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七点,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师生齐聚409影映室,在仲艳婷老师的引导下观摩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并围绕影片中暴力、权力与女性觉醒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暴力与优雅的悖论:家暴场景的“温柔”配乐
影片中,丈夫对妻子施暴时,背景音乐却是优雅的歌舞曲。一学生提出疑问:“暴力与优雅的强烈反差是否削弱了家暴的残酷性?”
仲老师解析道:“这是导演对‘暴力日常化’的讽刺。优雅音乐与暴力的并置,既暗示施暴者将暴力美化为‘家务事’的心理,也揭露社会对家暴的集体性沉默——人们更愿用‘温情叙事’掩盖罪恶。”

炸毁咖啡屋:是母爱还是偏激?
当母亲为阻止女儿婚姻而炸毁准女婿的咖啡屋时,有学生质疑:“这种极端行为是否过于戏剧化?观众为何仍对母亲产生共鸣?”
仲老师指出:“导演通过铺垫消解‘偏激感’:一是多次特写母亲身上的淤青,暗示长期暴力;二是母亲不断闪回自己被丈夫殴打、控制的回忆,揭示她恐惧女儿遭受代际创伤。”这样的呈现,是观众仍能对母亲“偏激”下行为产生共情的原因。

从私奔到投票箱:一场反转背后的身份觉醒
影片高潮处,母亲拼命奔向的并非初恋情人,而是选举投票。学生感叹:“这一反转颠覆了传统女性叙事!”仲老师对学生看法予以肯定:“导演没让母亲没有奔向初恋,没再次追求一个男人充当她浪漫化的‘被拯救者幻想’,而通过参与投票,争取女性自主权。导演用反差揭开真相:在系统性压迫下,爱情救赎只是虚妄,政治权利才是破局之钥。”

长达三小时的观影与讨论,师生从镜头语言、历史隐喻与性别政治等维度,剖开黑色幽默的表层,触及权力结构与人性困境的内核。仲老师总结道:“这部电影的震撼,正在于它用荒诞回答荒诞——当暴力被体制合理化、控制被亲情正当化时,个体的极端反抗反而成了最清醒的呐喊。”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侯景博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