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19:00,刚刚结束国庆假期,创意写作学院联合乌马河读书会在我校青藤书院共享大厅举行了“95后小说家三人行:广奈·周于旸·史玥琦作品讨论会”。副院长张东旭(张敦)、作家教师徐清松、白海飞、申宏伟、冯泽、仲艳婷以及2024届作家班小说评论与创作工坊、诗歌工坊全体同学参与了此次作品讨论会。
徐清松老师(左一)
会议由徐清松老师主持,师生共同研讨了作家广奈老师的短篇小说《赫尔辛基的陌生人》、周于旸的短篇小说《退化论》、史玥琦的短篇小说《龟虽寿》。
学生观点
诗歌工坊 吴雨芬(左一)
诗歌工坊吴雨芬:
我读《退化论》这篇小说时,首先感到它充满了想象力。主人公在动物园工作,后来逐渐变成了野兽。故事中的“退化”不仅仅是语言的退化,更是主人公想要逃离现实的象征。我查了一下这个作者,他写的其他作品,比如《招摇过海》,也都是关于逃离的主题。而且,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渴望逃离现实的人,年轻时通过写作来摆脱生活的束缚。
在《退化论》里,主人公同样想逃离现实,逃避亲情和爱情。他的弟弟和前妻来看望他,这表明他渴望自由的心情。最终,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小兽,长出了羽翼,试图飞翔。然而,他在撞击玻璃墙时,发现自己永远无法逃脱这个牢笼。这个牢笼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桎梏和困境,那些嘲笑他的人,其实也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一个“围墙”内,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主人公的退化是否真的代表了进化?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以及我们每个人对自由的渴望。最终,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要思考,如何从现实生活的困扰中找到出路,追求更广阔的自由世界。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 刘瑞祥(中)
小说创作与评论工坊刘瑞祥:
首先,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尤其是人逐渐变成动物的过程,给人一种他想逃离机械化、令人疲惫的生活的感觉。小说的写作非常细腻,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我”如何开始退化,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来展现这个过程。最后,当主人公变成动物,撞向玻璃牢笼时,又遇到另一堵新的玻璃墙,地面上传来了人类的笑声。这种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奈和无处可逃的现实,仿佛进入成年后的世界也是如此,充满了无助感。
其次,妻子、弟弟和老板的出现似乎揭示了“我”来到这里的原因。妻子来看“我”,文中也写到了我们之间的矛盾。而和老板的关系则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种种困境。与弟弟的交谈中,反映出主人公内心深处对逃离现实的决心,也因此他决定不去看望父母。
在进一步思考时,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文中的每一个动物可能都是由人演变而来的。这样想让我疑惑,为什么这些动物不去尝试逃离呢?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逃脱,还是他们自愿选择了退化?变成动物是否也是一种自愿的逃逸方式,用来摆脱社会的束缚?我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我们在竭尽全力逃脱一种壁垒时,往往会遇到一个更大的壁垒。
最后,我有些不太明白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会让人选择自愿退化成动物?这也是我在阅读时感到困惑的地方。
小说工坊 许嘉轩(左一)
小说工坊许嘉轩:
我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是,主人公想要逃脱社会结构,所以他选择去了动物园。然而,进入动物园后,他反而以另一种形式仍然处在这个社会结构当中。就像孙悟空的天庭一样,虽然他试图脱离天庭的控制,但实际上依然在天庭的结构内运作。这和文中的主人公相似,他通过成为动物园的一部分来对抗社会结构,但其实他只是进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控制中。
主人公并没有真正逃离,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限制。即便他试图脱离现实社会,最终却撞上了另一堵无形的墙,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新的牢笼中。所以,这篇小说让我觉得,主人公其实从未真正摆脱过社会的束缚,他的所谓“逃离”不过是从一个结构进入到另一个结构中罢了。
老师观点
仲艳婷老师发言(中)
仲艳婷老师:
《退化论》有很多优点,尤其是它的开头,显得不做作,能够迅速把读者带入故事。我特别欣赏它的节奏感,非常稳重,因为我自己在写作时比较急躁,所以从这篇小说里我学到了如何通过时间的推进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变化。
作者巧妙地通过几天、几周这样的时间线索来推动故事发展,比如36页、38页、41页等,时间的变化与人物的思想转变同步进行,这展现了作者的耐心和对叙事的掌控力。这种通过时间慢慢叠加来写出人物变化的手法非常值得学习。
再说到小说的设定,我觉得作者很有野心。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这已经是我们熟悉的进化史,而这篇小说则反其道而行之,描写了人类如何退化回动物的过程。这种设定让我觉得很新颖,也充满了挑战性,尤其是在保持合理性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设定,很难,但作者做得不错。这是一位年轻作家勇敢的尝试。
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作者的风格带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我查了一下,作者崇拜的作家是马尔克斯,所以他的写作也带有这种魔幻的味道。不过,我感觉在故事从35页的现实世界逐渐进入40页的魔幻部分时,转变有点突然。主人公开始慢慢退化成动物,每一个变化都在段落的最后写出来,这种处理显得有点偷懒,缺乏深入的描写。虽然这些变化过程写得很详细,但我觉得还是缺乏想象力的冲击力。
另一个问题是人物的情感动机不够清晰。主人公想要逃离人类社会的规则,但作者没有很好地解释他如此渴望逃离的原因。小说提到他与同事、妻子和家庭的矛盾,但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他彻底放弃人类身份,退化成动物。而且,动物园里的动物之间也有严格的生存规则,作者描写了一只迷路的鹿被猎豹咬死,这显示出动物世界的残酷并不比人类社会更好。
此外,作者给出了一种设定,即主人公签了某种合约后无法再变回人类,但我觉得这一点有些牵强。为什么不能再从动物变成人呢?这一点始终无法说服我。最终,主人公试图飞出动物园,远离人类和动物园,甚至飞到高空,但结尾处他又碰到了新的玻璃墙,听到了人类的笑声。我本来期待这个结尾能给出某种突破,结果却让我有些困惑,感觉这个人物的逃离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
尽管如此,这篇小说的思辨性很强,作者擅长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探索人生意义和自由的问题。虽然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种思索的过程本身已经很有价值。
申宏伟老师发言
申宏伟老师:
我认为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非常高超。刚才其他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我想补充几点。首先,大家可以注意到,文中主人公的生活里有三个对他有直接影响的人——同事、妻子和弟弟,他们的出现顺序非常重要,这个顺序是不能被改变的。
好的作家非常注重叙事上的层次感。比如经典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三次点亮火柴,第一次看到的是温暖的炉火,第二次是食物,第三次则是她已故的奶奶。这体现了从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到最深层的关爱需求的逻辑进展。这篇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来看主人公的顺序,也遵循了类似的逻辑。
第一个来看他的是同事,象征着他和社会关系的告别。第二个是妻子,代表着他与家庭的告别。第三个是弟弟,意味着他与原生家庭的告别,而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基础的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只有当他与原生家庭道别后,他才彻底完成了“退化”的过程。这种叙事逻辑非常严密、完整。
至于结尾部分,我知道有些人觉得困惑,但我认为结尾非常出色。当主人公飞向高空,最终撞上一堵玻璃墙,并听到地面传来人类的笑声时,这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主人公从人类社会中退化,变成动物,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而那些笑话他的人类,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被困在更大的“玻璃牢笼”中。他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人类也一直生活在某种不可见的限制之中,无法逃脱。这是对人类本质的一种批判,也是小说最精妙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篇小说通过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看似自由的生活中,实际上也受到无形桎梏的束缚。
张东旭(张敦)院长发言(右一)
张东旭(张敦)院长:
我提醒同学们一下,要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真的读不懂,那很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写清楚。我们在阅读时,如果感受到某些不明确的地方,不要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
《退化论》这个小说的整体结构是相对清晰的。作者一步步展开情节,没有过多的复杂学术化处理,语言简洁有力。特别是在前半部分,主人公去动物园,把自己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的情节,荒诞感十足。我想到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荒诞故事,人类作为观赏对象的荒谬性在这里被表达得很好。
然而,我觉得当主人公开始退化成动物,小说的荒诞性反而弱化了。作为一个人关在笼子里被观赏,本身是一种极具讽刺性的设置,但如果这个人变成了动物,那这种讽刺性就不再那么鲜明了。为什么要让他变成动物呢?这个设定使得故事失去了最初的荒诞感,变得平凡了。这种逻辑上的转变让我觉得作者在处理这个创意时,没能把握住最关键的点。
其次,小说中提到主人公是一个程序员,这个身份并不完全能代表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程序员的工作确实让人觉得机械化,但这个职业的象征性不够强大,无法支撑小说中关于人类与社会的异化主题。如果想要深入探讨人类的荒诞性,可能需要换一个更能代表人类复杂性的职业。
再谈谈小说中的情感线。我觉得主人公的爱情线,尤其是他与妻子的关系,没能很好地为他走进动物园的决心提供合理的解释。小说中,妻子似乎也是一个非凡的角色,她住在树上以获取灵感,这个设定非常有趣,甚至可以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在这个小说中,它显得有些多余,无法与主人公的选择形成有力的呼应。
最后,我想谈谈作者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主人公对父母的态度过于矫情,缺少生活的真实性。这样的情节看起来像是作者凭空创造出来的,少了一些生活的质感。
总体来说,这篇小说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没有读过卡夫卡和韩江,比如《饥饿艺术家》和《素食者》,会觉得它加倍地好。总的来说,我觉得它的语言是好的,创意也是可取的,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仍有改进的空间。对于同学们来说,这篇作品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在处理语言和叙事节奏上,非常值得我们去领会,去借鉴。
徐清松老师发言
徐清松老师:
我看了《退化论》之后,认为这篇小说非常优秀。无论是在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时代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篇小说可以被视为一则寓言,充满强烈的象征和隐喻,展示出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
张老师提到的《饥饿艺术家》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篇小说将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与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进行融合并有所改良,妻子坐在书上拉小提琴象征着艺术家的命运和形象。很多艺术家,如曹雪芹、尼采等,在生活中都遭遇过各种困境,正如小说中的角色一样,他们在生活的夹缝中挣扎,孤立无援。
再看小说的细节,比如44页提到的“人类复杂,动物单纯”的对比,以及玻璃作为一种象征的使用,展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无形限制。这种限制并非物质上的,而是集体无意识、社会期望等无形的束缚。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第一讲《轻逸》中的内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示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昆德拉认为,形形色色的限制就是生活中的重负;社会生活与私人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像一张网眼细小的大网越来越紧地束缚着人类生活。他的这部小说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因其轻快而选取、而珍重的一切,于须臾之间都要显示出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沉重的本来面目”。
另外,小说的结尾也非常引人深思。当主角终于突破牢笼,飞向自由时,却又遇到了一堵新的玻璃墙。这个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无形枷锁,即便我们努力摆脱某种束缚,最终仍会被新的限制所困住。我认为小说中关于科技进步与人类能力退化的隐喻也是非常深刻的。现代社会的便利让我们变得依赖,这也同时导致了我们基本生活能力的退化。作者通过这一退化过程,反映了人类被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和限制。小说批判了时代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能指空间非常开阔。
总的来说,《退化论》不仅在象征和隐喻上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且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非常到位。小说的思想性不是单一的,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它不仅表现了艺术家与现实的冲突,也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