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创意写作学院409影映室的荧幕蓝光渐暗,掌声却在此刻响起。创意写作学院的仲艳婷老师带领作家班学生,通过观看罗马尼亚导演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与法国电影《正发生》的对照鉴赏,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叙事视角与影像暴力”的深度对话。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沙龙,将观影、文本细读与创作研讨熔于一炉,展现了跨媒介师生交流的创新模式。

在自由讨论环节,两部影片的三大差异引发激烈辩论:
1、疼痛书写
“《正发生》用特写镜头放大女主角安妮肉体承受的三次堕胎创伤,而《四月三周两天》始终让奥蒂莉亚与堕胎现场保持距离”,面对仲老师的讲解,一学生在交流中指出,“这种视觉语言的差异,能影响到自己对堕胎现场的直观感受”。仲老师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揭示“影像中对痛苦描写的焦距与次数,确实会影响到观众对疼痛感的共情阈值”。2、当事人叙事VS旁观者叙事
《正发生》中三次堕胎的生理折磨,与《四月三周两天》中一次堕胎遭遇的道德勒索形成镜像。仲老师提出:“如果说前者像临床医学报告,后者则是社会解剖图谱——当电影里的男医生用堕胎要挟性交易时,蒙吉实际上在拍摄整个东欧社会的癌变。”另外,“安妮直面让她怀孕的男同学,而奥蒂莉亚代替好友与男友对峙”,仲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视角转换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的差异。
3、冷色调下的热暴力
虽然两部影片均采用蓝白主色调,但一学生发现:《正发生》用高饱和度的医院蓝强化手术的冰冷感,而《四月三周两天》旅馆的灰蓝色调中,“那些香烟的明火、酒瓶的琥珀色,暗示着压抑环境下的情感余温”。
截至目前,创意写作学院本学期已举办六期“叙事实验室”系列活动,通过文学、电影跨界碰撞,探索“情感颗粒度写作教学法”。正如参与学生所言:“当我们在黑暗中共同凝视那些银幕上的苦难时,观影室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赵秦莉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