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乌马河读书会 | 95后小说家三人行:读史玥琦小说《龟虽寿》

发布日期:2024-10-19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10月13日19:00,刚刚结束国庆假期,创意写作学院联合乌马河读书会在我校青藤书院共享大厅举行了“95后小说家三人行:广奈·周于旸·史玥琦作品讨论会”。副院长张东旭(张敦)、作家教师徐清松、白海飞、申宏伟、冯泽、仲艳婷以及2024届作家班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诗歌工坊全体同学参与了此次作品讨论会。

图片图片

徐清松老师发言

会议由徐清松老师主持,师生共同研讨了作家广奈老师的短篇小说《赫尔辛基的陌生人》、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退化论》、史玥琦的短篇小说《龟虽寿》。

学生观点

图片诗歌工坊 王心愿诗歌工坊王心愿:我觉得这篇小说特别复杂,它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在欧洲漂泊的故事。文章里人物比较多,有些段落我觉得写得挺好。文章第一段讲到“大哥失踪了,在巴黎街头”,但没有直接说这是回忆,而是以“大哥”这种称呼来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至于题目《龟虽寿》与内容的关系,也让我们好奇地继续读下去。文章中提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句诗。通过这句诗,我感觉作者想表达一种无力感,特别是在提到他的一位朋友已经去世的时候,这种无力感更为强烈。小说中曾提到一只乌龟咬了“我”的朋友李漂洋,这只小乌龟本来没有攻击性,但突然咬了朋友,似乎象征着生活中的危机感。多年后,大家辗转到了海外,乌龟和朋友都不见了,象征着生命的消失。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写得非常好。

图片诗歌工坊 李菁泽诗歌工坊李菁泽:我和老师讨论时,分享了我的看法。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时间线跳跃得太突然,经常从现在跳到回忆,再从回忆回到现实,让人看不懂。题目选用了《龟虽寿》,这是曹操写的一首诗,作者选择这个主题肯定是为了隐喻某个角色,可能是李漂洋。他在文章开头提到大哥失踪,乌龟丢了,文章中间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他和李漂洋第一次见面时,乌龟就趴在脚下,这可能暗示着乌龟和李漂洋的命运有某种关联。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混乱,时间跳跃频繁,内容更像是一种叙述,而不是在讲述人物之间的具体情节。整篇文章的结构松散,让人感觉缺少连贯性。

老师观点 白海飞老师:无论这篇作品的水平如何,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图片 白海飞老师发言一、悬念的设置比如小说的第一句话“我大哥失踪在巴黎街头,大约是李漂洋过世前三个月。”自然交代了三个人物:我、大哥、李漂洋。这句话就成功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大哥和李漂洋三者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念。通过阅读后面的内容,我们才知道“大哥”是一只“我”养的绿毛龟,李漂洋则是“我”童年的玩伴,后来成为了“我”的妹夫。二、结构的设计这篇小说在时间的处理上,也有一定的设计意识。在小说的叙述中包含四部分时间线:1.“我”与龟:从乌龟丢失到找龟到李漂洋去世;2.“我”的童年:从养乌龟到结识李漂洋再到与季郁成为兄妹;3.“我”的前途:从认识钱中西到与钱中西同居再到去往巴黎;4.“我”的爱情:从与钱中西发生矛盾她出走到给她准备惊喜挽回。四部分时间,相互缠绕、交叉,完成了对整个故事的叙述。三、主题的选取小说叙述的“我”和李漂洋的成长与游离、与钱中西的相遇,暗含了人的命运或许是冥冥之中。当然,这篇作品也有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地方。很多同学阅读后的感受是内容比较乱。这恰恰是几个时间线的设置,干扰了读者辨析故事主线。另外也让我们对于故事主人公的确定有些摸不着头脑。读者必然会疑问,这篇小说主要想讲谁的故事,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想说什么?其次,小说中偶然的设置有些多,例如“我”与钱中西的故事、钱中西与李漂洋的故事。作者使用巧合,让“我”、李漂洋、钱中西、季郁的人物关系复杂化:刚开始“我”与李漂洋是发小、与季郁是异姓兄妹,李漂洋与钱中西是仇家,到后来“我”与钱中西发展为情人、季郁与李漂洋成为夫妻,因此李漂洋成为了“我”情人的仇家、“我”的妹夫。这个设计,是不是有些狗血剧的嫌疑,这恰恰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申宏伟老师:这篇小说的优点很突出,特别是在使用一些伏笔和暗示方面,作者表现得非常细致。

图片 申宏伟老师发言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李过海到底是怎么死的?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似乎是他和父亲去找厂长讨工资时,意外被掉下来的拖拉机砸伤,第二年去世了。不过,小说通过伏笔暗示了更多信息。在28页,钱中西提到他小时候可能把李过海从楼顶推了下去,结果他们一起掉到阳台,最后用钱摆平了这件事。这一段话其实交代了李过海的真正死因,是一个事故。通过钱中西的对话,我们发现他讲的很多事情都是真的,所以这段话是可信的。

我把这篇小说的主题总结为“动荡与离散”。在时间上,小说里的人物都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父亲和弟弟的死亡,让李漂洋和母亲成为仅存的家人,而“我”与季郁的父母也经历了离婚和重新组建家庭的过程。小说的第二个阶段发生在巴黎,主人公与妻子在是否生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面临离婚的危机。同时,季郁和李漂洋确立了关系,但李漂洋被诊断出肝癌三期。所以总结下来,小说中描写的前后两个阶段,都充满了动荡与离散。我认为小说中的乌龟其实是一种隐喻,象征着情感和人际关系中的稳定状态。尽管这种稳定是人们所期待的,但小说告诉我们,它永远无法实现。故事开头乌龟的失踪,就像是这一系列动荡和离散的象征。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在亲情、爱情还是人际关系上,都无法拥有真正的稳定,始终处于动荡和不确定的状态。关于小说主题,我觉得作者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情节和暗示,还试图隐藏了一些东西。可能他想讨论的是东北地区的下岗潮,这种社会背景在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但却隐含在人物的命运和困境中。下岗潮导致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危机,与小说中的离散和动荡紧密相连。此外,小说中多次提到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这句话在结尾再次出现,作者似乎想为人物遭遇的困境给出一种解决方案,给小说增添一些暖色调。但小说本身从头到尾充满悲情,这样一缕暖色似乎使小说的力量有所削弱。

张东旭老师(张敦)

图片 张东旭老师(张敦)发言首先要指出一点,作者是东北长春人,作为东北作家,他的语言和叙事风格带有明显的东北作家的独特腔调。这种腔调显得口语化,比如双雪涛、郑执等东北作家,都是这样的腔调。简洁流畅,朴实幽默,是这种语言的优点,但如果缺乏节制,这种风格中就会带出一种油滑的感觉。当这小说将东北的口语风格与巴黎的背景结合时,我总感觉格格不入,或者叫不搭调。小说故事发生在巴黎,但巴黎这个地理环境,并没有在情节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事实上,如果把故事背景改成三亚或广州,可能会更合适,没有必要非得设定在巴黎。其次,乌龟的象征意义我也没有完全理解。乌龟作为长寿的象征,和一个患有绝症的角色结合在一起显得不合适。乌龟的失踪或死亡似乎并没有深刻地影响到故事的整体发展,也没有明确传达出象征意义。虽然乌龟可能代表某种希望或稳定,但这一象征在故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另外,作为一个短篇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显得过于复杂。故事中涉及了四个人物,他们的关系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导致主题不够明确。与其尝试涵盖所有这些人物,不如删减一些角色,集中精力描述核心情节,比如主人公和他的离婚问题,这样可能会更加引人入胜。小说中有一些漂亮的段落和细节描写,比如第24页对李漂洋的描写,以及第29页关于绿毛龟的细节,这些部分写得很细腻。然而,整体故事结构松散,情节点组合在一起并不够强大,导致故事的整体效果不佳。我特别想指出的是,作者选择以绝症和自杀作为主人公的结局,这让我感到不解。在现代写作中,很少有作家会让主人公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尤其是在没有产生震撼或深刻影响的情况下。这种结局显得低级,叙述风格也无法传达出自杀应有的悲壮感。特别是用油腔滑调的语言来处理如此严肃的主题,让故事失去了应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