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郭晓婉,女,2003年生,晋中信息学院商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2302班学生。怀揣文学梦的郭晓婉,意外地在大学遇到了创意写作,遇到了一群作家老师,由之,她一步步地明白了应该如何写作。
从小我就有一个文学梦。高中时看了余华的《兄弟》、刘慈欣的《三体》,这些名著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多思考,总想写点什么,但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只好寄希望将来能考上中文系。
然而,这个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高考结束,我被晋中信息学院录取,觉得自己的文学梦没有办法实现,心理一度非常沮丧。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正是在这里,我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加入作家班
刚入校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创意写作学院作家张老师的宣讲——他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说道:“只要你想写作,有想写的冲动,就可以来尝试。我们创写学院欢迎每一个热爱写作的同学。”他的话语像一簇火苗,瞬间点燃了我沉寂的文学梦,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作家班报名表。
创意写作学院有好几个不同的工坊,我心心念念能加入小说工坊,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写出优秀小说。但面试结束,我却被分配到了剧本工坊,这让我心里有些失落。我从未接触过剧本,也不感兴趣,觉得它离我太远,完全不对路。

就在这时,学校发布了“遇见信院”写作比赛的通知。参与者不仅能获3个学分,一等奖还有800元奖金。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动笔时,才知道这并不容易。一上午过去了,我一个字都没写出来。征文要求写一个故事,题材不限。我原本计划将高中时构思的一个背景设定拿出来写,但那些脑海中的碎片却始终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开始打退堂鼓,心想:“我才大一,怎么可能写出好东西?”我决定随便写点什么,只要拿到学分就好。于是,我草草地写了一些关于大学前和大学后的对比,再加上一些对未来的憧憬,凑了三百字。
自然,这次比赛,我没有得到任何奖项。
国庆假期结束,作家班正式授课。第一节课上,作家钟老师说道:“不管你们以前的基础如何,未来想做什么,来到这里,第一步就是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和写作。”我想起之前潦草应付的参赛稿,心里不由得有些羞愧。
钟老师接着说:“虽然你们被分到了不同的工坊,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都是你们要掌握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和小说。”这话瞬间给了我希望,激情再次被提了起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好好学习!
创作路上的打击
在作家班上了几周课,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以前我觉得写小说就是天马行空、肆意挥洒想象力,只要把脑海里那些故事一股脑儿倒出来就行。就像小时候写作文,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再编造一个看似跌宕起伏的情节,就算大功告成。可几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认知太肤浅了。小说需要精心构建完整的故事框架,情节要有逻辑支撑,人物形象也得立体饱满,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小说里得蕴含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能够触动读者内心。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前写的那些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娱自乐的小故事,自己之前的自信就是个笑话。明白了差距,我心里又燃起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觉得如果学好了写作知识,就一定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老师常说,写小说得有动机、冲突和答案。所以每次提笔前,我都会琢磨这些要点。去绵山采风时,我和同学闹了点小矛盾。当时就想给这段经历加个反转,写进作业里。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少有的夸赞让我很激动,内心雀跃,甚至觉得马上就能写出好东西了。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小说构思里。恰好临近期末,老师布置了作业。我把已经写好的小说梗概提交了上去。
没想到,再次上课的时候,老师第一个点评的就是我的作业。老师直言:“这篇小说,讲宋家五姑娘和周家三儿子许白泯从小被互换,首先没交代清楚到底是怎么互换的,还有,周家的三儿子姓徐?”
同学们都被逗笑了,那一刻,我觉得这笑声就像针一样刺在我的神经上。
老师接着说:“当时国家正推行计划生育,城镇家庭有四、五个孩子不太符合现实。”老师每说一个字,我的心就往下沉一分,额头、鼻尖不停地冒汗。可老师没停下,继续道:“结局女主为了两家人的友好选择妥协结婚,这种预设结局的写法,我们不太提倡。”
老师的分析还在继续,但我的心态已经崩了。原以为自己精心构思的这个故事,就算不能大放异彩,起码也能得到认可,没想到当众遭到了这样犀利的点评。我心里非常失落,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写作的天赋?
重启写作计划
幸而过后,老师又对我进行了安慰,并给我列出了一个阅读清单。这让我渐渐从低落情绪中缓了过来,不服输的心劲儿再次抬起头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样系统学习写作的机会,怎么能轻易就被击退呢?
假期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书目。开学后,我又以旁听生的身份加入了小说工坊。
很快,“遇见信院”征文邀请赛再次启动。想起去年参加比赛时自己的敷衍,这次我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股冲劲儿,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如果全力以赴,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把稿子发给了老师后,第二天我便被叫去了办公室,老师开门见山指出了问题:“文章里没有详细描述你在实习中的具体工作,也没有写出你接触的学生和家长。你得把工作里真正有趣的事儿写出来。记住,越真实的内容越能打动读者。”
张老师边说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我在北京送快递》递给我:“这本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非常真实,事无巨细地展现了作者的生活。你可以借鉴这种风格。”

我顾不上挫败的感觉,立即认真读起了这本书。看完后,我就一个感受:真实!作者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了,让人越读越入迷。
想通了应该怎么写,我立刻开始修改自己的文章,加入了大量真实的细节——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来自我的亲身经历。
一周后,我将修改稿交给老师。老师给我拉了把椅子,我一看这架势,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次问题肯定更多。我忐忑地坐在椅子上,老师拿着铅笔,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开始勾画。
“你看,你这文章里有好多‘几乎’‘差不多’‘每次’‘大概’这类词,表达得不够准确。你去看看新译版的《包法利夫人》,写得特别精炼,一句话就表达一个意思,你看完肯定能学到东西。”
虽然内心有些难受,但我还是按照老师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读《包法利夫人》时,我被书中对女性欲望的描写震撼了。我心一横,决定自由发挥,在文章中加入了更多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令人深恶痛绝的地铁晚高峰、车厢里又热又闷的怪味、早班地铁上搭讪者的反感……

又过了一周,我把三稿发给了老师。这次,他看起来满意多了,但还是指出了一些问题:“文章已经初具雏形,大方向对了。再想一个合适的标题,另外缺乏环境描写,如果能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文章会再提升一个层次。”
一番绞尽脑汁,我想起一部很喜欢的电影《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于是将文章命名为《若能与你一起北上》,结果老师一句就否了:“不符合主题。”
就这样,文章前前后后修改了六次。终于,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改完最后一个细节,才点了“提交”。
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最初的不到一千字扩展到五千字,我觉得竭尽了全力。休息了几天后,我心头的期待开始冒头,每天都要查看好几遍邮箱,盼着能收到好消息。一周过去,一直没有收到回音,我心里的期待就像被泼了冷水,越来越凉,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没想到,转机在 12 月 10 日突然降临。我在宿舍刚写完作业,QQ 提示我被拉进了一个获奖群。知道自己有机会拿优秀奖了,我兴奋得直接欢呼起来。
隔天,群里公布了获奖名单,我点开查看,整个人愣住了——自己居然是第一名!这消息实在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我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老师先是恭喜我,随后说:“这个奖是对你的肯定。不过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在写作上不断打磨自己。”
参加了颁奖典礼后,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我非常庆幸自己来到这个学校,加入了创意写作学院,有手把手教我写作的作家老师,我想,即使我考入了重点大学的中文系,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遇吧。
作者:
郭晓婉,女,2003年生,晋中信息学院商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2302班学生。喜欢写作、读书。

指导老师:
陈佳,晋中信息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指导教师,辽宁大学文艺学硕士,曾任山西供销合作报、张家口日报等媒体记者,作品在省、市各类平台刊发。
美编:韩文婧
责任编辑:李孟
总编辑:孙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