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晋祠行
——创意写作中心《诗溢三晋》项目组晋祠采风纪行
撰稿:罗茹婷 刘政萱 杨振江
晋祠秋雨落古槐,琴瑟飞檐入梦来。
2016年10月15日一大早,我们《诗溢三晋》项目组一行三十余人,在指导老师刘勇、郭彩霞的带领下,赴晋祠采风。
这次的采风与之前有所不同,大家心里都明白,更多的是与历史的对话,是聆听,是思考……
坐在车里的我们都很安静,或许和天气有关,小雨绵绵,诗情画意,让人不由得徒增一些感触,我们仿佛已经进入历史悠久的晋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了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
祠内圣母殿规模宏伟,殿前有鱼沼飞梁、献殿、对越牌坊和钟楼二楼,再前为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等,整个布局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祠区其他建筑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东狱庙、文昌阁、胜瀛楼、景清门、唐叔虞殿等。那么我们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跟随导游进入晋祠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筑就是三匾之一“水镜台”。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具有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水镜台真可谓大气磅礴,是原来表演戏剧的地方。绕过水镜台就是晋祠三宝一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不弱不费。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听导游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这种四面是栏墙的结构,这是个夏季避暑乘凉的好地方。
随后我们来到三匾之二的“对越”,导游饶有兴趣的向我们介绍:“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之句,有宣扬报答之意。“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看着“对越”二字让人心生敬畏。
我们一行浩浩荡荡地跟着导游的步伐,到了晋祠三宝之二“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为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此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法,故曰“飞梁”。沼上架十字飞梁,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翩翩欲飞。这是现存最早的十字桥,独特的造型也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晋祠三宝之三便是圣母殿:全寺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于1102年(宋崇宁元年)。大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近方形。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形成飞檐。殿顶黄绿琉璃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这个宋代的匾,我们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对于老工艺师心中肃然起敬。也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殿前檐柱上雕盘龙雕于1087年(宋元祐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
最后来到三匾之三的“难老”,老师向我们提问“难老”二字撷取何处?看大家面露难色,便向我们介绍道:“难老”二字撷取于《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晋水之源由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
说起晋祠三绝,那便是不朽的话题!一是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赶快跑回婆家,见水大难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盖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汹涌的大水顿时变成潺潺的细流,不断从柳氏的身下流出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飒飒秋雨中,落叶随风动。
在我们离开的当儿,一片片银杏树叶悄悄地飘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一点声音。蹒跚的叶子,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回忆。正如秋风萧瑟都阻挡不了我们高涨的情绪!晋祠,我们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