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1时至3时,创意写作学院在上河书院成功举办"信院作家"作品讨论会。本次活动围绕贾墨冰(笔名汉家)老师的中篇小说《别来何人相忆》展开深入研讨,由创意写作学院作家教师白海飞主持,张东旭、刘向莲、申宏伟、仲艳婷、贾墨冰等作家教师及50名作家班学生共同参与。

作品简介:时代的记忆与情感的回响
本次研讨会讨论的核心文本——贾墨冰(汉家)老师的中篇小说《别来何人相忆》(发表于《都市》2025年第1期),是一部以家族记忆为脉络,深情回望祖辈人生的叙事佳作。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娓娓道出傅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重点勾勒了大爷爷、二爷爷与“我”爷爷三兄弟及其妻子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纠葛与人生抉择。

学生点评:精细品读引发情感共鸣
在学生发言环节,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畅谈阅读体会,展现了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有人从情感层面出发,被小说中大奶奶的胆识魄力以及二爷爷与二奶奶之间超越世俗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多名女生对奶奶赵淑英的形象产生强烈共鸣,认为她"为爱燃烧一生"的牺牲精神展现了情感的纯粹与力量,特别是在读到"我不后悔"这句回答时深受震撼;也有同学则从叙事结构角度进行了专业分析,指出小说通过《白鹿原》引题、神话元素融入等手法构建了精巧的叙事框架,同时建议可以增加爷爷对戏曲态度的描写,以更完整地展现人物关系;更有同学特别赞赏小说语言的真诚质感,认为其具有"不加修饰的真诚",并表示将把这部作品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重要范本。

教师点评:多元解读促进思考
张东旭:叙事转向与细节真实
张东旭老师对《别来何人相忆》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他指出这部作品标志着贾墨冰老师创作风格的重要转型。张老师详细阐释了这一转变的具体表现:从早期作品中强烈的"文本实验性"和形式探索,转向了回归传统的"基础叙事"方式。他特别强调,这种转变不是创作能力的退化,而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创作境界的体现——用最朴素、最直接的"唠家常式"的叙事手法,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传递。
在细节分析方面,张东旭老师列举了多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构建真实感。他重点分析了"大奶奶临终前要求用门板抬着巡视全村田地"这一情节,认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既展现了大奶奶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作家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还详细解读了"吃羊胎盘"这一民俗细节,指出这类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虽然大多来自艺术虚构,却成功营造了文本的在地性和可信度,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在充分肯定作品成就的同时,张东旭老师也提出了深刻的建议。他认为作品在男性人物塑造上存在"过度美化"的倾向,特别是对三位爷爷的描写带有明显的家族情感滤镜。他建议可以"撕掉这层滤镜",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性。比如作品中隐约提及的"爷爷实际上最爱的是前妻"这一线索,就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掘的切入点。如果能对这些情感矛盾进行更坦诚的剖析,不仅不会损害人物形象,反而能够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最后,张东旭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建议学生在处理家族题材时,既要保持必要的情感温度,也要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他引用作家韩东的小说《一个人》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看似"不完美"的细节描写,反而塑造出更加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刘向莲:女性形象的立体塑造

刘向莲老师重点关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认为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等每位女性角色都"立得起来",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她特别强调,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贾墨冰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不同女性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实属难得。她还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鼓励学生们要广泛涉猎,尤其是要加强古典文学与诗词的修养,这样才能在创作中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海飞:文体的界定与特征

白海飞老师从文体学角度进行了专业分析,认为作品虽然带有明显的散文笔调,但其虚构性与主题集中性更符合小说特征。他详细阐述了散文与小说的区别,指出小说的核心在于通过虚构营造真实感,而这部作品成功地做到了让读者"明知是虚构却愿意相信"。他还肯定了"我"作为讲述者的叙事视角的合理性,认为这种设置既符合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代际距离,也很好地服务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申宏伟:散文式的情感表达

申宏伟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文体观点,他将作品明确界定为"散文",认为其以"讲述"而非"展示"为主,重在表现情感与人情美,而不是构建典型人物和核心矛盾。他详细解释了自己对散文与小说区别的理解,认为小说应该围绕核心人物构建核心事件,而这篇作品更侧重于群像描写和情感表达。他建议,如果要将这个题材作为小说来处理,可以聚焦于三爷爷和三奶奶之间的情感线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仲艳婷:主题深度与情感真实

仲艳婷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剧本创作经验,提出了关于"大写的真实"与"小写的真实"的深刻见解。她认为优秀的小说应该围绕能引发人物重大变化的"大写的真实"展开,而不是停留在日常琐碎的"小写的真实"。她以电影《甜蜜蜜》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关键情节展现人物情感的转变,强调主题的深度与情感的真实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贾墨冰:创作初衷与反思

作为作者,贾墨冰老师真诚地分享了创作初衷:因为目睹亲人的老去而产生强烈的记录冲动,想要通过文字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家族记忆。他详细介绍了创作过程中的虚实处理,坦言小说中"50%结构真实,99%细节虚构",并深刻反思自己在情感表达上"介入过深"的问题。他还特别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自己的启发,强调作家在描写平凡人物时要保持"高于人物的视角",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思想格局,同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文体界限,重要的是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本次讨论会是创意写作学院"作家教写作"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师生共读、共评、共议,学生们得以直观感受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与情感内核,提升了文本理解与批评能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种以具体作品为载体的研讨方式,既展示了作家教师的创作实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学习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