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晋中信院双师授课 | 徐清松+扈逸文:经验与虚构

发布日期:2025-04-08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3月18日,创意写作学院徐清松老师与科幻学院扈逸文老师在第五教学楼101教室联袂呈现了题为"经验与虚构"的双师课程。这场跨学科授课形式聚焦小说创作维度,通过传统文学与科幻叙事的双重镜鉴,为在场学子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深层奥秘。


图片

扈逸文老师(左)和徐清松老师(右)


徐清松老师以渊博的学理架构开启首章,他系统阐释了“经验的四重维度”。从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亲身经历的淬炼,到汪曾祺《受戒》里梦境诗意的转化;从鲁迅《故乡》对他人经验的运用,再到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依托文献考据的历史重构,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配以纯文学作品《爱》的深度解构,构建起经验书写的立体坐标系。其鞭辟入里的讲解,令在场学生深切体悟到生活经验向文学质料转化的艺术密码。


图片


课堂在极具创意的形式转场中迎来第二乐章。当扈逸文老师以清越歌声翩然登场,整个空间瞬间跃入科幻的诗意维度。以“庄周梦蝶”的哲学叩问破题,扈老师通过对科幻小说《止水》的创作解剖,展现了经验与虚构的量子纠缠:从为人父母的切身经验,到“止水”技术的科学虚构;从角色母体的生命体验,到未来图景的戏剧建构。其提出的“科幻创作应将人类命运与个体经验量子纠缠”的创作观,为传统文学与科幻叙事搭建起对话的虫洞。


图片


在双师智慧的接力中,徐清松老师再度深化理论维度。通过对卡夫卡《变形记》的三重解构——生理异化折射的社会重压、经济变形映照的现实困境、心理畸变揭示的伦理异化,引导学生穿透文本表层,触摸现代主义文学的多维镜像。当课堂以哪吒重生的东方叙事诠释虚构的想象力本质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学光谱在教室空间产生奇妙共振。


图片


课程终章落在充满温度的创作实践上:徐老师布置了如何理解“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课堂练习,并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描述一段有关童年难忘的小故事或画面”,这个命题写作不仅呼应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更架起了经验回望与艺术升华的创作桥梁。


图片


当暮色漫入教室窗棂,这场持续90分钟的双师授课盛宴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学生们带着被激发的创作冲动与重构的文学认知走向春夜,手中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不仅是关于经验与虚构的辩证思考,更是文学星火相传的证明。正如两位导师在课程尾声的共勉:每个写作者都应是炼丹师,将生活的铅块熔炼成文学的黄金,而这转化之秘,正藏在永不停歇的观察、思考与书写之中。这场跨学科的授课播下的创作火种,或将在此后无数个寂静的书桌前,绽放出令人惊艳的文学之花。


撰稿:李佳馨

美编:李春丽

责编:申宏伟

摄影:宋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