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晚,创意写作学院仲艳婷老师带领作家班十余名学生齐聚学院409影映室,共同观摩了谢晋导演的经典电影《芙蓉镇》,并以师生问答形式展开了一场关于电影叙事、人物命运与时代隐喻的深度讨论。
米豆腐摊:时代浪潮下的命运浮标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米豆腐摊,串联起胡玉音人生怎样的转折?”仲老师以胡玉音在米豆腐摊前的四次“亮相”为线索展开分析:
1、初登场,胡玉音是勤劳致富的“芙蓉仙子”。1963年初春,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因物美价廉、服务热情而门庭若市,成为芙蓉镇早市的核心景观。她的美丽与勤劳赢得“芙蓉仙子”的美誉,与对面冷清的国营饮食店形成鲜明对比,
2、新屋落成:胡玉音命运转折的庆典。胡玉音用积蓄盖起新屋,镇上的黎满庚、谷燕山等乡邻前来庆贺。此时米豆腐摊不仅是生计象征,更成为她迈向新生活的标志。然而,新屋落成正值“四清运动”前夕,李国香与王秋赦借此将胡玉音定为“新富农”,米豆腐摊从致富工具沦为政治斗争的靶子。
3、批斗与屈辱阶段。胡玉音在运动中被定性为“富农婆”后,米豆腐摊被查封,并被改造为“黑店展览馆”。她被迫在摊前接受批斗,摊位成为阶级压迫的舞台。
4、重生与回归:米豆腐摊的复苏
平反后的重现: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富农”帽子,米豆腐摊重新开张,生意恢复如初。这一场景象征个人命运与时代拨乱反正的呼应。
谷燕山的创伤:战争记忆的影像化转译
当讨论转向谷燕山的战争创伤时,仲老师邀请学生关注导演的视听语言处理。“谢晋没有用常规的闪回镜头表现战场记忆,而是通过两个细节构建创伤叙事:一是谷燕山醉酒后都会无意识听见激光枪的声音;二是他在深夜看着军医领章帽时突然陷入失语状态。”她认为这种"未完成的创伤记忆"更具震撼力,"就像他残缺的躯体,永远无法愈合的精神伤口在暗夜里隐隐作痛"。
有学生敏锐捕捉到场景设计的深意:“谷燕山独居的阁楼里,军大衣永远整齐叠放在床头,墙上却挂着被撕碎的奖状。这种矛盾的空间布置,暗示着荣誉与创伤的双重烙印。”仲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道:“当谷燕山在雪夜踉跄着为胡玉音接生时,镜头刻意虚化了他的残肢,却让军大衣上的补丁清晰可见——这是对英雄落寞最克制的悲悯。”
扫帚:苦难中生长的爱情图腾
关于胡玉音与秦书田的情感线索,那把见证二人从相斥到相知的竹扫帚成为讨论焦点。一学生发现:“扫帚最初是屈辱的象征——秦书田被迫用它在地上写认罪书。但当两人共同清扫青石板街时,扫帚渐渐化作舞蹈的延伸,特别是在雨夜共舞那段,竹枝划过水洼的弧线宛如写意的水墨。”仲老师对此发言表示赞同,接着她从道具隐喻角度剖析:“竹扫帚的柔韧恰似底层人民的生命力,当胡玉音将扫帚柄刻上划痕记录岁月时,这把被政治异化的工具,已然蜕变为抵抗遗忘的私人史册。”
现场气氛在重温和姜文与刘晓庆的经典对手戏时达到高潮。“记住秦书田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仲老师停顿了一下,“这是最残酷的浪漫主义——当宏大叙事坍塌后,唯有具象的生活细节承载着真实的情感重量”。
尾声:经典照进现实的写作启示
三小时的观影与讨论临近尾声,仲老师提醒学生:“伟大作品的密码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当我们书写时代时,要像谢晋那样,让政治风暴在日常生活中显影,让历史回响在具体的器物上震颤。”窗外明月高悬,而关于艺术真实的思考,正在这群年轻人心中悄然生长。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李春丽
责编:申宏伟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