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双师授课 | 白海飞+崔馨月:从一只猫到三幕剧——解锁故事的冲突密码

发布日期:2025-05-14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2025年4月10日,白海飞老师邀请电影评论中心崔馨月老师在创意写作课堂上携手开展了一堂双师授课。课程以“矛盾与冲突”为主题,通过真实事件剖析、影视案例解析与文学经典探讨,引导学生挖掘故事创作的核心动力。

一只猫引发的“师生缘”:

真实矛盾激活创作灵感

课程伊始,白海飞老师以一段诙谐的“相识往事”点燃课堂。原来,两位老师的合作契机源自一场学生宿舍的“宠物风波”——某学生因偷偷养猫与宿舍管理规定产生冲突,崔老师以“如何将矛盾转化为故事”为切入点参与讨论。这场真实的“猫的博弈”迅速引发学生共鸣,白老师调侃道:“这只猫不仅是矛盾的导火索,更是我们跨学科合作的‘吉祥物’。”通过分析“情感需求”与“规则约束”的对抗,学生直观感受到“矛盾潜伏于生活细节,冲突爆发于行动抉择”的创作真谛。

理论奠基:

从三幕式结构到人性挣扎

崔馨月老师以“宿舍养猫事件”为原型,结合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结构,拆解矛盾升级的叙事逻辑。她提出:“建置阶段需明确核心矛盾——‘养猫的渴望’与‘校规的禁止’;对峙阶段则需设计层层阻碍,如同学举报、辅导员查寝、宠物去留的道德抉择;结局需体现人物的成长,比如学生最终主动送走猫,却在过程中收获责任感或友谊。”随后,她以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徐朗的“事业与家庭”之困为例,强调“内在矛盾驱动角色弧光,外在冲突制造戏剧张力”的创作法则。

白海飞老师则从文学经典中提炼社会性矛盾的厚重感。以《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悲剧为例,他剖析了“个体欲望与传统伦理”的撕裂如何成为时代缩影。“矛盾可以渺小如一只猫,也能宏大如文化洪流,关键在于找到角色行动的‘不得不’——比如学生甘冒风险藏猫,是因孤独需要陪伴;而送走猫的‘退让’,实则是自我认知的升华。”两位老师一影一文、一微观一宏观的互补阐释,为学生打开了故事维度的多重可能性。

实践互动:

真实事件的三幕式重构

课程后半段,学生以“宿舍养猫事件”为素材,尝试用三幕式结构编织故事脉络。一名学生将矛盾聚焦于“养猫人”的心理挣扎:建置阶段,她为排解孤独收养流浪猫,与室友达成“保密协议”;对峙阶段,猫意外抓伤同学引发举报危机,辅导员介入施压,学生不得不在“送走猫”与“欺骗周旋”间抉择;结局阶段,她选择将猫送往动物保护协会,并在过程中与举报的室友达成和解,理解了“规则背后的共情逻辑”。

白老师点评时强调:“故事中的学生从‘对抗规则’到‘理解责任’的转变,正是内在矛盾推动角色成长的关键。若结局强行让校规为她破例,反而削弱了真实感。”崔老师则启发学生:“可以加入‘猫第三次逃跑’的细节——它挣脱笼子返回宿舍,但学生不再隐藏,而是主动坦白。这种‘反高潮’设计,更能凸显人物弧光的完整性。”

双师合力:

跨界教学的叙事革新

课程尾声,两位老师总结道:“矛盾是故事的火种,冲突是燎原的东风。创作者需学会在生活褶皱中捕捉人性的两难,在结构框架中安置情感的爆破点。”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颠覆了他们对“冲突”的刻板认知:“原来吵架只是表象,沉默的妥协、无奈的笑泪交织才是更高级的冲突表达。”两位老师从“猫的矛盾”中结缘,又在课堂上将“矛盾”淬炼为艺术。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在这比喻中翻滚的,永远是人性在对抗与妥协中迸发的光。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李雨萱

责编:申宏伟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