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光影映照时代 对话叩问心灵——《活着》观影对谈会探讨人际变迁与处世之道

发布日期:2025-03-24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3月11日晚,创意写作学院409影映室内光影流转,一场以“时代中的人性书写”为主题的观影对谈会在此举行。仲艳婷老师与十多名学生共同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经典影片《活着》,并围绕电影与余华原著的差异、时代压力对人际关系的塑造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皮影戏:时代裂变中的命运隐喻

活动伊始,仲老师以电影中贯穿始终的皮影戏为引,剖析导演的叙事匠心:“皮影既是福贵谋生的工具,也是他命运的镜像——幕布上的傀儡被无形之手操控,正如大时代下个体的漂泊无常。”她指出,电影以皮影串联起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等历史片段,但相较于原著中角色全员死亡的悲剧性,影片结尾保留了福贵一家“活着”的温情,“这是张艺谋对苦难的柔化处理,也是对中国式坚韧的注解”。

面对学生“为何淡化死亡”的提问,仲老师认为,电影的矛盾核心并非个体的生死,而是“时代齿轮对人的碾压”。“福贵历经动荡却始终紧抓皮影箱,这种近乎执念的坚守,恰是对抗不确定人生的精神锚点。”她的话引发在场学生的沉思。

从历史伤痕到现代症结:压力如何重塑人际

随着讨论深入,话题转向现代社会。一学生抛出疑问:“电影中特殊年代的政治运动是人际关系异化的推手,那么今天影响我们的‘无形之手’又是什么?”

仲老师对这一学生的提问表示惊叹,接着,她带领学生分析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压力源的变迁”:“过去人们困于生存威胁,如今则挣扎在意义焦虑中。”她列举社交媒体制造的攀比漩涡、消费主义催生的物欲焦虑、竞争社会下的“内卷”困局,“这些隐形枷锁无一不阻拦我们感受生而为人最简单的快乐”。她继续说道:“就像电影里春生被批斗时无人敢靠近,现在朋友圈点赞狂欢背后的疏离感,何尝不是一种数字时代的‘明哲保身’?”

处世原则:在妥协与尊严间寻找平衡

谈及现代人的处世哲学,仲老师以福贵“活着就是为活着本身”的台词为切入点:“电影中的角色为生存不断妥协,但皮影戏班主身份赋予福贵尊严感。这提示我们:真正的韧性不是麻木苟活,而是在认清现实后仍能守护精神火种。”

活动尾声,投影幕上的皮影箱在暮色中静静伫立,而409教室的灯光下,一场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思辨仍在延续。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韩立翔 裴天林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