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3小时2万字,师生共探:作家老师仲艳婷小说作品中的情感与家庭的多维对话

发布日期:2024-06-18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6月16日晚七点,在创意写作学院的门前小院,“信院作家作品讨论会”如约召开,来自作家班的5名学生和作家班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认真细致地讨论了仲艳婷老师的两篇小说作品《少女,少女诗》和《在澡堂》。讨论历时三个小时,发言稿整理后超两万字。本次活动由张敦老师主持。

图片

作家简介 仲艳婷,笔名仲星星,创意写作学院作家岗教师。

江苏海安人。曾获第八届“青春文学奖”和第十届“野草文学奖”。

有作品散见于文学杂志。

第一部分

关于少女,少女诗》的发言

图片

《少女,少女诗》是一部描绘青春成长与复杂人际关系的文学作品,主要围绕少女与青年男作家、大学好友林娜以及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展开。 学生发言 郭艳在阅读《少女,少女诗》这部小说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绘少女成长的细节上投入了很多心思。小说的主题集中在少女的成长和自我发现上,通过少女与母亲、一位关系暧昧的作家,以及她在大学的好朋友林娜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少女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小说中有几个显著的细节,特别能够体现少女成长的外在表现。例如,作者描述了少女在生理期时的痛苦,这不仅是少女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变化的具象化体现。此外,小说中还细致地描写了少女在与作家见面时的打扮过程,她的紧张和忐忑不仅通过内心独白表达,也通过她的动作和外在表现来呈现,这种描写手法有效地传达了少女在情感和社交互动中的微妙心理变化。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少女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成长轨迹,也深入探讨了少女在个人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挣扎与努力。这些细节的捕捉和呈现,使得小说在探讨少女成长这一主题时更加丰富和立体。

图片张佳荣阅读了这两篇小说之后,我认为《少女,少女诗》更适合新手作家模仿学习。这两部作品的主题相对简单,文章也易于理解。《少女,少女诗》中的女性主义色彩相当浓厚,作者从少女的家庭背景、情感生活以及与林娜及其女儿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叙述。小说在情节转换点使用标题,这表明作者有意构建了特定的结构。我和张老师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少女与青年作家的故事与少女后来与母亲的故事似乎可以分开来写。相反,母亲的故事与林娜的故事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叙事线索。目前小说的内容有些杂乱,尽管涉及了多个方面,但每个点的深度和力度都感觉不够。特别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对两对母女关系的对照描写,包括少女与母亲、林娜与她的女儿,以及少女与林娜的对照,这些对照在后半部分展现出了较强的张力。我认为,作者在前半部分可能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某些细节。我觉得如果后半部分的内容能够更加集中,并且增加类似的对照,小说的张力会更强,内容也会更加完整。陈志勇最初,我被小说中少女成长和觉醒的主题所吸引,感觉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比另一部作品《在澡堂》要出色。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两部作品在人物命名和某些叙事元素上存在相似之处。我同意之前一些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认为小说在矛盾点的捕捉上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感到有些失望。小说的最后一段,描述了主角被爱包裹的感觉,但我觉得这个结尾处理得过于仓促,缺乏深度,给人一种草率结束的印象。

魏鑫杰

我想询问的是,文章内容是否应该与作者的生活保持距离。例如,徐老师的小说《换亲》让我难以从文字中判断作者的性别或身份,感觉作者创造了一个与自己生活很远的故事。我想知道,用这种创作方式是否展现了很强的创造力。 老师发言

张敦

读完《少女,少女诗》这部小说后,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原因是之前在创作分享会上,作者艳婷曾经谈论过这部作品。尽管当时不确定作品是否已经完成,但我感觉到它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作品。读完之后,我觉得它比我最初的印象要好得多。最初听作者讲述时,我认为这是一部带有浓厚文艺气质的小说,但没想到作者能够将作品完成到如此高的程度。小说以一个怀有文学梦想的少女为中心,她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文艺气质,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故事围绕少女与一位作家之间的暧昧关系展开,通过双方的不断试探建立了故事的基础。此外,作者还加入了少女家庭内部的矛盾,增加了少女与母亲之间的人物关系,以及小说中的第三个人物——林娜。我认为,少女与作家的关系代表了她的人生梦想和理想,而与母亲的关系则代表了她所面临的现实和束缚。林娜的角色则描绘了一个人物的成长,可能象征着某类人从个性鲜明、魅力四射逐渐沦为平庸母亲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故事的设计是相当好的。

图片然而,我也认为小说存在一些问题。少女与作家、母亲和朋友的三种人物关系之间似乎有些脱节。尤其是少女与作家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男女之间的暧昧,而与母亲的关系则是束缚与反抗。我觉得如果母亲和林娜能更多地介入少女与作家的关系,可能会使故事的情节更加交织和丰富。我还特别欣赏小说的叙事语感,如果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那么这种语感可以说是非常出色,显示出作者受过良好的写作训练,绝对不是仅凭本能写作,而是有着明显的训练痕迹。总的来说,我对这部小说的意见是非常具体的。我认为如果能够在人物关系的交织和戏剧冲突的增强上做更多的工作,故事可能会更加引人入胜,内容也会更加完整。

钟小骏

魏同学提出了一个关于作者创作初期是否能够摆脱个人影响的问题,并指出这并不是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无论是紧密联系个人生活还是完全脱离个人经验,都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关键在于作品本身是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内容、独特的见解或更宏大的视野。此外,你提到大多数作家的初期作品往往来源于个人经验,这是很自然的现象。针对之前提到的作品,你认为《在澡堂》在作品的出色程度上超过了《少女,少女诗》,并且你会在后续讨论中具体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同时,你也提到了关于作品结尾的问题,认为尽管结尾可能显得有些口号化,但从整体上看,作品后半部分提供的情绪和指向性实际上是有价值的,甚至可能高于作品的开头部分。

张敦

志勇表达了对《少女,少女诗》结尾部分的看法,但我认为它并不糟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恰到好处。少女的情感发展是连贯的,她之所以对母亲的诗有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小说前面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少女经历了失去暗恋对象、闺蜜的情感变化,甚至感觉到失去了母爱。在故事的最后,她意识到自己一直被爱所包围,这个发现对她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情感释放,也是合理的情感高潮。我认为结尾的这句话是有力量的,恰如其分的。

钟小骏

我也认为《少女,少女诗》的结尾部分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糟糕。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所指的结尾部分不仅仅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而是整个作品的收尾阶段。我觉得结尾部分的价值实际上高于前面的内容。至于结尾的表述方式,我确实认为可以更加内敛和有力。我赞同你的看法,小说的结尾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更加深刻和有深度。我只是想强调,小说的结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仅仅是最后一句话。

白海飞

我很早就读了这部小说,对作者也比较熟悉。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情感,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和流畅。另外,我也同意大家提到的结构设计问题,确实应该对林娜、我和母亲、以及我和那个男人的故事进行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主线——少女经历了一段暧昧关系后的成长。我认为,其他的人物关系,比如和母亲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都应该围绕这个主线来丰富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虽然这样处理可能有些困难,但小说的结构已经相当匹配,需要一个清晰的主线来串联这些材料。我也认同其他优点,比如语言运用,以及诗的内容拼贴,这些都做得很好。我还想到了另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女子瞒着母亲去见一个朋友,母亲却知道她的性取向并陪同前往,这可能对《少女,少女诗》有所启发,特别是在展示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成长和亲人关系中的平衡与取舍方面。作为女性创作者,作者对这个主题的关注肯定更深。现在,我想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之前我认为《少女,少女诗》比《在澡堂》好,但我现在想再思考一下,然后再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董文媛

我先读了《在澡堂》,对艳婷的作品感到非常惊喜,因为之前没读过她的东西。接着读《少女,少女诗》时,我注意到了作者写作的特点,比如结构和语言的切换,以及不断变化的人物关系。但读到后面,我感到有些难以继续,尽管如此,小说中的情感细腻之处还是给了我惊喜,尤其是对男作家的描写,当他朗读少女的诗时,我感到情感上的共鸣。

图片然而,在一些细节上我有些疑问,希望艳婷能解释一下。比如,男作家少女主要通过语音电话交流,但他有女朋友,却经常和少女打语音电话,这让我感到有些疑惑。还有,他们一见面,男作家立刻告诉少女他有女朋友,这让我感到奇怪,因为在之前的交流中他并没有提及,让少女产生了一些误解。我想知道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说作家根本没在意这件事,觉得和少女聊天很正常。这些细节让我感到困惑。

徐清松

我想说的是,我深感《少女,少女诗》的结尾是小说中最有力的部分。我提前给她看了我今天中午写的这段文字,我也来给大家朗读一下:《少女,少女诗》结尾比较有力量,和前面的内容形成一种反差和张力。超拔了日常,超拔了平庸的生活,也超拔了“我们曾有过的虚荣与无知,纯真与痴迷”!在创意写作中,我经常强调结尾的重要性,因为它能颠覆、叛逆、升华全篇。我曾说过,结尾比开头更重要。除了欧亨利式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意境、环境等来结束故事。仲艳婷老师的结尾使用了母亲的录音,让少女意识到自己一直被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我认为这是小说中最闪亮的部分。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个人看法。尽管我在房地产行业工作了15年,但我并没有写过关于房地产的小说。我认为,小说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相去甚远,就像我的小说通常与我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一样。我自认为想象力比较丰富,如果我去写房地产,涉及那些勾心斗角的故事,我会觉得那没有意思。我更倾向于写能够激发我想象力的故事,即使它们与我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正如钟老师所指出的,无论是写日常生活还是遥远的地方,这并不是评价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我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换亲》,里面的主角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虽然我已经不再是小女孩,但这个故事确实与我的童年记忆有关。我认为短篇小说主要是围绕一个点来写,可能是一个画面或者一个想法,当这个点在脑海中形成时,我就会围绕它来写作。我的老师卡尔维诺在写作时,总是先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画面,然后根据这个画面来展开故事。这个画面会直指文学作品的中心和倾向。就像一个人被砍成两半,或者一个人爬到树上再也不下来,这些画面都非常重要。我比较喜欢有想象力的作品,比如写三国的故事,或者其他与现实生活不同的题材。我认为想象力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内部逻辑自洽。这是对想象力的一种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汉家

我非常欣赏《少女,少女诗》这部作品,特别是它的结尾,我认为每个人对结尾的喜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也各有差异。就像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淡然,而阿城的小说则以其语言的平实和结尾的开放性著称,给人以意犹未尽的高级感。即便是文学大师们,他们的结尾有时也会采用口号式的风格,比如《浮士德》的结尾:永恒女性自如常, 接引我们向上。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文学本身的审美认可。有些人可能喜欢情感浓烈、冲击力强的结尾,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喜欢含蓄、有余味的结尾。我个人对《少女,少女诗》的结尾没有失望,即使不是极度赞美,也认为作者处理得很好。小说中,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母亲的描写。母亲和那个作家都读过少女的诗,但两者的方式和情感截然不同。母亲读诗是隐秘而不被发现的,更加真挚和赤诚。这种情感的真挚非常感人,尤其是当少女发现母亲也在读她的诗时,她意识到母亲内心也住着一个少女,对爱和美好事物有着向往。我认为,少女和母亲的关系在小说中被深刻地描绘,母亲本质上也是一位少女,她读少女写的诗时的感动,展现了她内心的真实自我。这种突然的爱和情感的觉醒,给人以动态的、动词般的感受,而不是静态的定义。小说的结尾提供了这种被突然抓住的爱的感受,这种爱是容易被忽略的,是意外的,也是珍贵的。我还想说,艳婷的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作品中的原始情感和对情感本质的探索。我认为这种原始的、根源性的东西是值得尊敬的,它是最本质的部分,是作家本性的一部分。一个作家的本性,他对某些事物的迷恋或理解,这些都对他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我非常赞赏她小说中这种纯正的根源性,这不仅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更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李柳杨

我其实对于从别人给我的评论中提取养分这件事感到有些困难。我很小就开始写作,十几岁就发表了作品,但我并没有发表过太多。我很早就意识到,文学界往往存在不同的派别和团体,每个人对我的批评或表扬,其实更多地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逻辑和美学标准。因此,我对参加各种会议和讨论都保持警惕,我担心失去自己的独特性。我对这两部小说的看法和张老师有些相似,觉得它们完全可以分为两个故事来写。但每个人的美学都是不同的,写作很长时间后,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天赋,他距离顶尖就只差那一点点,但那一点点可能就是他突破不了的境界。有些人只要努力就能接近高水平,但无论如何努力,可能都达不到顶尖。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我是一个比较沉不住气的人。在出版小说之前,我都没有发表过任何东西,因为我不研究杂志怎么写,也不投稿。我写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等到想发表时,才发现原来发表作品有它的一套规则。我不怎么在乎这些东西。还有一点,我有一段时间有阅读障碍,看到书里的字会乱跳,看不下去。我阅读的小说集和诗集远不如我看艺术书花的时间多。近几年我开始补充阅读,但我确实没有阅读很多东西。我想说的是,艺术,就像诗歌一样,真正的功夫在诗外。学习东西越多,你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这会让你感到困惑和混乱。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警惕性,不要失去自我。

陈年

柳杨提到,如果由她来写这部小说,她可能会将其分成两部分,但在我看来,我会将其分成三部分。这部小说涵盖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这三个主题,因此,如果由我来写,我会将这三个主题分别扩展成三个独立的故事。我感觉到这部小说的混乱,原因在于作者试图将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但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它们。尽管作者试图用“少女诗”来作为融合这些情感的手段,但我认为这种融合并不自然,有些强行。如果要把这些不同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需要更巧妙的手法。

图片如果我来写,我会将与暗恋诗人的故事作为一部分,这是关于爱情的线索。另一部分则是与母亲的关系,这是我最欣赏的部分,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我能够深刻体会到与孩子之间的隔膜,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担忧。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与我有共鸣,因为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母子关系。总的来说,我认为将这三个主题分开处理,各自深入挖掘和展现,可能会比试图将它们硬凑在一起更为有效。通过独立的小说来分别讲述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故事,可以让每个主题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深化,从而创作出更加深刻和感人的作品。

贾若萱

我阅读了这两篇小说,我得说,我更喜欢《在澡堂》。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少女,少女诗》没有让我那么喜欢。首先,我觉得小说中有些部分处理得不太恰当,尽管其他人也提到了,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在初读这部小说时,感觉女主角不太像一个三十岁的女性。她和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她的心理描写,似乎情感过于充沛,有点像初中生的感觉,而不是一个成熟的三十岁女性。我在想,作者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个人物的情感层面。另外,我不喜欢小说中女主角和男诗人文远之间的一些细节。他们聊了那么久,女主角突然去杭州,然后文远突然告诉她他有女朋友了,这让人感觉有些突兀,缺少必要的波折。

图片第二点,我觉得小说中人物太多了,亲情、爱情、友情都混杂在一起。可能是作者想要模仿门罗的风格,将多个主题集中在一个故事中处理,但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如果把这些拆开来写可能会更好。比如,母亲和女主角之间的情感部分,可以写成一个典型的顿悟小说。至于友情部分,可能和闺蜜的故事有关,但时间线拉得太长,节奏变化太快,感觉不太协调。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作者究竟想要写什么。是想写一个简单的故事,还是有一些特定的主题想要表达?目前来看,小说中的素材堆积得太多,需要进行筛选。虽然短篇小说不一定要非常清晰,但目前看来,小说中还是有些部分显得比较乱,需要做一些修改。

钟小骏

我个人认为,刚才几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我这里看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我觉得关键在于作者在创作时没有找到答案。在我的创作系统中,故事开始时应该提供动力,而故事结束的标志,或者说故事讲到什么地方意味着结束,是在于指向或者达到了你要给出的那个答案。我不认为我们目前的素材太多,或者需要拆成更多的作品。我认为你应该做的是找到一个原则,使三个素材能够真正被用上,融合在一起。从我的创作理念来讲,这叫做对你理念的考验,考验构成了作者的作品的波折,每一个波折都是对你所要表述的那个性质的某一个方面的考验。现在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少女,少女诗》。我不认为你在创作时有清晰的思考,究竟要写什么?更像是你给出的一个概括性的名字。我并不认为你已经深入思考到足够给出“母亲就是少女”的这个想法。你有很动人的东西,就是海飞刚才提到非常充沛的情感。这个情感使得你调动你的日常经验会非常流畅。但是因为太流畅而失去了对它的组织度。

图片我建议,你在进行创作时加入你的目的性。假如文学是一个核心概念,那么我们整个作品建立在你对文学这个词的理解上。文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影响的三个像素,就是刚才提到的亲情、友情、爱情。你每提出一个,实际上是对这个向度的一个考验。你只需要讲述你最想讲的,但是你提炼出来一个有文学梦想的人和没有的人之间的结局差异。我还觉得,你在写这个渣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为什么渣以及为什么要写这个渣男。你很自然地把渣男的一系列写得非常逼真,但没有考虑到为什么要用它,以及要怎么使用它。反而是你寥寥几笔的那个老师,给出了相对完整的应用。最后,我认为如果你能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创作,深刻地去思考你要解决什么,那将会非常有价值。我担心你会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停留在当前的水平。我希望你能够在有可能解决的范畴内,尽量好,甚至是尽量深入地去完成某些书写。

冯泽

我最初读的是《少女,少女诗》,读完之后我确实挺喜欢这部作品。特别是在读到小说的最后一章节时,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了我,觉得最后那部分写得非常好。我觉得《少女,少女诗》相对于《在澡堂》来说,在主题上更加清晰一些。在读这部作品时,我感到它被嵌入了一个更大的主题框架内,即青春和梦想。我觉得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似乎都共享着对文学的热爱,以及与文学前辈谈过恋爱的经历。但我个人的感觉是,小说主要描写了我观察不同的人——文学前辈、林娜和母亲——的不同视角,但没有充分展现出他们对我的不同看法。这让我感到有些不满足。

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分,我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作者写了与文学前辈的恋爱,但那些描写似乎很普通,即便是不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在恋爱中也会做类似的事。我觉得这缺乏文学性,不够特别。反而结尾处,母亲那种原本认为文学是毫无意义的人最后却在阅读,这个转折非常特殊,很有意思,处理得很好。如果前面的部分能够更集中地围绕这一点展开,我相信小说会更加吸引人。

第二部分

关于《在澡堂》的讨论发言

图片

《在澡堂》这部虚构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破裂过程,深刻探讨了忠诚、背叛与家庭伦理的复杂议题。故事核心事件是父亲在一次日常光顾的澡堂中与老板娘发生了婚外情,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母亲婚姻的解体。小说以此为转折点,细腻描绘了这一变故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剧烈动荡和长远影响。 学生发言

班弘越

在我们上课讨论这部作品时,我们首先认可了它的一个显著优点:作品的标题“在澡堂”非常贴合故事的核心主题,作者利用澡堂这一场景作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故事,这显示了题目与内容的紧密关联。然而,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即难以区分故事的主体。我们不确定故事主要是关于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他姐姐的关系,还是关于他与母亲的关系。这种不明确性让人感到有些混淆,难以抓住故事的主线。此外,故事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交代清楚,例如母亲的病情和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等细节。这些元素的累积使得整个小说读起来有些费劲,缺乏清晰的主次关系。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小说的结构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如果作者想要聚焦于叙述者与母亲的关系,那么应该用更多的篇幅来描写这一部分,而其他的细节则可以相对减少。同时,需要把故事中的关键细节描述得更加清楚,这样整体的叙述就会更加流畅,读者也更容易跟随故事的发展。

陈志勇

在我阅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确实产生了一些疑问。我觉得这篇小说中存在一些误导,有些地方做了铺垫,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答。例如,开头部分提到林天华,似乎在暗示他将承担起某种责任或照顾某人,但到了最后,林天华与主人公的交流并没有涉及这一点,而是直接宣布他要离开,这让我感到困惑,似乎有些情节没有交代清楚。另外,小说中有些地方一笔带过,但我感觉那些内容其实很重要,比如提到经济状况的部分。至于结尾,虽然看似侧重于主人公与姐姐的关系,尤其是与林娜的和解,但我不明白他们之间为何需要和解,因为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矛盾。只是提到林娜结婚时没有请主人公当伴娘,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缺乏对矛盾的具体描述。我还觉得小说中有些句子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介绍牙医丈夫的那一段,我读了好几次,感觉语序有些混乱,难以理解,似乎在段落构造上存在问题。尽管如此,我认为仲老师的语感非常好,小说中有一些比喻用得非常生动有趣,比如将某物比喻为“像涨了水的面糊”,这样的比喻让我觉得很有意味。

郭艳

我在阅读《在澡堂》的时候,感觉上要比《少女,少女诗》更喜欢一些。我觉得《在澡堂》和前一部作品一样,都非常关注女性的成长,女性主义的倾向非常明显。在这部小说中,我读出的矛盾关系主要是主角和他母亲之间的,小说用了很多篇幅描写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角和他姐姐之间也有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可能是不满或者是其他原因。同样,他和他父亲之间也存在矛盾。在这些关系中,我能看出主角在向母亲寻求关注和爱。例如,小说中有一个情节,他在第三页故意大声问他母亲是否需要小便,这明显体现了母女关系的矛盾。他既希望得到母亲的承认,又似乎想给母亲一些难堪,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整个小说中,主角一直在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合适位置,从小时候与姐姐、母亲和父亲的相处,到后来照顾生病的母亲,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但小说中写的点非常多,主角的矛盾冲突、心理状态以及个人成长中的冲突都被涉及,这使得小说读起来体量较大。我感觉小说可以找到一个更集中的着力点,重点描写主角与某一个或某一对角色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更加集中和深入,而不是铺得太开,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有些吃力。尽管如此,我认为作者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一些比喻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佳荣

从新手写作的角度来看,我在读这篇小说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开篇的矛盾处理。与之前的《少女,少女诗》相比,《在澡堂》的开篇提供了充足的矛盾,故事一开始就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迅速描绘出父女之间以及姐妹之间的矛盾,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有张力,让人迫切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另一个我关注的点是小说的视角转换。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主角从小孩到青春期再到成年后的视角,包括照顾长期卧床的母亲时的烦躁中年女人视角,这些视角的切换非常自然。我还注意到了小说的结构。与《少女,少女诗》相比,《在澡堂》的每一部分都安排得很融洽,体量充足。特别是最后采用的双线叙事手法,一边描写主角在当前时空照顾母亲的情景,一边穿插过去的情节,与故事主题相呼应。作者对题记的改动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从“满脑子高超的判断”改为“满口华丽的词藻”,这种改动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我觉得小说的主题并不十分明朗,它似乎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而是更像是以一个家庭为样板,深刻地触及了一些我们熟悉但未曾明说的人性的幽暗面。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但作者的写作非常真诚,是一种大胆的真诚。在读到描写真实心理状态的部分时,我感到了震撼,这种大胆的真诚和语言表达给了我深刻的阅读体验。我还发现作者在叙事时会打断叙述,比如在讲述姐姐拎着东西到来的场景时,叙事突然转到姐姐和牙医丈夫的相识过程,这种叙事的时空打断是我自己在写作时也会遇到的问题,我不确定这是否需要改进,所以想听听老师们的意见。此外,我觉得有些地方作者写得过于直白,其实应该留给读者一些阅读和想象的空间,让小说的某些部分保持模糊,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

魏鑫杰

我不太赞同简单地比较两部作品哪个更好,因为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美,就像我们不能比较大海、山峰和草原哪个更美一样。这种比较是不严谨的,因为它基于个人的认知和偏好,而每个人的偏好都是不同的。我最近在玩游戏、看电视剧时注意到,如果一个作品能吸引我,让我感兴趣,那么我就能投入其中。首先,作品需要给我一个充足的动力,让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一个陌生的村庄或故事,开始时可能觉得与我无关,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开始感觉到这些事情与我有关。例如,当我读这个小说时,我注意到了两个人物,林天华和林某,我就开始好奇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好奇心驱使我继续阅读。如果一个作品能在一开始就吸引我,让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阅读,那么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我认为,一个作品至少要能激发我的兴趣,让我愿意投入自己的经历去阅读。不管作品的叙事多么宏大,或者要表达的主题多么深奥,如果一开始我就失去了兴趣,那么我是不会继续读下去的。我需要能读进去,感受到故事的吸引力,这是我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 老师发言

张敦

首先,我要明确表达我的观点:如果在这两篇小说中做对比,我明显更喜欢《在澡堂》。我思考了为什么我会更喜欢它,原因有几点:首先,是基于小说在技术层面、叙述技巧以及作者能力方面所体现出的卓越,让我非常佩服。我认为在这些技巧性方面,《在澡堂》是超越了《少女,少女诗》的,它表现得更为成熟,叙述也更加流畅。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显然是作者较为成熟的作品,可以拿得出手。接着,我被小说的设计感所吸引,尤其是故事一开始就设定在一个家庭内部,而且是一个破碎的家庭。父亲和姐姐上门来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这个场景的设定让作家在这个场景中特别容易处理亲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这个场景中描写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很有深度的。

图片小说要表现的是主角与母亲、父亲、姐姐之间的几个人的关系,可以用《少女,少女诗》中提到的“羁绊”这个词来描述。作者用这个场景建立了整个小说的结构,使得小说结构非常完整,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结构统一了整个故事。另一个吸引我的点是小说中的叙事者,她的个性非常鲜明,特别,有一种刻薄的、不完美的心态。我觉得那种女性的心思把握得非常恰到好处。比如她写到父亲和母亲时,都带有一种非常刻薄的笔触,有时甚至让我觉得有些过分。但我觉得这种过分也很有趣,人物形象塑造得很好。在时间处理上,我觉得作者也做得比较自如。小说中时间是跳跃的,但跳跃得很好,每个跨度、每个跳进跳出的节奏把握得相当不错。

李先锋

我看到艳婷的小说后,觉得她非常有天赋。二十多岁就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我在这个年纪时还不会写小说呢。我真心觉得她做得很好,语言方面尤其出色。在读她的作品时,有好几段让我思考如果我来处理会怎么办,我觉得我可能处理不了这么好。不过,我觉得《在澡堂》这个作品有些不足。素材好像没有经过筛选,很多素材并没有指向同一个中心,感觉有点散漫,甚至有些臃肿。比如,小说中少女对发育的渴望这个点我觉得很好,但似乎和主题关系不大。还有澡堂那一段,我想到了《入殓师》的故事,以为艳婷会往那个方向写,结果也不是。还有妹妹对姐姐的嫉妒,我本以为会写姐妹关系,发现也不是。我觉得小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虽然模糊性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个人其实更喜欢有点模糊性的作品。但我觉得艳婷的这部作品散点太多了,没有统一收到一个地方去。比如我对姐姐的妒忌,我觉得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最后我和姐姐之间的和解也感觉有些莫名其妙,转变太快了。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感觉,可能我误读了。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艳婷的小说,觉得写得很好。如果主题能再清晰一些,我相信作品会更上一层楼。

汉家

我同意刚才同学提到的,不应该简单地比较作品。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就像不同的自然景观一样,它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也是一种比较,但这种比较并不妨碍每个人保持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关于《在澡堂》,我觉得仲老师在描写母亲的态度上可能有些过于苛刻。例如,母亲生病时的描写,让人感觉到一种冷漠。我认为,虽然生活确实有其严酷的一面,但刻意增加文本中的冷漠感和刻意强调生活的残酷性,与真实生活中的自然严酷是有本质区别的。青年作家有时可能为了制造惊人的效果,过度放大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这种刻意的痕迹会让人感觉不自然。我觉得,生活中的冷酷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过度的人为强化和刻薄反而让人感觉不真实。因此,我认为在塑造人物和情感时,应该更加克制,避免过度的冷漠和刻薄,这样读者才能对人物保持信任。另外,我也注意到了小说中对卫生巾的描写。这种细节的处理我觉得很自然,它反映了女性成熟过程中的某些心理变化。卫生巾作为一个载体,很自然地展现了女性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以及成熟带来的一些失落感。我还想说,我更喜欢《少女,少女诗》的原因在于,我觉得它在生理生活之外,提供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觉得文学作品应该在生活的流水账中,提炼出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珍珠,一个粗糙的石头,或者是一个暗礁。这些提炼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指引我们的灯塔,也可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障碍物,但它们一定是与生活有所抽离的。最后,我想引用卡夫卡的一句话,他和巴尔扎克对待生活障碍的态度截然不同。巴尔扎克认为他会摧毁一切障碍物,而卡夫卡认为障碍物正在摧毁他。这体现了两位伟大作家在世界观上的巨大差异。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差异,没有差异,文学就会变得死板和无趣。

陈年

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在阅读时,它让我想起了吉根的小说《姐妹》。我不确定作者是否受到吉根的影响,但特别是当小说写到与姐姐的那一段时,我不禁想到了《姐妹》。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在于,正如汉家老师提到的,它很好地捕捉了身体的和情感的成长。这是我在创作中也关注的主题。我觉得自己在描写女性身体和情感方面,还没有达到像这部小说这样的水平。这部小说在这方面的描写非常出色。通常,在我阅读女性作家的小说时,很少能遇到这样深刻的感觉。像苏童、毕飞宇等作家在写女性身体或成长的小说时写得特别好。有趣的是,有时候我们女性作家在写自己的成长或身体方面,反而没有男性作家写得好,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而你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方面的描写,正是我最满意的地方。我也在这方面有所创作,所以这部小说给我的整体感觉非常好。这是我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贾若萱

我确实挺喜欢这部小说的。当我得知艳婷老师是先写的《在澡堂》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在叙述上可能存在的一些混乱,所以在《少女,少女诗》中采用了直接用标题来分隔的方式,使得结构看起来更清晰。这部小说非常日常化,题材和主题都相对深入,比《少女,少女诗》更让我感兴趣。我欣赏这部小说的叙述语言,正如大家已经提到的,语言处理得很好。我唯一觉得有些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最近在写作时遇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部小说似乎没有明确的事件,更像是一种背景叙述。我感觉到,小说中的人物面临一个天然的困境——母亲生病了,需要被照顾。但是,当我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感觉到它缺少事件的推动,更像是背景的持续展开。这可能是因为作者一直在用背景叙述,而没有将背景转化为事件。我最近在阅读门罗的小说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她的小说中时间跨度很长,有过去和现在的穿插,但过去往往是多层次的。我意识到,可能是因为叙述方式的原因,使得过去作为背景的部分没有变成事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回头去看了一些传统叙事方式的小说,比如《雅加达》(可能是记错了名字),发现作者通过交替叙述过去和现在,将时间线理得非常清楚,使得过去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变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事件。

钟小骏

首先,我想回应一下刚才的问题。我注意到大家在表达时都在说“我更喜欢这篇小说”,而不是“这篇小说更好”。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就像我们不能说某个姑娘不值得爱,只是我们有自由偏好选择更喜欢的,这并不涉及谁更好或谁的价值更高。我更喜欢《在澡堂》这篇小说的原因在于,尽管它并不完美,但它提供了两个坚实的基础。首先,它限定了空间,使得故事更加集中,人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次,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比《少女和少女诗》要清晰得多。在《少女,少女诗》中,作者几乎放弃了对人物的刻画,导致它更像是抒情散文而非小说。在《在澡堂》中,作者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母亲形象,通过两个事件(或细节)很好地刻画了母亲的性格。这两个细节对叙事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人物的建立至关重要。当作者试图攻击母亲时,只用了一句话,但因为前面提供了出色的细节,读者都能明白。然而,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一个致命问题是缺乏核心事件。最后一句话有很多指向,但并没有给出文本意义上的明确回应。我认为这是放弃寻找和建立核心事件的结果。我还注意到,《在澡堂》中的叙述者存在感显著降低,这比《少女,少女诗》中的叙述者要好。在《少女,少女诗》中,叙述者经常打断读者的沉浸感,而在《在澡堂》中,作者更好地克制了这种冲动,更多地沉浸在故事本身。

冯泽

在阅读《在澡堂》这部小说时,我首先被其语言所震撼,小说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但在小说暴露这些细节时,我有时会感到自己像是在偷窥。我在想,在处理这些细节时,是否有考虑到速度的问题,因为有些信息的暴露让我感觉有点过于私密了。我对叙述者的心理背后的动机感到好奇,而不只是单纯地呈现行为本身。如果只是呈现行为,我会感觉只是在偷窥,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让我感到痛苦,也让我有些自我矛盾。另一个问题是,我在阅读时感觉叙述者应该是在很久之后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的事情,但他在讲述时似乎没有变化,给我的感受好像没有变化。他在回忆过去的行为时,没有从现在的角度做出判断,没有给出我当时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这是我想看的东西。

图片我觉得在前面部分,至少应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开始这样的叙述。我对人物的成长和身体上的变化感到好奇,特别是对姐姐的成长和变化。在人物塑造方面,我觉得最清晰、最打动我的是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非常好,有我期待的那种变化和剧烈的感觉。尤其是读到母亲把管子的那一段,我觉得写得非常好,但那里可以更深入、更展开一些。最后,我觉得可能换一种视角来写会相对来说更好。

白海飞我主要想从叙述者的角度来谈谈。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创作?似乎创作首先是为了解决我们个人的问题,比如对现实世界的疑惑、不满,甚至是极端的情绪。通常,解决办法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宣泄,要么是寻求和解。在这两个小说中,我感觉到的更多是一种宣泄,尤其是在《在澡堂》中,叙述者的内心戏非常丰富,给人一种自导自演的感觉。叙述者在小说中对母亲的态度复杂,一方面想要尽孝,另一方面又对照顾母亲感到厌烦。这种复杂的心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但在小说中,关于叙述者和母亲之间现在时间的故事并不多。叙述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姐姐的和解,所有这些都源自澡堂的事件,从那里开始,叙述者开始窥见姐姐身体的变化,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图片另外,这两个小说同样宣泄出了女性对男性的糟糕印象和批判,这一点非常明显。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中年男作家的不满和鄙夷。我认为,这样的宣泄式小说极具个性,它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同时,这种宣泄是为了解决个人问题,还是仅仅为了宣泄,这是作者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进行讨论。此外,小说中的两个时间线——过去和现在——很多内容都是背景,作者没有将背景转化为发生的情节事件。交代了很多关于叙述者与姐姐、父亲、前男友的关系,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关系。最后,小说的结构设计有些混乱,虽然我们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但似乎又不太清楚,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在每个主题上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这些主题,包括叙述者与姐姐的青春萌动、与母亲的当前关系,以及与父亲的僵硬关系和最终的和解,都是值得细致探讨的。

贾若萱

我认为《在澡堂》这部小说并非仅仅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一部表现得相当克制的作品。与之相比,《少女,少女诗》可能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和明显。《在澡堂》中并没有过多直接的情绪流露,我认为这是它的可贵之处。至于你提到的父亲、姐姐和前男友,我并不认为这些是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主题。我觉得作者想要探讨的是一个家庭在特定情况下的状态,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应对和面对这些家庭事务。

白海飞

《在澡堂》这个标题本身就提示了故事的中心场景和事件,作者显然想要探讨在澡堂发生的事件对家庭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反映在主角当前的处境中。主角面对的是他父亲已经另有家庭,而姐姐林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带着家人出现,这些情况构成了主角必须应对和处理的现实。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作者艳婷想要传达的具体信息,但通过小说中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角所遭遇的家庭变故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这些情节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可能想要探讨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汉家

我突然想到了一些关于小说《在澡堂》的克制之处。我觉得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很克制的,并不是真正的情感宣泄。相比之下,小说《少女,少女诗》则完全是充满热情和诗性的,那种原始的情感在行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当主角发现母亲读他的诗时那种兴奋和突如其来的爱。我认为,这种克制是非常正确的,是艳婷坚持的好习惯。我还觉得海飞、小骏和若萱老师在文本分析方面做得很好,他们通过细致的文本结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张老师的意见也很具体,对写作有直接的帮助。我觉得比文学理论的探讨对写作更有帮助。尽管文学理论对于认识世界可能帮助不大,但对于写作和文本分析却非常有用。我认为,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文本分析可能比文学理论更重要。文学理论是事后的总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实践中尝试和搏斗。我们应该先上战场,然后再根据胜败来总结经验。所以,我觉得在写作之前就进行总结可能并不恰当,文本分析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

陈年

我作为女性作家,深刻理解并感受到仲老师对文字的直觉和感知能力。你能够凭借直觉捕捉并用文字表达出那些细腻的感觉,这是很多作家难以做到的。我特别欣赏你在这方面的才华和敏感度。至于海飞和冯泽他们提到的关于宣泄或者其他的评论,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成家的过程,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体会到那些特定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幽默看法。我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感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白海飞

我们在讨论小说时,确实是基于文本来进行的。作为作家,我不能向每一位读者解释自己的每个想法和目的,而作为读者,你们只能通过文本来发现和感受。艺术的本质在于传递感受,而这些感受是通过文本来表达的。你提到的直觉,是指作家在创作时的直觉。而我在谈论的是作为读者的直觉感受。虽然作家和读者的感受是相互连通的,但连接它们的媒介是文本。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作家的个人解释来理解文本,而应该依据文本来进行分析和感受。例如,汉家老师提到的少女和母亲的形象,这是通过文本分析得出的,而不是基于艳婷的个人解释。我们的讨论应该专注于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去揣测作家的个人直觉或体验。

钟小骏

我听到了若萱对海飞的回应,海飞是从总结性的角度出发,说他的创作基于什么。但若萱指出,他并没有感受到海飞所总结的那种创作倾向。我个人从阅读这篇作品的感受出发,也不认为作者的创作动力是出于宣泄。我更倾向于使用"预设立场"这个词,我认为作者在脑海中对很多事物有固定形象,对很多事件有真理般的答案,然后直接这样使用。我并不认为作者的创作动力是单纯的宣泄,而是预设立场。作者在情节设置上也在试图寻找和解,比如姐姐和解,以及和母亲的和解等,但他是有这种预设立场的。关于什么更适合作为这个作品的主题,我认为我们的建议并不应该涉及到文本具体应该怎么处理。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场合针对作品内容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某个情节或某个人物应该如何,可能帮助不太大。因为那并非来自于我们个人的判断,而是来自于我们阅读了这篇作品之后的期待。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能帮助作者,或者说有一点价值的话,应该是在一些技巧方面,提供建议,比如解决了某个问题后,其他问题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如果陷入到对具体情节或主题的讨论,可能会失去意义。比如,艳婷提供的这篇《在澡堂》,我能提出七个有价值的主题。这实际上和陈年老师、先锋他们提到的把它拆开写是一个意思。但如果保留了我们目前的这个东西,我们应该从考验角度来讲,有被解决的可能性。我们未必作为创作者一定要给出具体问题的答案,这不是我们的责任,也不是我们的义务。但我们努力思考之后,把这个世界按照我们理解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感知到的展现出来,答案是他们自己去寻找的。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这个作品就拥有了里面每一个事件寻找到自己指向的可能性。作为创作者,你需要先思考到这一步,然后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得他们展现出来诸多的可能性。但如果我们把素材完全当做工具使用,而给出一个固定的立场,那可能就失去了作品的多样性和深度。

徐清松

《在澡堂》中,作者书写了一个女性在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展现了母亲与前夫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些描写,就像对母亲不幸命运的细致而传神的展示,使得刻画显得比较真实。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也适用于写作——未经审视的体裁不值得书写。审视需要距离,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处理内容。在阅读当代小说时,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故事层面和作品想表达的内容。例如,一万字的小说是否能在3000字内吸引读者进入故事?如果做不到,至少语言要出色。如果一个作品写了几千字,读者仍感受不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那可能是因为作者自己也没表达清楚。我个人更看重小说的可读性——是否能让读者持续阅读。可读性包含很多要素,我认为它比故事性更重要。作品的主题和指向也很重要,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以及作品的指向性。想象力在写作中至关重要。例如,洛以的《西夏旅馆》展示了如何虚构一个国家及其故事。提升想象力需要我们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描绘。写作中的准确性也很重要。描述女性痛苦的情境时,如果一个男作家没有经历过,他应该如何通过想象力来真实地描绘?如果描写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做足够的研究或咨询。最后,我想强调生活真实在小说中的重要性。通过细节的描写,如拔管等医疗程序,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从而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仲艳婷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抽出时间坐在这里,帮我回顾我的作品。有些老师对小说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我自己的构思。特别是汉家老师,您的解读比我自己理解的还要深刻。《少女,少女诗》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写的就是我自己,所以显得比较真诚,然而《在澡堂》的书写里,我怀疑自己情感不真诚,因为我无法真正代入角色,我还没有到照顾母亲的阶段,我是看我母亲如何照顾我奶奶,再设想出一个女儿如何照顾母亲的。所以,我更喜欢《少女师》,尽管有些老师觉得难以读进去。主要是那个少女形象太像我自己了。人终究是自恋的,更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图片关于我的写作,我不想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修改。尽管有些老师建议我拆开写,比如写少女和作家、少女和母亲、少女和朋友,但这篇我自己觉得尽力了,不想再修改了。我接下来小说构思将会是分开写的,因为大家的反馈让我意识到了问题,我从小就不擅长提炼重点。我的写作过程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后再统一对结构进行修改。《少女,少女诗》的结构其实没有深思熟虑,只是最后觉得需要结构就加了一个。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清晰构思作品结构的作家。小说的主角是少女和母亲,还有诗歌,诗歌的意象也贯穿了整个故事。少女与朋友林娜的关系,以及她对文学的热爱,都是我想表达的。但我觉得我没有完全写透,特别是少女对男性的情感,以及她对文学的虚荣心。其实,我对小说中“渣男”的看法是复杂的。我认为“渣男”可能没有那么渣。另外,我的小说并不是为了宣泄情绪,有尝试在冷静地反思。我试图通过这个角色表达出,即使是渣男,也有值得理解的一面。我对小说的最后一段还算满意,那是我对少女和母亲之间关系的思考。我曾被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包围,那是母亲对少女的爱。当少女躺在床上,抱怨母亲抢走了她的手机,让她没法和男作家继续聊天后,家的另一边,母亲正在朗读女儿的诗歌。这部分我觉得处理得还可以,但友谊和爱情部分我没思考透彻。关于《在澡堂》,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结尾没有写好。我的小说普遍存在主题不清晰,结构散乱的问题。我认识到需要在接下来的小说创作中解决这些问题。对了,对于钟老师之前提出的意见,我其实没有完全理解。您提到《在澡堂》中可以概括出七个主题,但您的具体建议我没太明白,能用更直白的话再解释一下吗?

钟小骏

在创作故事时,你应该在一开始就设定好情节的动机,可能是一个困境、诱惑或威胁,促使主人公行动起来。这个行动的方向,也就是故事要去的地方,是作为创作者在写作之初就应该想好的,这就是你故事的答案。你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展示这个答案,让他们处于能展现你思考答案的特定状态。比如,人物可能停在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历痛苦或狂喜,这些状态的组合能让读者感受到你作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故事中的波折实际上是对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考验,你的认知有多少侧面,就有多少种考验方式,这些考验方式构成了故事中的不同主题。例如,在爱情故事中,忠贞的考验可能通过一个女人对另一个男人的诱惑来展现。《在澡堂》这个故事中,可以有多种主题。比如,女儿照顾母亲的状态可能是对原生家庭影响的探讨,也可以是心理变态或和解的角度。再比如,一个男人的小行为可能引起巨大的后果,这也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这个男人可能不认为自己犯了大错,但微小的行为在家庭中却能引发巨大影响。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构建作品,比如通过多年前后的对比,展现人物对爱情或家庭的不同认知。能找出多少种主题,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想法和对世界、家庭的认知程度。你的认知到哪里,你就能展现到哪里。

张敦

我确实感受到这样的讨论不仅有趣,而且具有意义。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意见对他们没有帮助,但对于愿意思考自己创作的作家来说,别人的看法确实能起到作用。我们的写作并不总是在所有阶段都需要放弃理性思考。在座的每一个人,用三个小时去思考,去争论,难道毫无价值吗?讨论当然也涉及到小说的缺点,我觉得,这些缺点并非来自作家审美的不同,更多的是小说的基本规则或原则。有些写作者总会把自己当成天才,而大家一起讨论,会打破这样的美梦。如果文学不能被讨论,那我们教学生写作的合法性就失去了。我始终认为,同类文本之间是可以分出优劣的。比如征文比赛,你能说获得第一名的作品比未获评上的作品差吗?即使是不同的风景照片,虽然大海和草原本身不分高下,但从构图、色彩、气势等艺术表达方面,它们的审美价值是可以分出高下。我憋了很久想表达的是,不要陷入那种“艺术不分高下、文无第一”的会误导人的观念之中,信了这样的观念,对于我们做学习者和教育者都没有好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内行人眼中是有高下的,文学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内行人。这是基本的观念,如果否认了这一点,相关讨论就无法进行。最后,希望大家在平常的讨论中能够深入思考。我非常喜欢刚才那种针锋相对的讨论状态,这样的讨论能让我们思考更加深入。希望各位老师的创作能够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