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游记
王卓琦 网工1601
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瑗。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范仲淹《咏晋祠水》
秋日雨水如离人的眼泪,缠缠绵绵。致使我们到达晋祠时,天空还飘着绵绵细雨。初入眼帘的便是“晋祠胜境”四字,配以廊柱飞檐,细雨像蛛网一般细密斜织于古祠之上,使人似误入历史胜景而沉醉其中。
水镜台是一处具有殿、台、楼、阁四种风格的古戏台,因其建筑恢弘大气故常用作祭祀。水镜台前便是著名的唐槐,高大魁梧的树干更为水镜台平添了一丝庄严之气。听闻每到春夏之时,树荫繁茂,为前来的游客洒下一地阴凉,此时秋风萧瑟,树叶也因秋雨打击而伏地,倒有凄凉之意。
过了会仙桥,就是金人台了。金人台上有四个铁人,与登封中岳庙内相似。其中三个皆是宋代所铸,还有一个是清代补铸。这些金人身形不一,神态各异,却都呈庄严肃穆状。铁人被雨水打湿,浑身不复亮泽的金属颜色,玄色更显得深沉威风。
“对越”匮是晋祠三大名匮之一,“对越”二字写得极为规整,其上为繁复的飞檐,精雕细琢中可见宣扬报答圣母的恩德。对越坊后面就是献殿,献殿是金代建筑,是我国唯一殿和亭相结合的建筑,它的殿顶都是木质结构,檐下是朱红色的木质栅栏,与旁边鼓楼的栅栏相呼应。倒是让人想起宋代的“勾栏瓦舍”,蒙蒙细雨中的一抹朱红像是婉转的绝色歌姬,犹抱琵琶半遮面。檐上雕刻着许多兽面,经风吹日晒而有了深红色的锈迹,檐上还有一个状似现代避雷针的物什,看起来很是精致,只是恕我才疏学浅,不能用语言来描绘它的轻巧灵动。
转眼间就到了鱼沼飞梁。“鱼沼”为晋水第二源泉,“飞梁”为沼上石桥。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十字形的飞梁如鸟儿翩翩欲飞,游人在雨中穿梭其间,颇有江南烟雨的味道,建筑风格又是典型的北方特色,霎时让人体会到别时体会不到的美感。
接着便是圣母殿了。殿中的圣母像虽经历多年而略显陈旧,却难以掩盖其灵气。殿中的侍女像或眉目含情,或眼神清澈,或丰腴,或清瘦,或活泼,或亲和,形态各异,像是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副宋代的宫廷生活的绝美画卷,也叫我们不得不赞叹当时手工艺人的巧夺天工和识人善察的智慧。比圣母殿中的美丽人物更吸引我的是殿前的木雕盘龙。这八条龙抱定柱身,鳞片层层清晰可见,龙须髯髯一派生气,似是一触碰就会腾飞欲走,顿时心中充满敬畏之情,此等工艺更是震撼人心。
圣母殿南侧便是晋水源泉“难老泉”,《山海经》曾说:“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李白也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一般来说,因得秋雨,水源都会浑浊一些,在淅沥的小雨中,“难老泉”却是依然清澈,隐隐看到有水自泉眼冒出。晋水出自难老,我们自也盼望如此清澈的难老泉能养育出一方心思纯净的晋人。
圣母殿北侧即为周柏。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我见到的周柏浑身被淋了雨之后,树皮都被濡湿而显现浅灰色,它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像是已到垂暮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者,即使已两鬓斑白却依然有着对生活的坚定向往。欧阳修也曾叹,“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看完晋祠的主要景点后我便信步游走了一番,虽然对于游客来说景点是此番之行的目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融入也是一门必修课。墙面随时光流逝逐渐剥蚀,青石板路上也漫出点点青苔,像是误入历史画卷成为其中寥寥一笔,盛满诗意的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于此驻足慨叹,然而时隔多年,文人墨客与功名显赫的大将都随匆匆时光而去,独留晋祠于此几千年岿然不动,我们于此缅怀,也探寻古人遗踪,然,今时不同往日,即使能穿越千年与古人站于同一地而观,又有几人能窥得其中真意。
千百年来,晋祠之主唐叔虞受人供奉,人们铭记他的恩德,是因其善心和卓越的才能将晋地管辖得当。当年太祖李渊于此起兵,心怀天下终成天子。宋太宗在此消灭北汉政权。晋祠不只是一处让人观赏的园林,更是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