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河读书会 | 95后小说家三人行
读广奈小说《赫尔辛基的陌生人》
10月13日19:00,刚刚结束国庆假期,创意写作学院联合乌马河读书会在我校青藤书院共享大厅举行了“95后小说家三人行:广奈·周于旸·史玥琦作品讨论会”。副院长张东旭(张敦)、作家教师徐清松、白海飞、申宏伟、冯泽、仲艳婷以及2024届作家班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诗歌工坊全体同学参与了此次作品讨论会。
主持人 徐清松老师
会议由徐清松老师主持,师生共同研讨了作家广奈老师的短篇小说《赫尔辛基的陌生人》、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退化论》、史玥琦的短篇小说《龟虽寿》。
学生发言
诗歌工坊 李菁泽(中)
诗歌工坊的李菁泽同学在谈到阅读《赫尔辛基的陌生人》的感受时,认为作者笔下的主角作为少数东方人出现在酒会上,存在身份自卑,内心内向或自卑的现象。文中主角与吉鲁初次相见时,吉鲁对主角身体的细微动作,让人感觉吉鲁有同性恋倾向。此外,主角与吉鲁的聊天内容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从主题上看,“赫尔辛基的陌生人”不仅指男主认识的陌生人,还可能指男主对于城市或地区而言是个陌生人,他封闭内心,不愿了解外界。最后,男主虚构一个可以陪他散步的人,体现了他虽自我封闭但内心仍有渴求。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 刘瑞祥(中)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的刘瑞祥同学表示第一次阅读时,感觉小说中主角不相信友情、亲情和爱情,与父母存在不清楚的冲突,他与吉鲁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却又享受孤独。到后面,主角对吉鲁产生好感。第二次阅读时,刘瑞祥猜测是主角过去与朋友、爱人及家庭的矛盾经历导致了他的这种状态,从中也能看出他的迷茫。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 邵瓷(左二)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的邵瓷同学读完作品,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人长大后的孤独,认为文中的“我”可以代表每个人。我们都经历过对世界充满好奇到逐渐冷漠的过程,曾经对世界充满希望、执着于梦想,但生活的挫折让我们迷茫。文中的 “我”经历这些后选择享受孤独,但又渴望与世界建立联系,比如虚构一个可以陪自己散步的人。“我”在赫尔辛基,可以看极光并想分享给母亲,却选择了放弃,这体现了“我”与世界的复杂关系。
诗歌工坊 程泽
诗歌工坊的程泽同学从关系角度分析小说,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小说名字叫《赫尔辛基的陌生人》,从陌生人角度看,三者关系先是陌生后又热情。小说表层体现了人的欲望、快乐、及时享乐以及个人自卑,内层体现了主角的自我封闭、对家庭的失望,导致他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以及自我认可度不高。最后主角想要一个可以陪自己散步的人,这反映了他对情感寄托的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孤单。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 丁晓娜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的丁晓娜同学认为这部小说主要讲述 “我”在赫尔辛基与吉鲁的相识。赫尔辛基是个全民社恐的城市,如人们调侃内向的人“说话看自己的鞋子”,外向的人“说话看对方的鞋子”,且文中夜宴客人带面具也体现城市的陌生和距离感。文中的“我”是孤独的形象,拒绝吉鲁的晨跑、夜跑、散步及一起吃饭的邀请。“我”认为孤独状态下能清晰认识自己的欲望。最后 “我” 虚构一个陪自己散步的人,说明 “我” 意识到孤独并想与世界建立联系。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 徐慧然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的徐慧然同学表示小说呈现悲剧色调,体现在地点、人物情感变化和结局上。地点是赫尔辛基,这里使人感到与世隔绝。主角一开始认为长久友谊几乎不存在,且是负担,与他对赫尔辛基的理解契合,这里隐藏人的欲望又使其蔓延。主角与吉鲁最初相遇有陌生的熟悉感,后来吉鲁分享经历时,主角因想起家庭矛盾而抗拒吉鲁。最后吉鲁有了新女友,主角感到陌生,此时主角虚构一个陪自己散步的人,与前面的情节连贯,反映了主角的心情变化。
老师发言
冯泽老师发言
冯泽老师称赞小说成功塑造了“我”的人物形象。虽然故事情节较简单,如两人交朋友后又分开的过程,但通过对故事背景的运用,如酒吧交流、希腊神话的插入等,使小说具有文学性。小说中人物形象有矛盾,既孤独又想接触他人,公园中叫住吉鲁的情节推动了后续发展,小说内外部的对比及人物内心变化的描写也很精彩。
张东旭(张敦)院长发言
张东旭(张敦)院长认为小说写的是性少数群体,主题是保持陌生还是发生亲密关系。小说存在诸多缺点,故事过于简单,有留学生腔,如使用英文单词且重复,对异国文化的描写空洞,与百度信息相似,没有展现留学生的真实生活。此外,作者直白地表达情绪和主题,如直接说不想交朋友等,在文学创作中这种写法不高级。
徐清松老师发言
徐清松老师认为作品倾向应从情节、故事、人物中流露出来,而不是直接说出来。选这篇小说是因为它相对容易理解,作者的小说有求奇求异的特点,自然要有面对作品被质疑、否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徐清松老师称赞了徐慧然同学的发言细致,还提到小说中人物关系可能存在双性恋倾向。
申宏伟老师发言
申宏伟老师则认为作品语言较为拖沓,并指出这篇作品在《上海文学》发表时被归为散文栏目,可能它本身就是散文,文中存在情绪直白表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