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发掘写作人才,充分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总结创意写作小班制阶段性教学成果,2024年3月24日下午两点,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在上河书院207教室举办了“寻找信院作家:王偲嘉·张佳荣作品研讨课”,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集作品分析、研讨、点评为一体。本次课程由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徐清松主持,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春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马希荣、重庆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师王智线上对学生作品进行把脉,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张敦)、作家岗教师刘向莲(陈年)、白海飞、仲艳婷以及来自2023届作家班小说工坊、小说创作与批评工坊、诗歌工坊、儿童文学工坊全体学员近80人参加了研讨课。
王偲嘉和张佳荣是2022届作家班小说工坊的优秀学员,为检视小说工坊的教学得失,全面而透彻地分析她们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今天济济一堂来共同研讨。希望所有的嘉宾和老师的发言只从自身真实的阅读感受出发即可,学生们处于成长阶段,需要鼓励,更需要鞭策。不必为了赞美而赞美,也不必为了批评而批评。
张佳荣同学的评论已经有模有样了,这个模样就指作品已经由常规的读后感向专业评论方向的一个开始。
对于我们这些业余作家来说,很多人的书评就是读后感,他们心中没有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无法让我们站在学院派的角度来解读一个作品。张佳荣同学已经有了清醒认识,她在努力走出读后感的泥淖。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就这几个评论而言,我还是不太满意。
一是不善于引用原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评汤成难的《黄昏博物馆》,里面有太多的形容词,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果我没有读过小说,根本就不知道你说的什么意思。
二是对文本主题的挖掘不够深刻。如陈思安的小说。比翼鸟这个形象只是其中一层隐喻,而更深的是隐喻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崇梧是一个男人,其实也是一个女人。
三是构思不精巧。如评穆萨的《骷髅》,从评论文章中来看,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对“骷髅”的解读,庄子认为是描绘了极乐世界,而常人却觉得这是个恐怖的形象。如果说“骷髅”是一个抽象的形象,那么程誉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应该是“骷髅”的一个现实对应物,是个具体的形象。前者宽泛,后者特指。他们都有一个相同性质:即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有了这样的认知,我觉得文章第一段就是多余的,而后面的叙述和结构也会有新的变化。
看到佳荣的这几篇评论文章,我首先感到的是欣喜。佳荣是一位特别热爱文学的学生,入学后,先是在我的写作工坊里学习,后来又加入到徐老师的写作工坊。她先是学习小说创作,后来又尝试写文学评论,写得有模有样,令人赞叹。通过佳荣的评论,我能感受到她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阅读是评论的基础,而且必须是深度的大量的又思考的阅读。这种阅读无论对小说写作,还是文学评论创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我读文学评论文章,有几个衡量标准,一是作者在文本中提炼出了什么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够不够有趣,够不够深刻。比如张佳荣对《黄昏博物馆》这篇小说的评论,她是从小说结构入手,讲小说结构与建筑作比较。我读过《黄昏博物馆》,这篇小说是由每节都是以不同的空间写的,我认为与建筑作比较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第二,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及主题内涵,能抵达多深的深度,也是衡量文学评论作品的一个标准。这方面,佳荣做得也不错,比如她写的评论《骷髅》这篇小说的文章,完全抓住了小说深邃的思想,对人物的分析也抓住了现代人的精神内核。
最后,我希望佳荣能多多阅读专业评论书籍,丰富自身的文学评论专业词汇,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学价值观。相信以佳荣的文学天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们眼下其实不缺作家,缺的是有真知灼见,独立思考的理想读者!缺的是专注文本,从具象抵达抽象的评论家。一部小说最了不起的功能是什么呢?窃以为就是它能唤醒读者的潜意识,促进读者对自我的再认识。而这“认识自我”是建立在感受的真实和认知的真实基础之上的。这类文体的读者取向就是意大利作家安倍托·艾科所说的“既是文本希望得到的合作方,又是文本在试图创造的理想状态的读者(艾柯文学理论《悠游小说林》第1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作家和读者是一种奇异的相爱相杀的矛盾统一关系,更为本质,更为美妙的状态是后者在阅读过程中与前者所产生的心有灵犀、同频共振,这种羚羊挂角式的心灵的碰撞和熔合,是任何外在物质或荣誉都无法替代的。
今年我开设了“小说创作与批评工坊”,就是想除了小说创作以外,还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小说的感知力与把控力。无疑,张佳荣就是其中最优秀的学员,既能够写出不错的短篇小说,又能够提交出类拔萃的评论作品。这四篇评论除了《孤独是生命的喧嚣与寂寥》以外,都是我指定她写的。成稿后我的改动都非常少,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感到,张佳荣不但具有独立判断的思维,还具备对小说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精准把握。我曾在课上说过:创作小说和评论的底线是作者必须能够自圆其说,而评论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就是总分总式。张佳荣的评论在此基础上,甚至能够触及到作品中没有写出的部分,让自己的观念和这一部分进行碰撞,然后生出新的意义。比如她的《反叛与自我追寻的双重变奏——评陈武短篇小说【无法错过】》的结尾——“不过,另一个摆在读者面前的、更加迫切的问题是:过度精妙的巧合设计,是否真的会影响小说文本的艺术真实性?就像马株和朱珠,这对仿佛同一个人的二重之身的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会让身为主人公的葛大智在不经意间错认晃神,更是让文本之外的读者在阅读时不禁感叹:这一切究竟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从始至终都只是葛大智画地为牢的幻想?”这段追问无疑体现出张佳荣对文本的纵深思索,甚至是创造性解构。超出了作为导师的我自己的解析范畴,乃至作家本人的构思。作家陈武看完评论后,特意回复我说:写得非常好。感谢徐老师,也感谢你的学生。我想,我终于可以骄傲并负责任地对同事们,对山西文学界说一句话了:
晋中信息学院出了一名小说评论家,她的名字叫张佳荣!
张佳荣同学的几篇小说评论,我认为已经非常具有小说评论的范儿了。她的写作风格也越来越像专业的学术论文一样,从她的作品来看,包括标题和结构,一些情节的解构,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上,都可以感觉到她在往专业化道路上靠近,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凝练,十分理性客观。从张佳荣同学的几篇作品来看,感觉是有一种时间递进的关系,因为她在几篇作品中采用了不同的文学理论,对评论的小说进行了中外不同文化场域上的解读,这是难能可贵的。小说评论和小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互相独立又产生联系的,比如茅盾当年对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的评论,就使得《百合花》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张佳荣同学这几篇评论在这点上做的还是不错的,也就是说在读者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也能够让读者大致了解这篇小说,原文背景的匮乏不会过于干扰我进入小说评论的文本解读中,但是评论中其实应该加入一些对原文的引用,这样对场景化的重提对小说评论观点的铺垫和展开是十分重要的,张佳荣同学在这点上引用的不是太多。总而言之,张佳荣同学的小说评论已经有一些专业的水准了,希望她能够多多阅读一些文学理论上的书籍,在理论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同时张佳荣同学的勤奋和努力也是值得我们这一届作家班学员学习的。
很可惜的一点是,评论作品没有附带原文,无疑增加了讨论难度。但是也不难看出张佳荣同学的结构意识很强,对于故事梳理完善,能让我们拼起一个故事的核心。这点真的很难得,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找到一个独特的点展开说是容易的,但是把全文系统性地,结构性地梳理下来是需要功底的。而文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也是作者用心的证明。
张佳荣(晋中信息学院商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创意写作学院2022级作家班小说工坊学员)
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指正和夸奖,我先总体说一下创作这四篇评论的经验和过程,在创作这四篇评论前我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了解作品的信息,比如作家的一些访谈,或者他们的获奖词。但是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先不要读其他评论家,或者哪个作家对他的一个分析评论,在你确定自己要评论的大致方向的时候,如果你先阅读了他人的评论,那么你自己在写的时候,自以为感觉是自己参悟了一些论点或者是内容。其实过后仔细想一下,你发现这些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如果自己评论的那个主题方向,还有大致内容,在没有确定前,还是先不要看其他人的一些评论。但是确定以后你就要参考其他人的评论。因为这个涉及到评论要怎么写,比如说用什么方式写或者写什么样的内容。还有你小说评论的语言要用哪种风格写,以及评论的结构要怎么安排,这些可以去参考一些别人对这个作品的评价,然后看一下大家的那个结构。
第二个是我个人的一个小习惯。就是我会查一下关于作者的一些信息。就比如我写的关于汤成难的作品,因为我觉得文本的风格与内容应该是和作者的一个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肯定是有个人的一些独特的经历和生活在里边。汤成难除了是位作家以外,她其实还是个建筑学家。所以我在评她的小说的时候,就发现她的小说也很注重空间。所以我就想到不如就从建筑这个方面入手。然后从她的结构与空间里来回转换以后去拼接。还有陈思安,她也有一个很显眼的身份——舞台剧的编剧,同时她还是一个导演。所以这两个身份就说明她在写文字的时候,应该是会对色彩有很强烈的把控力,她也是很敏感的。所以《龟裂的灵魂与隐匿的自我救赎》这篇评论我是从色彩的两个部分抓住,然后再融入了一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做完这两点之后,我会打一个评论的草稿,因为看到过很多评论的理论,他们认为评论还是要有节奏感、力量感的。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在写评论前要把作品的故事梗概和文本的结构罗列出来。再根据结构,去阐述自己的想法。比如我先把故事的内容梗概写出来,然后包括主角是谁,他做了什么事,然后再提一下他在小说里最突出或最显眼的一个事情,或者是象征意义。比如评小说《骷髅》的文章,我在开始就提到作者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捡回了骷髅,然后放在了床箱里的故事,做完这一步,接下来就会选两个点,我一般会从自己许多的想法里边挑两个最值得写的内容,然后去阐述。在这个阐述的过程中,我觉得逻辑感很重要,想要把逻辑感写出来的话,我有一个技巧,就是先把所有的人物关系全罗列出来,把能想到的明面上还有暗面上的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再从中参透大家各部分的关系,就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比如评小说《无法错过》时,我当时把人物关系主角葛大智和父母的关系,还有葛大智和女主马株的关系,以及葛大智和初恋女友诸多的关系,包括马株和她丈夫、马株和闺蜜、马株与她小女儿以及葛大智与她小女儿的关系,就是我会尽可能地把想到的所有人物关系全部写出来以后,然后再从中找重点来写,这样做可能会有一个好处,会发现写东西比较能注意到,比较全面一些。这个就是我操作评论的一个大概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