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晋中信院创意写作学院师生观影《正发生》:叩问女性选择与自传体叙事

发布日期:2025-05-14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4月8日周二晚,创意写作学院409影映室内光影交织,作家班师生齐聚一堂。仲艳婷老师以“疼痛、选择与自我书写”为主线,带领学生观摩安妮·埃尔诺自传体小说《事件》改编的电影《正发生》,并在映后展开深度研讨,探讨文学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共鸣。

影像的震颤:当选择成为生死命题

影片以1960年代法国堕胎禁令为背景,讲述少女安妮为掌控命运孤身对抗社会的故事。观影后,一学生坦言从未深入思考“少女怀孕对人生的颠覆性冲击”,但影片中安妮为守护学业与未来,不惜以铁签自残、与医生周旋的决绝令她震撼:“她对抗的不只是法律,更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仲老师对此回应:“女性被迫将身体作为战场,这种撕裂既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结构性暴力的缩影。”

一男生对堕胎场景的特写镜头难以忘怀:“铁签刺向子宫的画面让我脊背发凉,但更触动的是安的孤勇——她宁可用疼痛换取人生的可能性。”仲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导演的叙事策略:“用‘三周’‘四周’‘五周’标注章节,将时间转化为倒计时炸弹,影像的压迫感让观众与安的焦虑共振。”

文字的冷刃:自省与阶级的双重剖白

讨论转向文学与电影的差异时,仲老师对比原著细节:“小说中,埃尔诺冷静剖析堕胎决定中的利己性,那句‘或许是为迫使他承认这是一种牺牲’的自我诘问,展现了自传体文学特有的锋利;另外小说里医生因安的大学生身份转变态度的情节,则撕开了法国社会的阶级裂痕。”仲老师认为,电影里所呈现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没有小说多。

自传体文学:将血肉化作普世回响

研讨尾声,仲老师抛出核心命题:“自传体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将个体的身体、感知与思想熔铸为可被理解的普遍性书写。”她引用埃尔诺的创作理念——“让我的存在完全消融在他人的头脑与生命中”,并指出:“当安妮的困境让在场同学落泪,当你们从‘批判者’转变为‘共情者’,埃尔诺便完成了她的使命:私人记忆由此成为公共历史的镜像。”

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观影与讨论,最终化作作家班学生的集体感悟:文学不是道德的审判席,而是理解的桥梁。正如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我们终于懂得,每一个‘正发生’的选择背后,都隐藏着千万个沉默的安妮。”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刘怡佳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