读到了一种特殊的浪漫。“卡佛式浪漫”是一种深邃的浪漫,是在苦难人生里,面对种种不幸,却能够在泥潭里随时起舞的浪漫。麦克劳德的小说则很有地域风情,小说采取的视角对我也很有启发。

杨智恒:

图片我想分享的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在创作谈中提到,他对性的描写从来都是直白而大胆。我觉得越直观的性描写,就越会给读者带来很少的感官刺激,让人感觉没有腥味。我看余华的《兄弟》和莫言的《生死疲劳》时也有这种感觉——性描写越直白越没有腥味。另外,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语言,充满细节而又耐人寻味。

撰稿:明木 邵瓷

美编:孙慧珍

责编:申宏伟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