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晋中信息学院双师授课 | 申宏伟+刘玉胜:文学与电影中的“人称与视角”

发布日期:2024-11-28  来源:晋中信息学院   点击量:

11月14日,创意写作学院申宏伟老师邀请太古科幻学院刘玉胜老师在3教305教室共同开展了名为“人称与视角”的双师课程。申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刘老师的专业背景。申老师提到,刘老师毕业于重庆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且对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技巧有着独到的见解,由刘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影视学角度解读人称与视角,将让大家对叙事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入而全面。

图片

“《西游记》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程伊始,申宏伟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抛出这一问题,并播放了系列动画《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片段。申老师指出《小妖怪的夏天》从取经途中小妖的角度讲述西游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这充分说明有时候转换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会给读者、观众带来崭新的艺术体验。随后,申老师借助《红高粱家族》《百年孤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案例,帮助大家梳理总结不同人称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申老师将第一人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的互动性以及第三人称的客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引导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叙述人称下的故事魅力。

图片

申宏伟老师

刘玉胜老师从影视学的角度出发,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人称对观众情感的影响。他以《硬核亨利》《东邪西毒》《我不是药神》等电影为例,深入而细致地向大家解释了人称在影视叙事中的作用,并主动分享自己在研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的一系列独特发现,引来大家的啧啧称赞。刘老师总结到,在一部电影中,人称是影响观众情感共鸣和理解深度的重要因素。

图片刘玉胜老师

而后,申老师通过分析曹雪芹《红楼梦》、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等文学作品,细致阐述了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视角的不同特点,启发大家思考视角在叙事美学中的重要性。申老师指出,优秀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视角的转换,刻画人物心灵,营造故事气氛,使得作品呈现出跌宕错落的艺术之美。

为了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电影中的叙述视角,刘老师精心挑选了多部电影作品进行案例分析。他首先以《流浪地球》为例,展示了全知视角如何客观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接着,以《罗生门》为例,解析了主观视角如何设置悬念与营造气氛。最后刘老师通过对纪录片《中国市长》的分析,阐述了外视角如何真实而客观地讲述故事。

图片

课程最后申老师用一句话结束了本节双师课:“故事的讲述方式,决定了故事的生命力。”作为文学与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人称与视角的选择能够极大地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本节双师课创新性地打破文学与影视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全方位地向同学们展现了人称与视角在叙事艺术中的非凡之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期待在创意写作课程中获得更多丰富有趣的课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