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3-05-09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4月22日,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在上河书院圆满完成。活动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与晋中信息学院联合主办,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承办。活动特别邀请了《十寻》的作者包倬,作家杨遥、闫文盛、梁学敏,评论家王朝军和《十寻》责任编辑赵婷来到现场,与作家班五十名学生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张东旭、李先锋、刘向莲(陈年)、李柳杨、冯泽、白海飞也参加了本次活动。作家、评论家、编辑和学生们围绕小说展开交流讨论,作家之思与学生的思辨之力相碰撞,体会文学之美。此次活动由张东旭老师主持。分享会开始,创意写作学院对做客的作家嘉宾表示欢迎。随后,作家班的学生们率先发言,表达在阅读小说时的感受,并提出不少问题。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红妆》中的与留

李文涛同学说,他认为小说中主要描写的都是一些无所适从、背井离乡的小人物,他想知道和这些人物密切相关的阿尼卡村庄存在吗?小说集中,他最喜欢《红妆》,他想知道《红妆》是否有故事原型?他在阅读中隐隐感受到了人物心中对于城乡感情的割裂感,对于城乡关系,包老师是如何思考的?

包倬老师欣赏李文涛同学的选择,他也最喜欢《红妆》。阿尼卡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他在创作《红妆》时更关注小说的气息。城乡关系也是她个人生活中思考过的问题,他也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他不太认同对乡村的“脏、乱、差”旧的认识,他认为乡村里存在着界限和道德感,或许过去的农村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包倬老师告诉同学们,不只乡村,我们从小被教育离开乡村,在被别人告知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愿意不愿意。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驯猴记》的人与猴

郭艳同学发言,她认为包倬老师的这本小说,主要写阿尼卡村里的普通人,或主动或被动离开村子,寻找方向的故事,有很多童年、乡村的经验。但是《驯猴记》的后半部分,她没太读懂,她在思考,小说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主题。高琰彤同学说,他也很喜欢《驯猴记》,在《驯猴记》中,他感觉是猴子驯服了人。他在阅读中,读到了一点苦难,但没有答案。怎么面对苦难是否是小说里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包倬老师很惊讶,开玩笑说,同学们比他更懂他的小说。包倬老师说,他在小说中更多想表达的其实是困境,而不是苦难。对于苦难,小说中,不回避,也不赞美。《驯猴记》是有故事原型的,十篇小说背后都有原型。在《驯猴记》中,他可能想表达一点宿命感。王朝军老师进行解释,《驯猴记》是借孙小圣,写人和猴的关系。他们就像我们人的两面性,好比左手自由,右手驯服,有种对抗的感觉。

《十寻》的寻找与补充

冉志会同学提问,在小说集中,她先阅读的《驯猴记》《掩耳记》《走壁记》,当她把三篇小说联系起来阅读时,三篇小说的内容会互相补充,帮助她理解。但当她单独阅读《掩耳记》会感觉小说的结尾稍显不足,这样处理,对短篇小说的完整性是否有影响。

包倬老师解释,这三篇小说的确是一体的。同学们的阅读很敏锐,在《掩耳记》中,他更想写一种虚幻的感觉。同学们对于结尾的感受,他愿意接受。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张佳荣同学说,她在看小说时很关注小说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小说集名为《十寻》,她认为小说集的主题就是寻找。而且众多小说中包含着双重意味,她很喜欢《红妆》《新婚快乐》,这些小说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瑰丽的味道。在这种感觉中,结局中又包含着撕裂,使她感受到人与人的距离。包倬老师表示认同,他想用小说的方式,写出时代下这些可怜、可悲的小人物之间的隔阂。

闫文盛老师进行了补充,他感叹包倬老师好的小说,遇到了好的读者。他说包倬老师谦虚地低估了自己小说的价值。包倬老师这本小说集中包含的小说家的创作力,是可以跻身更靠前的小说序列的。他在用小说的方式造世,而不是重复自己。十篇小说,都不重复,这种创造力是很少见的。

包倬老师说,他在写小说时,看中小说里的自由精神。他看小说也是这样,我们不是给别人写小说,而是为了自己的独立表达写小说。每个写作者都要写好的小说。

尤慧贞、马强等同学也进行了发言,表达了对小说细节、设计的喜欢。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作家的语言与情感

学生发言结束后,作家老师们发言。陈年老师分享了她在阅读中的喜悦,她首先阅读的《红妆》,小说中的感情很充沛,但结尾可以更加完美。陈年老师认为学生对《驯猴记》的讨论很深入,她从《驯猴记》中读出了人性、血性。

李柳杨老师问包倬老师是否写诗,包倬老师的小说语言很好,像诗歌,有节奏美。包倬老师说,他会读诗,也会尝试写诗。他在写小说时,十分讲究语言的韵律美。李柳杨老师问,包倬老师小说的构思都很好,问他在写作时是怎么构思的。包倬老师说,他在写小说时,不会写得很实,会通过虚构抵达真实,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杨遥老师说,包倬老师的小说集,十篇小说相互之间有联系,有“三记”,也有“三乐”,像《三吏》《三别》有种史诗感,是《十寻》,也是十问。十篇小说在写,离乡、返乡、怀乡,或许可以从更宏观地布局,多写几篇。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梁学敏老师也说,他在阅读小说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饱满的情感,他感受到了包倬老师在写作时获得的快感。包倬老师在写作时,把自己从生活中脱离,完全享受。梁学敏老师回忆,当他拥有小说技术,再去获得写作的快感,就有些许不满足,这其实就是陷入了生活的细节中,没有把自己脱离出来。包倬老师写小说的“虚”的思维方式,也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梁学敏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像包倬老师一样,享受退稿。每次退稿,都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小说。

赵婷老师作为《十寻》小说的责任编辑,分享了书籍在制作时的用心。她很享受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书的内容有关童年、乡村,勾起了她很多回忆。张东旭老师说,这本书很精致,是短篇小说集,十篇小说又互有联系,像长篇小说一样,有整体感。小说选得很好,做得也很好。

闫文盛老师讲写作时怎么从童年、故乡等经验汲取营养为同学们做出讲解。最后王朝军老师对小说的意义做出独到的解释,他认为文学不是哲学、社会学,有它独立的价值和功用。就像它不会给我们直接提供答案,它会用不确定的方式,给我们力量。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本次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活动结束后,作家班学生纷纷上台找包倬老师签字、合影。

作家面对面暨包倬小说集《十寻》分享会

(作者:chuangyi 编辑:chua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