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3日(周日)19:00-21:00
地点:青藤书院会议室与会人员: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张敦)、教师徐清松、申宏伟、太古科幻学院教师扈逸文、2024届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学生,共约20人。
主持人:徐清松
书籍封面
作者简介:走走,作家,著有《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等二十多部作品;《收获》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内容简介:仿佛一名在小说字里行间探寻关键细节的侦探,又像一位带领读者进行文本游历的专业导游,本书中,作者走走从编辑的基本功“细读”入手,通过分析三部有影响力的当代文学作品,同时对照同主题外国文学和电影作品,带领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小说写作。从毕飞宇、苏童、阿来,到耶利内克、麦克尤恩、福克纳,再到电影《黑天鹅》《狩猎》《阿甘正传》,作者在作家、教师、编辑的身份之间不断切换。
学生发言
丁晓娜:“小说的‘读到’之处”果然很精妙。一部优秀小说的构成,作者必然是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多心思。作者在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做好了铺垫,比如,毕飞宇的《青衣》是如何营造那种清冷感的。书中提到环境是冷的,故事始于十月,结束于风雪中的冬夜。人物是冷的,柳若冰、李雪芬、筱燕秋,他们的名字是如此寒凉。意象是冷的,提到的月亮,嫦娥都是孤冷的。走走老师提到的纯技术难题“视角”,提到了一个“第二”人称,却不是“第二人称”,这种“第二”人称是“我”与“他”的平均值,避免了第一人称的视角狭窄与第三人称的高高在上,这种写作方法是很难的,但是非常值得去学习。走走老师的文学细读能力很强,拿放大镜抠细节。这本书就像一本教科书,教我们如何解读小说,如何体会小说。在读一篇文章时,读到了它的“读到”之处,无声的细节才是对文本最好的解读。
徐慧然(中)
徐慧然:我阅读了第二读中“童年一句谎言,毁掉三个人生”一文,给我启发良多。首先,我了解到了预叙这一写作技巧,即以回忆视角进入叙事,在正常倒叙中不断插入预叙,其本质为使直叙变得曲折,让读者先预知结局,产生期待感;其次,在选择“空间”这个道具时,不仅应注重其外在形象、传统功用,更应赋予其传递符合故事的特定含义,充分发挥其价值意义;此外,也令我对季节、颜色、水等所包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我对文中提到的“嵌进”的意义还是不太清楚。
邵瓷:我主要看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该部分主要讲了三个不同时代背下的女性悲剧的故事,首先就是《青衣》,这个故事讲的是筱燕秋在时代漩涡之中的挣扎,她追逐的梦想也是毁了她的东西,作者分析了很多写作手法,我觉得写得很好,比如巧妙的对话方式,对于筱燕秋悲剧结局的多次暗示,用水和月亮冷的意象暗示筱燕秋饰演的嫦娥结局等等。其次,《钢琴教师》讲了女主人公被母亲控制和压迫,自我觉醒后,发现她不得不依靠母亲,因为她无法独立生存,这就是一直以来女性的生存现状,她用母亲对她的方式对待她的追求者,最后被报复和性暴力伤害了一生,最后还有《黑天鹅》的主人公为了舞蹈这个梦,陷入了自我的泥沼,迷失了自我,对自我另一面的探索毁了她,这展现了三个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现状,这背后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用什么技巧描写这三个人物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郭晓婉(中)
郭晓婉:我看完小说《青衣》后,感觉燕秋对嫦娥角色有很深的执念,这个执念对应到了走走老师的题目《艺术女性的疯癫形象》。首先我在看《青衣》的小说评论中,有一个细节是“乔团长很好听地笑了笑”,其中“好听”一词我当时只能感觉到他在展示他的专业素质,但是走走老师提到他还在摆谱。这个我当时没有觉察到。其次,我学到了两个小说写作技巧。第一个是在通过叙述语句的简单重复下,形成回环复沓的效果。“筱燕秋……看着热气腾腾的李雪芬一点一点的凉下去……这一回一点一点凉下去的却是筱燕秋。”第二个是用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眨眼的功夫后台就空荡荡的了,而过道更空荡荡,像通往月亮的路”,这一句带上了燕秋的感情色彩,扣合了《奔月》。最后是有关对话的写作技巧,这是我比较薄弱的地方,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贾幸辑(右一)
贾幸辑:在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了四个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在人称使用上,既有第一人称又有第三人称,两种人称共同使用产生一种平均人称,这样的平均人称把两个人称的优点相融合,在完成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同时,也把人物内心很好地表现出来。第二,细节的设计上,需要用心推敲,用心设计,作者要对自己作品的细节设计有敬畏之心。第三,把动作写准确。筱燕秋为了演戏和老板发生了关系,回到家后冲澡时把温度开到最高,拽、拉这样的动词比一般的搓更准确。第四,男作家写女性时,会以男性视角写女性身体上受到的各种伤害,而女作家在写女性时,会更注重写女性对自己的心理摧残。
教师发言
扈逸文:我始终认为,细节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之一。充满具体细节的叙述与描写,能让浮在半空的虚构人物双脚落地,让虚构世界更接近文学的真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文学永葆叙述与描写的尊严。在《无声的细节》中,作者在第一章对艺术痴迷的疯癫女性形象的解读唤起我的共鸣和过往的阅读、观影记忆。在戏剧创作中,重要的细节往往作为一场戏的“支点”存在,需要更巧妙乃至更怪奇地围绕做戏。走走老师选择的这几部经典文学、影视作品中,为艺术痴狂的“疯癫女性”虽然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甚至年龄、生命状态等皆不相同,但都涉及“长大成人”这一生命主题。步入成年是重要的生命历程,痴迷艺术者视艺术为生命,因而“长大成人”就有了艺术和人生上的双重属性。这一类型的文学形象,往往将二者合二为一,一具肉身中,生命灵魂与艺术灵魂相互碰撞、影响、融合,这令痴狂者们比常人更加纯粹、脆弱。《钢琴教师》女主角的“变态”行为看似可笑,《黑天鹅》的女主角结局看似无法理解,《青衣》女主角看似疯狂,但那些来自母亲的“你不想搂着穿着芭蕾舞裙的泰迪熊入睡吗”的温柔反问;桌上“半个葡萄柚旁边整整齐齐放着一排维生素片”的早餐;早已见怪不怪的“覆盖着老茧、破裂的水疱和囊肿”的双足;一面观看色情录像一面又想着学生演奏的半生不熟的贝多芬乐曲的孤身之夜……以及,三十岁生日用剪开的围裙在厨房油盐酱醋瓶子间演戏道白“亲——娘——啊——啊!”的绝望,我们又如何不会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想起,然后共鸣呢?我认为,这就是文学中细节的力量。
申宏伟:这本书是作者走走在其创意写作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成书的。我自己作为一名创意写作授课教师,非常关注作者备课时选择的教学材料和上课时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完这本书,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作者能够举重若轻、灵活自如地使用“对读法”进行教学。我将作者的“对读法”简单整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将经典小说进行对读。比如通过将《罂粟之家》《尘埃落定》《爸爸爸》《透明的红萝卜》《傻瓜吉姆佩尔》进行对读,总结出了塑造“愚人”形象的多种角度与方法。第二种是将经典小说与经典电影进行对读。比如通过对读小说《青衣》和电影《黑天鹅》,总结出了“性”和“身体”对塑造女性形象具有关键作用。这一角度对我们创意写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启发。从电影中获取思想、素材来源,并通过学习电影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技巧,这早已是当代小说创作者的共识。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拥有右岸放映室等观影场所,且多位教师都是资深影迷,完全可以在带领学生对读小说与电影的过程中取得更多收获。第三种是将经典小说与民间故事进行对读。比如通过对读小说《尘埃落定》和藏族、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总结出创作者在处理“傻子”和“聪明人”的关系方面,可以从民间故事里多汲取一些经验。
张东旭(张敦):毫无疑问,这本《无声的细节》对每位学习小说创作或故事写作的同学来说,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拿来当上课的材料使用。虽然这本书不太厚,但其内容丰富,背后耸立着多部经典作品,比如《青衣》《钢琴教师》和《喧哗与骚动》等。读这些经典作品时,我还年轻,大概和同学们差不多的年纪,可谓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这会影响我对《无声的细节》的阅读感受。我发现,若想真的读懂《无声的细节》只能再去重温一遍《青衣》等作品。所以,《无声的细节》是一本需要做好功课后才能阅读的书。如果你没读过《青衣》等作品,你就无法读懂《无声的细节》,甚至没有必要去进行盲目的阅读。同学们大可先将《无声的细节》作为一本阅读指南,先去读其中提到的小说,观看其中提到的电影,而后再读,你会有种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的感觉。这本书是对经典阅读的加持,你能领悟到来自专业读者的阅读方法。它向我们展示了对小说文本的深入分析,还有对细节的精确解读,是有迹可循,有本可依的。学会了这样的阅读方法,你能真的开窍,一旦开了窍,写什么都是厉害的。
徐清松:关于物品的历时性叙述,一般而言,物品一旦在叙事中出现,它对小说就形成了某种牵引作用。它不需要作者花费笔墨特意介绍或渲染,只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从容而不露痕迹地带入即可。这件物品“变成了磁场的一个极或某个看不见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眼”。物品对小说的走向或人物命运具有改变或推动作用,那么两者之间或隐或现的磁力线针对文本来说就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行文中无意间带入了一把生锈的剪刀,它必定在某个情节推进的时刻,成为伤害人物的凶器,才使得这件物品在文本中产生了特殊的力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物品出现在小说中,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而是通过或隐或现的象征来凸显其意义。我们来看《无声的细节》中的这段内容:很多花样都是他自己命名的,譬如民主结和法制结,……其中法制结灵感来自于五花大绑的死刑犯,……祖父看到绳索出现过多的菱形就会尖叫,保润后来弄清楚了,那种绳结的花型让祖父联想起当年枪毙曾祖父的情景……毫无疑问,“绳结的花型”这一意象在《黄雀记》中就是一个典型的历时性叙述,通过这一物品,苏童打通了过去(当年枪毙曾祖父的情景)、未来(保润后来弄清楚了)和现在(其中法制结灵感来自于五花大绑的死刑犯)三个时空。实际上,时空的开合与切换特别考验作家对文本的驾驭力。另外,走走在书中提到的“如何学习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写作技巧呢?一是把神奇的东西日常化,二是把日常的东西神奇化。”这个技巧我们在日常写作中是可以练习的。最后,苏童强调“一个作家必须有强大的虚构能力”,我认为关键在于细节把控和逻辑自洽。
撰稿:徐清松 丁晓娜
美编:裴天林
图文来源:孙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