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徐清松(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讨论者:创意写作学院小说工坊、诗歌工坊、儿童文学工坊
记录整理:窦昕蕾
时间:2023年11月19日星期日
地点:上河书院207教室
徐清松(主持人):本次文学期刊品读课,我们从《中篇小说选刊》2023年第三期和第六期中选出三部小说进行师生共读,分别是北村老师的《风随着意思吹》,须一瓜老师的《去云那边》,梁晓声老师的《遭遇“王六郎”》。发言的顺序是先学生后老师,发言的规则是:赞美可以无上限,但是批评必须有底线。批评的底线是不能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
《风随着意思吹》:我们能否做自由的自己?
徐玉莹(经济与管理学院)
读完这篇小说,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震撼,“中国式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里的一大弊病,这篇小说却犀利地指出了这一问题,整篇小说一直围绕着陈维楸的死因开展。
陈维楸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们每个人都与陈维楸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真正杀死他的,是这个传统死板的教育模式。作品中陈成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形象。在陈维楸死之前,他曾对爷爷说“我感觉不到自己了,我好像是一件空荡荡的衣服”,死从不是一时兴起,那个爱好烹饪,酿酒,温善谦和的陈维楸早就死在了那次跳楼里,现在的陈维楸只不过是一个为了“还清”父亲口中“本钱”的机器人,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在陈维楸的世界里,苍红的出现是他人生中的一道曙光,只有苍红懂他的敏感,懂那个缺少安全感的陈维楸,在陈维楸的心里她不仅仅是爱人,更像是母亲,在苍红那里他得到了真正包容、理解和饱含尊重的爱。在最后的庆功宴上,陈成敬酒时说“不见血,就不清醒!得见血,见泪,否则,一辈子没出息当怂包,还不如跳楼死了的好!”陈维楸冲到餐桌,拿起刀自杀,将这场中国式教育的悲剧推上了高潮。不见血,就不清醒,他想用自己的血换来父亲的清醒,也想通过死,去寻找真正的自由意志。陈维楸的死让所有人都得到了清醒,除了那个深爱着他崇拜着他的苍红。我想,爱从不是束缚,爱是可以让你放心地做你自己,做自由的自己。
刘嘉祺(食品与环境学院)
这篇作品从父亲开始讲到陈维楸的死,使用了插叙让读者更明白事情的发展,通过妹妹的视角,也透视出爷爷对父亲和哥哥的态度大相径庭的原因。其实从这篇作品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因为爷爷望子成龙,所以选择棍棒之下出人才,到了父亲这里,依然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爱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父亲说自己根本不会爱人,其实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带来的,因为爷爷没有给他相应的父爱,所以在父爱这方面就有所缺失。他爱,但无法以一个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宋鹏恺(淬炼商学院)
在我开始本次发言之前,我打算引用小说里面的一段话来作为开头——
我有天问如屈原,问天七宗罪,七大杀人武器,把我杀了好了!
第一句:要听话,用来杀掉自由;
第二句:要孝顺,用来杀掉独立;
第三句:就你跟大家不一样,用来杀掉个性;
第四句: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玩意儿,用来杀想象力;
第五句:少管闲事,用来杀公德;
第六句: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用来杀自尊;
第七句:我不许你跟他在一起 用来杀感情。
你还有什么杀手锏,都拿出来!
这段话出自陈维楸的日记 出于六月五日,在这天过去他就要参加高考了,他很轻松地考上清华北大,然后他自杀,他在自杀的时候嘴里念叨着好过分,好过分,好没意思,这篇小说也是用了巨多的篇幅来描述陈维楸怎么死的,为什么死的,他的死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
这篇小说其实阐述了一个现在非常大众化的问题,就是父母的所谓的爱,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到底是不是爱,我看一部作品往往都是很理性的,我不愿意把自己代入某个角色,因为这样可能会产生偏见,但我从陈维楸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他想成为一个厨师,在我初中的时候也想成为一名西餐厨师,我和我父母提出这个点的时候,他们没有像陈维楸父母一样极端暴躁,因为我没有像陈维楸一样优秀,我不是个天才。但和陈维楸父母一样的是,他们都觉得厨师地位很低,并没有问我为什么喜欢厨师。在中考结束以后,我的成绩可以上一个不错的高中,但我和他们再一次提出我想做厨师的时候,他们没有理会我,而是自顾自地帮我填了志愿。所以我和陈维楸有两点还是不一样,我比他懦弱,我没他执着。
我很佩服陈维楸,不是因为他自杀了,而是他看事物的多元性,他有着超出同龄人对事物的认知。他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怨恨他的父母,因为他知道他的父母是爱他的,他的父母也确实是爱他的,但是他受不了了,这份爱太沉重了,陈维楸是自由的,他是有自由意志的,可一旦这份自由意志被抹杀了,他的信仰也渐渐地崩塌了,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他是受不住的。
他爸爸对他的这份极端的期待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他爸爸的父亲也就是陈维楸的爷爷,也对他爸爸是这样的,但是他爸爸扛过来了。所以他爸爸觉得他儿子也一定行。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是对的吗? 他爸爸错了吗,我认为,他作为父亲把一切都给了陈维楸,但唯独没有爱。他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没有去问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一上来就否定你喜欢的一切,去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不惜用痛打痛骂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最后我想说说风随着意思吹的含义:风是自由的,风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接受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来越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这就会与思想不一致的父母产生冲突,这就是被父母辈诟病的“逆反心理”。这是不对的,因为生命的特征是自由意志,这也是作者北村写这篇小说的核心思想。我们不是机器人,我们不能顺服任何人。所以我想呼吁所有的父母亲们,再看看您们自己的孩子吧,他们是什么啊,我们是人啊。
潘亚婷(信息工程学院)
这篇小说通过维秋对她未见面就去世的哥哥维楸的好奇,通过她对维楸身边的亲人的接触,从而进行视角转换最终完成对维楸这一形象的塑造。
我看这篇小说的时候就像剥洋葱一样,而且视角的转换让我又有了一些新鲜感,对小说的耐心也更多了一些。维秋通过“父亲”“母亲”“爷爷”“苍红”“陈刚”的各不相同的讲述中看到了大家都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做了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
维楸父亲出生在农村里特别贫困的家庭,爷爷为了孩子走出农村,对孩子使用了非常残酷的暴力手段,才使他的父亲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考上了一本,后来又考了985的硕士和博士,是村子里最早买奥迪的人。他对于自己父亲的教育方式非常认可,因为他确实通过这种暴力的手段才出人头地。即使他的父亲失手打死了弟弟,这也是为什么维楸的爷爷之后会宠溺着维楸的真实原因。
维楸出生后就非常聪明,父母对他抱有期望。但是维楸不爱读书,他对于成为一个厨师和酿酒师非常感兴趣,父母就认为他不务正业,并且起了强烈的冲突,因为维楸经常偷偷地回到老家和爷爷酿酒,所以父亲为了让他去考大学甚至把他送到了私立学校,当然,在我的理解下,这个所谓的军管学校就是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豫章书院”一样,管教所谓的不符合家长心意的学生。
有些时候,人必须有了深刻的强烈的甚至无法接受的事实来刺激,才会学着改变自己。总的来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徐清松老师对我们的寄语:做自己,无论如何做自己。我们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由意志”,这自由意志谁也无法剥夺,这是属于我们个人所有的。
古丽兵(大数据学院)
这是一个很凄惨的故事,这篇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把一个陈年往事描述出来,讨论的问题就是作者文中写到的“人一生意义在哪里?是完成别人的使命?还是自己的?我自己到底要什么?别人的使命与自己的爱好如何平衡?”
作品的矛盾点就是父亲与儿子关于未来的走向的不统一。小说中提到了多个主人公的亲人,所有人都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但我认为核心还是在父亲。其他的原因有可能是父亲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加工出来的。
从线索推测陈维楸是在高考后自杀的。女儿只是父亲幻想出来的陈维楸,幻想里他可以让孩子选项自己的天职,不逼迫她,孩子也听话选商科读,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女儿是陈成对陈维楸的补偿,只是早就没有可能了。
作品中两代父亲都是用逼迫、殴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可能中国式的教育大都如此,我们需不要去批判一个伤心人(父亲),能认识的故事的本质,不做一个中国式的父母就好。
任佳妮(商务英语学院)
生命的特征是自由意志,这篇作品写父亲与儿子一代又一代的成长经历,我认为,一个人有自尊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灵魂,把自己的自尊心寄托到自己最爱的人身上,那么你最爱的人也会没有灵魂。当代大部分教育者,都觉得上一代没有完成的心愿,让下一代来实现,实际是在摧毁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所以现在是教育要开放要灵通,不能实施硬性管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灵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当代,社会与人的思想严重不符,可能你的喜爱并不能迎合社会的趋势。生命的意义,就是自由意志,做你喜欢的事情,我们不能像AI一样被控制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人生就是这样,放下自己的自尊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求别人去做。人一生的意义就在于此,只有经历了,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李文涛(商务英语学院)
显然这篇小说里面爱这个观念在老一辈的人那里是被扭曲的,他们是一种实用的功利,注重且遵循权力金钱这些价值观念,其实内核很简单,就是一个孩子面对这种强权和威严,这种语言符号,内心其实都有一种被驯化的感觉。施暴者本身可能也是循环的,我想让他们在面对这些孩子们这些苦痛时,感受不到心痛。但是他们一直是用自己老一套的那些观念,迂腐的,落后的糟粕,强制自己形成一种经验。孩子悲剧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很多高年龄的长者和家长在面对这些孩子时,自己的这个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还是处于一种威压状态吧。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太丰满了,有点精雕细琢,客观原则性上描写太多,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作品说教色彩太重。
陈年(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很喜欢北村老师的小说,记得早年读过他的《周渔的火车》。早上又去读了这个小说,北村老师讲故事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可是这篇和早期作品比起来,差了一点锋芒。
北村老师的《风随着意思吹》关注的是教育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多学生家长关注的社会问题。小说写了两代人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老父亲当年用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权杖,逼迫陈成考上大学当了医院院长,出人头地,过上了普通人眼里的体面生活。老父亲打人用的是柴墩子,陈成可以说是当年的受害者,但他并不去反思,而是感激老父亲当年的暴力教育。当他也成为父亲后,面对天赋异禀的儿子,面对想学厨师想酿酒的儿子,也想借用老父亲的权杖,可是他失败了,维楸用自己的生命和他做了一次较量。用两次自杀反击他,让他没有还手之力。维楸死后,陈成万念俱灰,辞去院长职务,回到老家樟城。
北村老师是一个构建大师,他用维楸的葬礼为悬念,设计了一个个人物的出场,每个人物出现都会把故事线延长,并补充故事,让故事越来越圆满。每一个人都在忏悔,每一个人都在哭泣,但是有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是谁造成了这个悲剧?这个问题随着事情真相的揭露,一次次地追问着,谁之过?谁之错?
徐清松(创意写作学院教师)
关于这篇小说,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评论,叫《风中陨落》,发表在《中篇小说选刊》2023年第四期,我现在从写作技巧上给同学们分享一个小说的特点:也就是小说的巨大留白,即主人公陈维楸从未正式出场,总体来讲,他是以死者的身份,以信件的方式出场,但是很多人,包括主人公爷爷、父亲、母亲、叔叔以及女朋友通过对主人公碎片化式的回忆追叙,拼贴出了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我之前在我们作家班小说工坊给同学们讲过博尔赫斯的小说《玫瑰角的汉子》。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我和死者一共见了三次,三次都在同一个晚上”,而小说全部结束了,最关键的第二次见面从未出现,作家也没有给出来,我认为同学们值得学习这种留白方式。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从来没出场,但是他影响了每一个人的言行,也影响了至亲的命运。刚才有同学提到爷爷、爸爸、妹妹和主人公年龄逻辑推演的问题,非常好,这个同学看得很细致,也认真思考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小说中两个时空,即现在时和过去时。小说开始部分就说明了主人公死去多年了,骨灰一直寄存在殡仪馆里。两个时空的交错才让文本显得层峦叠嶂,所以人物的命运与时间是息息相关的。
撰稿:信院创写
摄影:白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