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周五晚19点,在上河书院207奇点·多功能赋能教室,来自创意写作学院的程艳萍老师开展了一场写作讲座。本次讲座主题围绕从文学到音乐的跨学科视角,解读小说的多声部语言结构和主题先行的创意构思。
讲座伊始,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创作形式。简单地说,是运用模仿使一个简短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喧哗与骚动》可以看作是一部成功的文学语言赋格曲。
赋格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追逐”和“飞翔”。《喧哗与骚动》从头至尾贯穿着川流不息的快速节氛,表现出生气蓬勃的活力,像一篇滔滔不绝的演说。所以《喧哗与骚动》里五个部分的主人公看视自说自话,实则是五个独立的声音,五个人物对故事的交代和看法各有千秋。
小说的题目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里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赋格的原意为“逃走”,在赋格中,主题和答题依次由各声部模仿,好像前逃后追一样。在《喧哗与骚动》五个篇章里,福克纳通过班吉的故事、昆丁的故事、杰生的故事、迪尔的故事、小说出版后福克纳又写了一个附录,作为故事的补充。这五个部分,自成一体,不同的口气,不同的情节,偶尔的交叠也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程老师谈到,《喧哗与骚动》里赋格音乐的第一声部由班吉完成,我们知道音乐的主题是康普生家族的故事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这样的主题显然只是断片,需要大量的补充和整合,班吉痴人说梦般的叙述之后,接下来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部——昆丁的故事。昆丁叙述的仍然是家族故事的同一主题,但是显然跟班吉的角度完全不同,从昆丁的讲述之中,我们对于故事的脉络有了细节的认识。昆丁部分里,他的意识是激动和紧张的,因此小说语言节奏十分迅速,因为昆丁的哈佛经历,使得他的思绪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有着人生的基本态度。但是,他的精神恍惚与迷离,也造成了这个部分内心独白的混乱与缭乱,激昂与颓废。
如果说班吉的叙述是赋格小快板,洋溢着白痴幼儿无忧无虑的状态。那么昆丁部分显然是带有焦虑成分的急板。而第三个叙述者杰生就更疯癫了,称得上最急板。杰生因为错过了股市发财的机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倾泻到家人身上。对自己的姐姐怨恨至极,还向母亲提议把傻弟弟送进疯人院,外甥女小昆丁送到妓院。杰生的偏执已经达到了顶点,伴随着无数的头痛,大致可以判断他几近精神崩溃。他的内心独白狂乱、不安、暴躁,有间歇性的痉挛特征。杰生部分是故事中情绪最高潮的顶点。然而到了第四部分,福克纳使用了全知全能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节奏缓和了下来,整个赋格的声音归为平静,转换成庄严的行板,透露着冷静的思维。
小说的整体情节依次浮出水面。故事描述了女佣迪尔西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傻子班吉一起,前往社区的黑人教堂去参加复活节礼拜的过程。在这个部分里,叙述者通过对迪尔西的描绘,补充了前面的悬疑。之前没有交代清楚的一些家族恩怨和细节开始显山露水。女仆迪尔西是家族的挽救者,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不单单是描绘康普生家族的命运史,显示了美国新南方的精神——坚忍和忠诚、仁慈和爱心,是推翻腐朽,迎接新生的诞生。叙述者从容冷静,与前三个叙述者相比,更为客观。迪尔西以见证人的身份,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和展望,给读者带来了欣慰。至于第五部分福克纳本人补充的背景资料,可以看作这个赋格音乐的慢板了,因为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福克纳本人对美国南方精神又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最初的反对种族偏见,歌颂普通人的高贵品格,到探讨人类相亲相爱的途径是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又一基本主题。福克纳幼时体弱多病,常得到黑人女仆的照顾,童年多与农家孩子一起玩耍,对黑人勤劳、淳朴的品质和仁爱之心、忍耐精神一贯钦佩。他说《喧嚣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仆“迪尔西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她勇敢、大胆、豪爽、温厚。”
讲座最后,程老师总结道,《喧哗与骚动》这部五声部的赋格成功地开创了福克纳小说的意识流先锋。他用赋格艺术的音乐方式为南方没落主义庄园唱出了一曲无尽的挽歌。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很显然,他做到了,用赋格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