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下午,创意写作学院在箕城书院开展“哪吒的逆旅:从神话到现实的文学对话”主题沙龙。活动伊始,冯泽老师说我们生活在由意象和陈述构成的世界,我们通过陈述的方式沟通感悟。不论是古代神话里顽皮闯祸的孩童,还是现代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勇敢叛逆的少年形象,“哪吒”的意象都在陈述中不断创新,鼓励大家在沙龙中畅所欲言。此刻,“哪吒”成为现实与神话之间的文化介质。五组同学积极分享自己对哪吒形象的理解,一位同学表示:“小时候看《哪吒传奇》,只觉得他调皮捣蛋,如今再看电影版哪吒,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不屈的精神,很受鼓舞。”


重塑与思辨:
哪吒形象的深度剖析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就“身份焦虑:我是谁?魔还是神?”、“代际冲突:父母的爱是枷锁还是铠甲?”、“团队合作:孤胆英雄还是热血队友?”、“宿命论:出身决定一切?”、“国潮神话:老故事如何玩出新花样?”五个话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同学们结合电影情节,分析哪吒亦魔亦神的身份困境。仲老师则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指出身份焦虑的本质是渴望他人及自我认可。谈及“父母的爱”,仲老师分享金惠珍的小说《父母的爱》,共同探讨父母的爱为何有时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大家一致认为父母应了解孩子真正需求,孩子也应理解父母的期待,以此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

在讨论“团队合作”的话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电影中团队合作与个人勇气相辅相成。以哪吒、太乙真人与敖丙为例,他们凭借相互信任与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展现了团队融合的强大力量。针对“宿命论”的探讨,同学们坚信个人出身并不能决定其命运。冯泽老师通过《俄狄浦斯王》分享了,“认识你自己”的话题。仲老师通过分享《麦克白》分享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纠缠。哪吒虽背负“天生反派”的宿命,却凭借自身努力成功打破这一束缚,这一情节启示人们应勇于面对如学历歧视等社会标签,证明个人价值不应由出身所定义。

未来展望:
国潮神话《哪吒》的创新之路与期待
在活动最后,同学们围绕着《哪吒3》的情节走向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提出设想,认为申公豹或许会因父亲而受威胁转变立场,而鹿童与鹤童则可能倒戈易帜,投身哪吒阵营;有的同学则怀着对亲情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对殷夫人复活的热切期盼......热烈而富有思考的讨论,充分展现了大家对哪吒故事的无限热爱与期待。

本次“箕创”文学沙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通过对哪吒故事的深入探讨,让同学们看到神话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正如活动结尾两位老师的总结:“从神话到现实,不仅是一段传奇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的生动写照。”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韩育玲
责编:申宏伟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