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2025年世界读书日征文比赛颁奖典礼暨“镜中”创作沙龙圆满举办

发布日期:2025-05-15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由创意写作学院主办的“写给自己的情书”征文比赛颁奖典礼暨“镜中”创作沙龙活动在右岸书院隆重举行。活动以“从生命到文字——如何将故事写进文学”为主题,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及文学爱好者参与,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与自我对话的深层意义。

颁奖典礼:文学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下午14时,颁奖典礼在学生主持人孙慧珍同学的开场中拉开帷幕。创意写作学院院长张东旭老师在致辞中强调:“读书与写作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觉醒。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学生用文字记录生命,以真诚拥抱自我。”

本次征文比赛共收到来自全校的300余份投稿,经创意写作学院9位作家老师的层层筛选,最终19篇作品脱颖而出。一等奖由康瑞的《写给自己的情书》摘得,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青年人对未来的期许与迷茫,引发广泛共鸣。二等奖作品《字里行间,来日方长》(窦昕蕾)、《致自己:走出深渊,拥抱新程》(陈翾翾)等,或聚焦成长蜕变,或回望故乡情结,展现了多元的创作视角。颁奖环节中,康瑞作为获奖代表登台分享创作心得:“写作是一场与自我和解的旅程。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生命最真实的注脚。”

创作沙龙: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颁奖典礼结束后,“镜中”创作沙龙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沙龙由白海飞老师主持,徐清松、申宏伟、贾墨冰等作家作家与师生们展开深度对话,围绕“真实与虚构”“伤痛与治愈”“AI时代的文学坚守”等话题碰撞思想火花。

从生活细节中提炼灵感:写作的“矿工”精神

徐清松老师以自身实验小说创作为例,强调“模糊的灵感需在反复打磨中清晰”。他坦言:“即使作品与生活经验看似疏离,但内核仍源于对人性与情感的洞察。”申宏伟老师则借契诃夫的手记故事,呼吁学生“像矿工一样挖掘生活细节”:“一个螺旋腿的小狗、风吹动的马尾辫……这些瞬间的触动,正是文学最珍贵的源头。”

真实与虚构的平衡:让情感穿透文字

贾墨冰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少年时代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父亲沉默的遗憾,以及成年后与小学同桌“失联”的谜题。他感慨:“写作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对人性深渊的敬畏与探索。”针对学生提问“苦难是否必须与死亡关联”,他提出:“卡夫卡未曾经历饥荒战乱,却以精神苦难震撼世界。文学应关注更广义的‘暗物质’——那些塑造我们却未被言说的隐秘。”

AI写作争议:捍卫创造的纯粹性

沙龙中,AI对文学创作的冲击成为热议焦点。贾墨冰老师直言:“若让AI代笔,写作便失去了亲吻爱人般的悸动。”他坦言自己仅将AI用于查资料或“算命”,但坚决抵制其介入创作:“工具化的写作剥夺了创造的快感,那是灵魂的自我阉割。”创意写作学院院长张东旭老师也现场指出部分投稿“空洞堆砌华丽辞藻”,强调“真诚比技巧更重要”。

互动瞬间:在碰撞中点燃创作热情

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们踊跃分享创作困惑与感悟。获奖学生窦昕蕾提到,自己因高铁隧道中的一瞬黑暗触发乡愁,将瞬间感受凝练成诗;马书迪则讲述职高逆袭经历,坦言“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面对“如何平衡阅读与写作”的提问,徐清松老师建议:“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文学最终要回归对生活的凝视。”

尾声:文学是永不熄灭的灯火

活动尾声,白海飞老师总结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依然是我们对抗虚无的盾牌。愿每位写作者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镜中世界’。”此次颁奖典礼暨创作沙龙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更通过深刻的思辨与真诚的分享,重申了文学的价值——它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照亮人性、治愈心灵的永恒之光。正如康瑞在获奖感言中所说:“写作让我们在喧嚣中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混沌中触摸生命的脉络。”

附:2025年世界读书日“写给自己的情书”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裴天林

责编:申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