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创意写作学院十周年庆 | 创意写作的盛宴:作家联合授课纪实

发布日期:2023-11-29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11月25日上午,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七大写作工坊分别在毣谷书院与多位作家嘉宾开展联合授课活动。活动通过师生对谈的形式,多角度阐释写作的理念与技巧。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感受创作者的思维逻辑,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经验。

图片


小说工坊(张敦组)

小说工坊迎来了李浩老师、梁学敏老师和贾若萱老师。本次授课基于的三篇文本是李浩老师的小说《影子武士》、梁学敏老师的小说《老同学》和贾若萱老师的小说《快乐园》。课堂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学生讲述阅读感受;作家阐述作品创作过程;作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作家回答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
首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三篇文本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认为梁老师的《老同学》构造很巧妙,特别注重人物塑造的细节;贾老师的《快乐园》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理矛盾的呈现;李老师的《影子武士》语言很优美。同时同学们也提出很多关于李老师的《影子武士》的问题。
然后,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明白了《影子武士》的文章大意——一部把中国锦衣卫和日本幕府结合的武侠小说。原作者李老师高兴地表达了认同,并告诉同学们他创作《影子武士》的灵感来自《古兰经》记载的一位有武士精神的老师。他强调创作时要把个人的恻隐之心剔除,客观地描写小说场景;在小说内容上,他十分重视小说的多面性的呈现,把对文章中影子武士的道德评判留给读者。李老师认为自己的小说是“平静的湖面背后也有恐惧的深渊”。
梁老师在发言时表示《老同学》是他以随笔为基础完成的一篇小说。他在遇到引发自己写作灵感的对象后,先是把创作对象吸引自己的点做了一个梳理;然后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个女子对自己年轻时光的追忆;然后以一篇经典小说为模型去想故事;最后利用自己的移情能力,用小说女主人公的口吻完成小说。
贾老师在发言时表示《快乐园》是她对自己创作风格的突破。她表示自己以前的创作更重视情节对小说的作用,不会刻意去构思小说的主题。但她在创作《快乐园》时有意识地去淡化情节对文章的作用,确定自己的小说主题——表达一个人无能为力的感觉,并把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局限在一个旧房子。李老师趁机引导同学们思考——没有细节的小说和全是细节的小说是否成立。在同学们讨论后,李老师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美国作家威廉的作品和乔伊斯的作品为例;告诉同学们一些作家十分擅长用精炼的表达去塑造人物,一些作家则更擅长用把文章细节放大的方式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
完成文本质询后,四位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李老师首先指出“丰富的情感”和“思辨力”对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对小女孩点燃四根火柴的顺序安排告诉同学们“作家必须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梁老师告诉同学们创作小说要学会从现有的材料中发现新的东西。贾老师表示可以通过行文的层层铺垫自然地完成小说。张老师通过他创作小说《最后一课》的过程告诉同学们小说可通过逐步推理情节发生的可能性来完成,并特别有趣的结构安排对小说的重要性。
紧接着,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写作方面的困惑,四位老师也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比如有学生发现自己现在对生活很漠然,感觉在小说选材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李老师以拉美的文学爆炸为例,告诉学生作家独特的描述对作品很重要,并建议学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漠然。
在授课的最后阶段,四位老师强调了对于创作的热爱和耐心的培养。他们鼓励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学生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小说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图片


剧本工坊
剧本作家班迎来了著名作家郑朋教授、綦江校区周昶婷老师和本院的李柳杨老师。本次授课基于郑老师提供的两篇小说《骑鹅的凛冬》和《战地新娘》,以及一篇创作谈《我的所来之路》。课堂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作家解释作品最初的灵感,阐述创作过程;学生提供阅读感受、提出困惑;尝试改编剧本。
郑老师首先解释了两个文本的区别:“《骑鹅的凛冬》在写作时战战兢兢、全力以赴,姿态因为太过于严肃而显得有些端着,《战地新娘》却因为文本更指向‘情绪’而非‘故事’因而在姿态上显得更为松弛。而在作品内容上,《骑鹅的凛冬》更类型化一些,‘悬疑’‘神秘’是作品主要去凸显的,《战地新娘》则更多描述状态因而更碎片化一些。但无论外在表现如何,作品都还是为了表达作者自身的‘认识’,对人的,或者对世界的。”
学生们接下来提供了对《骑鹅的凛冬》的故事认知,因为在文本上郑老师采用了“多视角”“插叙”“倒叙”等多种技巧,所以同学们在按照时间线还原“元故事”时并不一致。在彼此争论之后,“元故事”浮现出来,同学们几乎瞬间就认定了郑老师的创作意图,“对异乡人的歧视”以及“处于弱势地位者的绝望”。原作者郑老师高兴地表达了认同,并提示同学们同样也不应忽视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所提供的“另一种可能性”——庆松(主人公)真的是完全无辜的吗?只是因为他是受害者所以他就没有“恶”了吗?
李柳杨老师在发言时特别指出了文本中的“拉美色彩”,比如开头时“庆松”在地上漫长爬行后死于家门前这一描写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十分相似,而叙事中重复出现的“白色人影”又与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不谋而合。郑朋老师对此深表认同,解释到自己的家乡湖南日常生活中本身就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他也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引入文本,并因此给故事提供了别样的“味道”,当然这也与自己对“拉美文学”的喜爱深深相关。
完成了对文本的探询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着针对《战地新娘》进行剧本化。每位同学都提供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描写,在经过投票后选定了每个人都有所感受的金句:“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郑老师很开心,这时才表述说其实这恰恰也是最初决定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动力。
周昶婷老师这时开始教授剧本创作的一些概念,因为个人的从业经历,周老师更偏向“产业”的角度:如何选定主题,如何建立人设,如何设立“故事线”,如何编制梗概等等,在剧本作家班这样完全“对口”的项目小组中引发了同学们的高度共鸣。


图片


散文工坊
散文工坊在贾墨冰老师的主持下,由受邀作家蒲歌老师、丁一钒老师和杨南岳老师给散文班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堂生动且别样的讨论课。
课堂开始,首先由蒲歌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更是文学之路上的人生节点。
选择——“从我10岁那年起,父亲就教育立长志。” 蒲歌老师立志要当一名作家,这是蒲歌老师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节点。
探索——五年级在一本《雨果传》的影响下打开了读书之门,求知若渴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老师讲述到他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状态去选择“知音”或是“照镜子”一样去选择自己的读物,从而感受文学。
开启——蒲歌老师讲到,大学时代时他深入了解了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更多的文学理念,这些文学资源使他豁然开朗,对日后从事文学行业奠定了基础,同时领悟到:不同的书籍是不同的作家对世界不同的看法。
大学期间浦歌老师在自己创作过程中也遇到过问题:受到过其他作家的影响没有自己的语言。等到毕业回到农村的家里,在乡下为时一个月的生活对自己的语言起到了关键的转变。最后蒲歌老师特别指出:对于写作,探究自己的生活看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找到自己的语言,要将自己看得仔细,也要将生活看得仔细,进而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看清事物本来面目,紧贴人物。
然后由“特别会讲故事”的丁一帆老师讲述了自己心中的创意写作。丁老师表示,在形象层面,语言是第一位的。而在意象层面,讲故事的能力比语言更重要。此时同学们听的也是一知半解,丁老师随即用两个故事征服了同学们。也告诉了同学们讲好一个故事的要点:首先故事多来源于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亲身感受,或听人转述,如此便更具创意性。其次要认真留意自己的经历,这能为日后的创作提供素材。最后指明,讲鬼故事,或是写鬼故事,其实明为写鬼,实为写的是人心、人性和生命。
随后由杨南岳老师谈他心中的创意写作。他说阅读作品不能一味的去读,应分为两个部分:吸收同时也要有反叛精神,对待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态度和理解。在语言方面,杨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多读一些好书能精炼自己的语言,虽然是创意写作,但是也应该跟随严肃文学的脚步,他认为阅读经典作品就像与高手过招,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与“高手过招”的反应能力,从而更好的感受文学、亲近文学。虽然时代与环境相赋予语言的美感,但是自己的作品应当避免同质化,尽力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杨老师还提出要走好文学之路,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图”循着前辈的地图,走出自己的文学路。
最后的学生提问环节同学们也向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扰。其中有同学问到:如何寻找到属于在自己的文学方向?如何有效阅读和理解一本书?如何有效积累文字?蒲歌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对于文学,是需要支点来支撑起,那么就要先找到那一个关键的支点来打开它。刚开始读书时不一定要读很多,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有认同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书籍,或者找到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似的作家,找到可以让你“打开”自己与你很贴切,这样的一本书。其次可以去了解你喜欢的作家所喜欢的人的作品,以此来延伸你的阅读方向。读书要“慢下来”,不要急于求成。读书是一个慢功夫,它可以教你怎样理解和观察这个世界。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需要慢慢理解,也需要坚持,慢慢的你所积累的一切都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于阅读应该是一种乐趣,是你在享受它品味它,而不是成为一个目标,我今天要完成多少的阅读量我今天要从中收获什么,而应该纯粹的享受文字本身。
关于阅读。第一遍去欣赏它,在复读的时候可以去品味其中的语言、人物、结构,同时读完一本书,你可以通过自己对这本书的复述来提升阅读,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在阅读的时候最应该思考的是这篇作品什么地方打动你?又是通过什么文字、方式来打动你的?去分析这些方式,想办法去理解这样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文学是一个反复树立又反复打破的过程,要找到自己,在容易迷失的路上要贴着自己,就不会迷失。最后在无数此反复中找到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写是最重要的练习,在写作得过程中可以时刻保持对世界的敏感。杨老师补充道:对于写作,写随笔或者日记时可以找到一个核心来去写,就更加的完整。对于如何看懂一本书,可以通过反复的阅读,从而产生的自我理解,就可以称为看懂,不一定要人云亦云,追求一个固定理解,当你可以通过读一本书之后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就已经算是读懂了。


图片


诗歌工坊
诗歌工坊迎来了泰山科技学院的苏仁聪老师和重庆移通学院的黄明洋老师。
本次授课基于苏仁聪老师和黄明洋老师的个人作品,以及他们所推荐的诗歌文本进行授课。课堂设计分为四个环节:作家讲解自己分享的作品,学生讲述阅读感受并提出问题,作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作家回答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
苏仁聪老师推荐了诗人雷平阳、弗罗斯特和希尼的作品。分享过程中,苏老师说《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37条支流》是一种新的诗歌写作方式,一种客观的陈述,这提供了一种自然写作和纯粹写作的样本。关于这首诗,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在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理解了这种探索的写法。
黄明洋推荐的了诗人许立志、张枣的诗歌。黄老师老师分享自己的作品,黄老师的诗歌偏向古典型与现代型的结合,在他的分享的《思美人》中得以看出他这一写作特点,在他分享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中,黄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有过这种经历,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了诗意来自于生活。
随后,两位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苏老师和黄老师共同认为对于创作来说,对生活的热爱和体验感是至关重要的。紧接着,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写作方面的困惑,比如如何更好地发现诗意,黄老师分享了一个大致的体系,首先通过阅读积累意象,然后再从生活中得到感悟,分析自己的精神困境,从而获得突破,也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脱。在谈论到诗意时,苏老师讲述了他家乡的故事,森林、山路、亲人、风俗等,让他获得了天然的诗意体验。黄老师则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与打工经历,在琐碎中拾取诗意。


图片


儿童文学工坊
这次授课基于四篇文本,包括杨凤喜老师的小说《我的玛丽的合影》、三三老师的小说《长河》《小楼昨夜又东风》以及刘涵玉老师的小说《雪雾》。课堂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作家谈创作过程并分享创作经验,学生讲述阅读感受,作家回答学生写作问题并指导学生作品。
杨凤喜老师表示他很喜欢自己的这篇作品,因为它是用儿童视角来写的。老师从自身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创作过程。他提到在写作时应有正确的认知,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不可马马虎虎。老师和同学们围绕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谈到杨凤喜老师的作品《我和玛丽的合影》时,有同学提出,“金色的海”在文中是否有特殊意义。杨老师回答说这在文中并没有特殊意义,只是对人物的描述,而非特殊的记忆点。他的幽默直白的回答使现场氛围轻松起来,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
谈到自己的作品时,三三老师分享了在创作《长河》时遇到的困难,指出这部作品是以劳荣枝为原型创作的。在写作过程中,她反复涉及主人公的回忆。三三老师强调,在这部作品中,回忆是一个切入口,时空是开放的,回忆是男女主人公唯一的交集。她进一步讲述了在构思这部作品时的想法,表示这篇小说其实是她重写的,结构最终是经过修改的,开头与原本的设想完全不同,原本是想写一个以所有人为主体的故事。随后,三三老师与其他三位老师一起探讨了儿童文学和儿童视角的差异问题,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刘涵玉老师以自身经历为主线,阐明了儿童文学和儿童视角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引起了同学们对儿童文学写作目的本质的深思。
沉浸在文学中,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在讨论快要结束时,宋鹏凯同学毛遂自荐,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海洋日记》。老师们看过后纷纷提出了对该作品的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使作品更为完善。随后,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同学们在热烈的掌声中表示获益颇多,开阔了视野和眼界,收获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


图片


非虚构工坊
非虚构小组迎来了山西著名作家杨遥老师和泰山科技学院作家老师孙秀芳。两位老师不仅在小说创作方面颇有成就,在非虚构的写作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日前,山西出版集团出版的非虚构图书《掷地有声》是由杨遥老师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孙秀芳老师也出版过非虚构图书《企业家的黑天鹅》。
本次课程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由杨遥老师给学生们讲述《掷地有声》背后的故事,第二个环节是老师们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话题展开交流,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问。
杨老师简单谈了一下非虚构这种文体在国内和国外的情况,同时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关于非虚构的书籍。他特别推崇的《夜幕下的大军》、《在中国大地上》、《江城》等非虚构作品。《掷地有声》历时六个月,深入到山西省58个贫困县中的21个进行采访调研。通过扶贫故事,讲述了贫困人群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杨老师强调,做非虚构首先要迈开腿,其次要张开嘴。这种文体和虚构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靠走访收集资料和数据才能写出来,否则就失去了非虚构的意义。他还谈到了一些采访的技巧,不仅要收集当下的资料,还要收集历史的资料,形成今夕对比的关系,才更能体现某个地方的变化过程。此外,他提到做非虚构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脉资源,否则难以拿到第一手的资料,离真相也会很遥远。
关于人物访谈过程中如何辨别对方是否说真话的问题,孙秀芳老师提到她在采访企业家时遇到的问题。每一个企业家都会美化自己,给出的信息是最有利于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访所写人物周围的人,听听他们的话,尽可能地获取真实的信息。
在第二个环节,关于小说创作的话题中,老师们重点交流了“小说主题”的问题。小说主题就像人的心脏,是最核心的东西,一切素材都是围绕主题展开。问题在于,小说的主题是否越清晰越好?杨老师和孙老师都认为小说主题要有模糊性、多义性,要有充满解释的多种可能。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和发现的过程。
在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同学都参与了提问互动。同学提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每次总是把文章写得特别乱?如何摆脱作文的写作模式?怎么增加故事情节?如何写一个人物?
孙秀芳老师认为,增加故事情节的主要方法是增加矛盾冲突。可以给人物行动设置障碍,让他多次遭遇挫折,再去解决问题,这会自然带出矛盾冲突,产生故事情节。另外,可以从人物内心出发,写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通过内部的矛盾冲突来增加内容。还可以增加有性格反差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互动写出矛盾冲突,增加情节。
总的来说,情节的增加是人物情感推动的,从真实的情感出发去增加情节,或者从思想的需要出发去增加情节,故事才会是有情有理的,丰富而有逻辑的。孙老师认为多阅读是很实用的方法,很多故事已经形成了模式,即便我们不想进入模式,不去阅读,也会不可避免地进入模式。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当然并不是挪用,而是可以受到启发,从而写出更好的情节。
针对如何摆脱作文的写作模式的问题,两位老师分别给出了建议。杨老师建议尽量把文章写长,充分调动五感,写出独特的东西。他还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分享了自己阅读卡佛小说时的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灵感。孙老师则建议放弃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用心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人的情感与思考。要摆脱作文的模式,主要是感受真实的世界,敢于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展现复杂、甚至是残酷的世界。要直面这个世界,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孙老师强调,在真正的写作中,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度至关重要。摆脱作文模式的关键在于放弃一些常见的写作方式,用心感受世界,人物的复杂内心可以通过表现失落与忧郁等不积极的情感来展现。她提到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写到少年的成长烦恼、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彷徨,这种不积极的情感也是可以被书写的。此外,通过细节来呈现一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列举很多例子,可以使叙述更加自然。排比句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总是适用,因为整齐的排比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显得呆板。直接引用诗句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可能表明作者原创能力的不足。孙老师建议可以化用喜欢的诗句,将其变成自己的句子,用来营造氛围或映衬人物心理。
关于议论,孙老师认为要看自己的偏向。如果善于议论,可以写,但要注意不要过分表达个人观点,而是让人物去表演,让读者自己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孙老师的建议是摆脱作文模式的核心是感受真实的世界,敢于表现人的复杂内心,展现一个真实、复杂甚至是残酷的世界。
总的来说,本次非虚构小组的课程内容涉及了非虚构写作和小说创作的多个方面,包括采访技巧、主题的探讨、故事情节的增加等。两位老师的分享和学生们的提问互动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同学们也在讨论中获得了实用的写作建议和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文学交流课程无疑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稿


摄影:张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