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古镇行
——创意写作学院“诗溢三晋”写作组阳曲青龙古镇采风纪实
文/罗茹婷 温天泽 摄影/温天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诗溢三晋”写作组为践行学院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培养会写作的大学生这一愿景目标,每学年两次组织写作组成员外出采风。
在清明节过后的第一个周末,2017年4月8日早8时,一夜春雨未歇,冷风骤然紧迫。创意写作学院“诗溢三晋”写作组一行三十余人,由刘勇、郭彩霞两位老师带队,怀着对山西历史文化的探幽之心,奔赴阳曲县青龙古镇采风。
本次采风活动是“诗溢三晋”写作组继去年10月15日“晋祠采风”后的第二次重大举措。要求各位成员在采风结束后,根据游览历程完成游记作品,质量上乘的游记将会被列入“诗溢三晋”作品集中。本次采风的地点是先经过写作成员集体讨论然后由老师筛选确定,最后选定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与尖草坪区相邻的侯村乡为具体采风地点。据悉,这个原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现在已经慢慢地被改造成三晋旅游胜地——青龙古镇。
青龙古镇原名青蒿嘴,因为当地盛产青蒿这种四季常青的中药材而得名。清嘉庆年间,当地巨商王绳中为大清捐银百万两,皇家赏赐“百万绳中”匾额一块和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满汉一家,从此青蒿嘴便更名为青龙镇。发迹后的王家便在家乡依其南北5华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文西武构筑手法,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打造了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成为历史上北方的闻名重镇。古镇南北长5华里。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的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因此道向河边,恰似龙爪刚露出水面,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
“诗溢三晋”写作组本次青龙古镇采风时间大约3个小时,主要景点及建筑有:真武阁、泰山庙、吕祖洞、灯山、工农兵大礼堂、老电影院、千佛阁、龙王庙、文昌宫、明古地道等,关帝庙等部分仍在修缮的建筑和大院尚未开放。
在古镇中心街道两旁有许多稻草人做的娃娃,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还有哆啦A梦,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感觉。青龙镇的大院中有很多年代馆,房顶房屋外是明清时期的设计,房屋内的装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特色,里面很大程度还原了当代房屋的内部构造,文字配图片让参观者感触特别深刻。例如50、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新人结婚时也开始流行生活家居的“四个一工程”;70年代,“36条腿”和“三转一响”家居用品既是新人开始婚后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当代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凭票供应的时代渐渐结束,生活走向富裕。这些都可以从屋内的设计中折射出来。
工农兵礼堂前放着一台似乎是出嫁的轿子,着力还原了一个已经只存在于父辈记忆中的时代,民间艺术博物馆内匠人们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技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把小锁的种类都五花八门,内涵丰富:广锁多用于锁门,锁箱等;花旗锁指花色众多的锁造型,雕刻各种吉祥图案和吉祥话语,将吉祥主题表达得非常深刻;首饰锁指锁住美好之意。
同时,我们在另几座大宅子中也见到了滚动前行的铁环、飞快旋转的陀螺,象征转瞬即逝的童年。在那物资匮乏的时代,小人书、滚铁环、抽陀螺、丢手绢……伴随着一代人的快乐成长,留存了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在回首过往时增添了无可比拟的幸福感。同学们一排排坐在小板凳上,玩着打手背的童年的动作,一阵阵笑声传来,专业的摄影师记录了这一美好的时刻。
最后一个民间艺术馆内珍藏着足衣、绣片(民间绣品地方特色显著、造型夸张、图案淳朴、色彩艳丽)、首服、广灵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将玻璃、水晶、琥珀等料器制成的小瓶子,用铁砂在瓶内摇磨成乳白色,然后用极其精细的竹笔蘸色,在瓶内反画出各种人物、山水等)。其中封建社会的裹脚陋习,和女性地位的低下,这些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当然要坚决摒弃,那三寸金莲的历史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慢慢地模糊了。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中国需要更多像青龙古镇这样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需要用时间的力量来展现当代的世界,来珍藏国家记忆,进而弘扬传统。
下午四时许,春雨还在不停地飘洒着,写作组成员们还在这座古城的街巷深处徜徉,有时驻足弥望,有时提笔记录……大家眼眸里都藏匿着一份深深的期冀与希望:青龙古镇,我们还会来的!
(“诗溢三晋”写作组所有成员对此文也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