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 | 刘向莲+尉磊:严肃小说与科幻小说叙述视角的碰撞
发布日期:2025-05-14 来源:信院创写
点击量:
2025 年 4 月 3 日上午在三教105教室,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与太古科幻学院携手推出跨学科双师课堂,刘向莲、尉磊两位教师以 “视角” 为核心,通过文学叙述与科幻叙事的多维对话,为七十余名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叙事视角的探索之旅
课程伊始,刘向莲老师播放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叙事裂变。她向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每个人对武士之死的描述大相径庭?背后反映了怎样的人性和心理?” 随后总结道:“视角不仅是故事的‘滤镜’,更是人性的‘显影剂’,它能够重塑事实,让我们看到人性复杂的多面。” 通过分析樵夫、强盗、妻子、武士四种叙述版本的差异,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视角如何重构事实、揭示人性。
尉磊老师紧接着引入自身的数学背景,结合数学建模中的多元视角理念,阐释在科幻创作里,视角同样决定了故事的框架与走向。他谈到:“就像数学模型会因观察角度不同而产生多样结果,科幻故事的构建,也依赖于创作者对视角的巧妙选取。” 随后,他以刘慈欣作品中多时空、多文明交织的叙事架构为例,指出:“科幻视角的本质是‘陌生化’—— 用非人类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类文明,打破常规认知,为读者打开全新的思维宇宙。”
刘老师系统梳理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受限视角、全知视角的叙事特征。讲解第一人称时,她以手指的《大酒店》为例,剖析 “我”正在发生的故事和读者看到的故事,展现出第一人称叙事在营造情感氛围与塑造人物心境方面的独特优势:“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叙述者的喜怒哀乐,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且强烈。” 讲到第三人称受限视角,她以《哈利・波特》为例,阐释受限视角如何通过主角认知边界制造悬念;而在讲述全知视角时,她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指出全知视角可以全方位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众多人物的命运交织,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尉老师进一步补充科幻叙事中独特的视角运用。谈到全知视角时,他以《流浪地球》系列对宇宙社会学的全景式呈现为例,指出:“在科幻全知视角里,作者如同宇宙的主宰,不仅要展现宏大的宇宙架构,更要深入每个文明、每个角色的内心,让读者感受到宇宙规则的冷酷与生命的渺小。”
刘老师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探讨 “物化视角” 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当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我们透过甲虫的视角,看到家人的冷漠和社会的残酷,这种视角的转变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了对现实的隐喻和批判。”
尉老师详细介绍 “交替视角” 概念:“在科幻叙事中,交替使用人类与非人类视角,能创造出强烈的认知反差。比如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地航员沈静的‘眼睛’与地表工程师的‘触觉’形成认知互补,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心的压抑与地表的开阔,更深化了对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性的思考。”
最后尉老师指出:“科幻视角的‘认知差异’本质上是对‘真实性’的解构,这与《罗生门》中记忆重构的逻辑异曲同工。在量子世界里,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实验结果;同样,在科幻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与读者对真相的认知。”
撰稿:信院创写
美编:李春丽
责编:申宏伟
图文来源:信院创写