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上河书院迎来了创意写作学院的一场精彩活动——“作家面对面”作家讲座。河北地质大学法语专业教师、《包法利夫人》译者崔征老师,为创意写作学院作家班的80余名同学带来了一场很有深度的文学解读。活动由创意写作学院副院长张东旭主持。

崔征老师(左)和张东旭副院长(右)
活动开始,张东旭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崔征老师的背景。他是河北地质大学法语专业教师,不仅翻译出版了“磨铁版”《包法利夫人》,更是一位兼具诗歌与小说创作经验的作家。《包法利夫人》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所有学习小说创作的学生绕不开的经典之作。他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聆听崔征老师的解读,用心思考,不要错过这次与名著译者交流的机会。
讲座内容:从经典到现代的全方位分析
接下来,崔征老师从译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视角,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对《包法利夫人》的深刻解读。

崔征老师的讲座分为多个层次,内容详实,涵盖了文学性、现代性、人物塑造及翻译道德等多方面。他首先强调了《包法利夫人》的文学地位,指出这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法语小说,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讲座中,崔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
1. 百科全书式写作:崔征老师指出,福楼拜在作品中对服饰、室内布置、风俗文化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生活世界。从侯爵舞会到农展会,从医学治疗到高利贷交易,每个场景都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深刻图景。
2. 欲望与现代性:《包法利夫人》开创了从“浪漫主义幻想”到“现实主义破灭”的叙事模式。艾玛的欲望演变被描述得层次分明,既展现了她的心理成长,也呈现了欲望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福楼拜通过艾玛的故事,揭示了现代欲望毁于不计代价的本质。
3. 翻译中的文学道德:崔征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翻译《包法利夫人》过程中的心得,强调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需要创造性地转化法语中的细腻表达。他举例说明福楼拜在描写艾玛死亡时使用的词语“她不在了”,如何体现了对角色的深切怜悯,而翻译中则需要精准传达这种情感。
学生提问:互动思辨与深入探讨
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围绕艾玛的性格、小说的现代性以及翻译技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有学生问道:“艾玛的悲剧究竟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崔征老师回答说,艾玛是时代与个人交织的产物,她既是社会矛盾的缩影,也有自身性格中无法摆脱的弱点。同学们对这一解读表示深刻认同。
另一位学生关注艾玛与她丈夫的关系,提问为何丈夫在艾玛的出轨和失败中依然深深爱着她。崔征老师从小说中的细节出发,分析了丈夫夏尔对艾玛始终如一的忠诚,指出这正是福楼拜对人性复杂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在一位学生提到翻译中的具体挑战时,崔征老师分享了他对语言美感与文学性的追求,以及如何在细节中实现法语与汉语表达的平衡。
活动意义:文学启发与写作指导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在崔征老师的引导下,对《包法利夫人》这部经典之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崔老师从翻译与创作两个角度的讲解,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福楼拜的创作意图,也为他们在创意写作中的叙事方法和细节描写提供了宝贵启示。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围着崔征老师继续提问,甚至请他在学院奖励的书籍上签名留念。许多同学表示,这场讲座让他们对文学的深度与可能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此次“作家面对面”活动是创意写作学院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举措。通过邀请知名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也为他们未来的写作之路指明了方向。
学生感悟
郭晓婉(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崔老师今天讲的内容太震撼了!以前只觉得《包法利夫人》是个经典爱情悲剧,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欲望的现代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还有翻译里的语言艺术,真的是大开眼界。我觉得艾玛的故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欲望是不是也常常失控了。文学真的可以让人看到更多层次的自己。”
王冰杰(作家班剧本工坊学生)

“最让我感触的是崔老师讲的关于死亡的隐喻。原来艾玛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连她的衣柜里剩下的两件裙子都有象征意义。以前看书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崔老师一说,整个小说的深度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这让我觉得以后写作一定要更加注重细节的埋伏和安排。”
范蕾(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崔老师讲翻译时说,‘她不在了’这个词其实体现了福楼拜对艾玛的怜悯。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我原以为小说只是对艾玛的批判,但原来作者也深深地理解她、同情她。我觉得文学最美的地方就是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不只是对与错。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郭凯丽(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崔老师提到艾玛的欲望变化就像一个进阶游戏:从‘玫瑰色的大鸟’到‘婚姻的全部屏障’,最后‘毁于不计代价的得到’,我听得特别有共鸣。我觉得现代很多人的困境其实和艾玛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文学真的能跨越时间,把不同时代的痛点都揭示出来。”
侯景博(作家班小说工坊学生)
“讲座最后问答环节,崔老师说艾玛并不是单纯的对错问题,而是她身上既有个人的问题,也有时代的矛盾。听完我才意识到,一个好的作家并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角色,而是深刻挖掘他们的处境和人性。艾玛可能不完美,但她身上的挣扎太真实了。这次讲座让我对人物塑造有了全新的认识。”
高雅琴(作家班诗歌工坊学生)
“崔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包法利夫人》。他讲到福楼拜对现代性的描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像艾玛一样,被现实和理想撕扯着。文学不只是过去的东西,它其实一直都在反映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以后想多读一点经典作品,去体会这些超越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