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周五,上河书院207“创意鉴赏在上河”系列讲座继续举行,主讲是创意写作学院教师钟小骏,这次的题目是《细节与素材》。有100余位同学参加了这次讲座。钟老师首先告知了这次讲座针对的是大量的普通同学而非已经经过文学训练的同学,因此内容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小练习,主旨是激发同学们的“观念”,产生“认识”,并进而意识到自身的“经历”可以升华成为“经验”并在经过处理后成为将来在创作中可以被利用的“素材”,从而打通“文学”与“日常”这道关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意识到文学并非什么神秘的、玄虚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项技能,甚至还是众多可以被习得的技巧中门槛比较低的那个。第一个提出的“举出个人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动作画面”的练习遇冷了,显然在场的同学们还没有意识到钟老师的目的,大家习惯性的期待着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又都没有信心提供自己的回答。钟老师似乎早有预计,随后列出了第二“举出个人印象中最深刻的来自父爱的一个动作画面”,随后仔细解答了什么叫做“印象”,又什么叫做“个人”,什么叫做“动作画面”,同学们懵懂中似乎有了些了解,这些看似含有别的含义的名词,原来就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意义,顿时,教室中多了些声音,大家开始提供答案了。钟老师解释道,来自个人最原始的经验和感受,是所有文学艺术的基础,其余所有宏大的概念、精微的技巧、深刻的主题通通根植其上,同学们只要对生活、生命有所感,那就具备了最基础的文学能力。但是,钟老师转口又说,文学之所有有别于单纯的倾述或者杂感,在于它是被“个人理念”支配的,这头两个问题,就是要说明“主动设置”,就是细节的文学化。
接下来,通过对《悲惨世界》中芳汀的“悲惨”的细节呈现,钟老师告知同学们,当想要达到的效果找到了最准确或者说最有力的细节时,作者最终的意图才寻找到最有效的途径。这种途径,或者说获得细节的能力,恰恰也是连结着创作者与一般人之间的桥梁。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只要他或者她意识到自己手中已经掌握着的武器。完成了关于“细节”的概念建立后,钟老师开始讲述获得细节的途径。首先就是“观察”。钟老师强调说,观察因为太过于常见,大家耳熟能详,却因为太简单而总被忽略,他又提出了一个练习“能不能把身边的人不说名字就描述出来让人认出”。这次同学们纷纷露出笑容,显然都想到自己的某位同学或者朋友。但紧接着钟老师说现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人物其实是某种“幸存者偏差”下的误解,之所以提出后能被认出是因为叙述者、被描述者与辨认者三者属于同一群体,但一个真正的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的人物显然不可能被所有读者都认识,所以应该怎么解决呢?
要升级。只描述细节让人感知到特定的形象,钟老师说,这其实就是“人物”。接下来以鲁迅的“阿Q”和契诃夫的《变色龙》举例,它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对“人”外部的行为或者说特点的再现,必须要能深入,达到对“一群人”或者说“一类人”的总结,也就是“人性”。有同学大声说,就像“孔乙己”。对的,钟老师明显很开心同学们听懂了,他继续询问,那么,从“观察”到“升级”需要什么呢?同学们陷入思考,钟老师说,是“思考”。但完成“思考”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最简单的开始,其实就是从最简单的、难度最低的观察对象开始,也就是自身。接着他问出了第三个问题:你对你自己真的足够了解吗?你有你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吗?他让同学们现场举手回答:说出你最爱的5个人。完成后又让大家回答:说出你最恨的5个人。接着让大家看一下最终结果,并指出现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完成“爱”,但同样大部分同学找不到“恨”,这真是出乎同学们的意料。钟老师解释说,很多的同学之所以没有走上文学之路,或者喜爱文学但无法开始创作,正式因为没有完成观察之后的思考部分,因此他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给这样正处在门槛边上的同学提个醒,假如有,哪怕只有一位同学能够因此完成“跨越”,他将感到无比荣幸。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当钟老师宣布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之后,很多同学围了上去,纷纷讲述自己的印象深刻的瞬间。似乎,今天的讲座真的有了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