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 传
——创意写作中心《谣传》项目组采风纪实
撰稿:数媒1602 段怡蓉
2016年10月29日下午三点,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太谷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谣传》项目组全体成员在董文媛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太谷县文化局。我们将要采访著名太谷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白美云老师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孙贵明老师。
采访开始之前,老师给我们分发了采访任务。我们第一次和这样的大家面对面接触心情忐忑!
孙贵明老师先到,近七十岁的老人了,却依旧神采奕奕地为我们讲述太谷秧歌。随后白美云老师和她的爱人到达,热情的和我们打了招呼,采访正式开始。
董文媛老师提了第一个问题,太谷秧歌之所以被称为民歌中的奇葩,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二位老师详细为我们讲解了太谷秧歌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种东北栓着红腰带扭来扭去的东北秧歌,也不是其他民歌。太谷秧歌最大的特点为一戏一调,而且关键是用太谷方言演唱,才能演绎出独特味道。太谷秧歌还有曲调丰富,节奏明快,悦耳动听,韵味十足的特点。
然后同学们有序地提出自己经过精心设计,最感兴趣的问题。二位老师实事求是,坦诚相待的态度让同学们十分感动,他们谦虚地说自己谈不上创作,自己只是演员,需要抛开自己,全心全意饰演戏中角色,但经常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演员是第三创作者。同时承认太谷秧歌的创新严重匮乏,老师们曾尝试创新,但无奈人力资金都不够只能作罢。二位老师又结合自身经历和人身感悟为同学的问题一一具体作答。当他们谈到太谷秧歌遭遇市场大潮的冲击后,他们也透露出正统戏艺术家的心酸与无奈。改革开放以后,太谷秧歌发展很快,有许多农民是太谷秧歌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组成了一个个演出团体,推动秧歌发展却也造成市场混乱。他们把过去的老段子不管健康还是不文明都拿来演。我们坚信能用专业的正统戏压倒他们,但老百姓不买正统戏的账。如果我们不演传统小戏就会被其他团体吃掉,我们被逼无奈,才去演。如果政府出面管理这种混乱局面的话,也许会好一点。”同学们忍不住问:“那二位老师想过放弃吗?”二位老师实事求是的表示,想过放弃,但是兴趣爱好使自己支撑了这么多年,然后和秧歌有了感情,遍舍不得分开。2006年太谷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现在已经不能分开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我们有责任传承,为之发扬光大。同学们不禁为二位老师的乐业与敬业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太谷秧歌已经渗入到他们的生命里,紧紧相依,再也无法分开。二位老师针砭时弊,诚挚的希望年轻人了解秧歌,喜爱秧歌,学习秧歌,现代秧歌缺乏现代新鲜血液的注入。但重中之重是政府必须重视,有所作为,在现有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太谷秧歌生命力经久不衰,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保护并生存下来。
采访快要结束时,二位老师兴致很高,为我们一展歌喉。声音高亢嘹亮,冲上九霄,震撼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最后,二位艺术家和项目组的老师和我们进行拍照合影。而我们仍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向二位大家道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日益困难。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始终默默无闻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传承着历史文化。此次的采访,让同学们见识到大家风范,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感。让我们向传统艺术致敬!向一直努力奉献的大艺术家致敬!
(摄影:英语1601陈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